APP下载

基于“赛教一体”的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践

2020-11-28李秋静

现代企业 2020年10期
关键词:赛教管理学一体

李秋静

《管理学基础》课程是高职专业基础课中的核心课程。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高职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比本科院校少,课程的设置往往重视技术、技能的培养,忽视管理素养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学生就业后专业技术较强,但缺乏管理思维和管理素养,很难胜任管理岗位,错失晋升的机会。因此,必须重视《管理学基础》的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的职业规划发展夯实基础。

一、《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1.实践教学多以案例教学为主。通过笔者调查发现,以案例教学开展课程改革的文献数量最多,累计844篇,比例为61.2%。调查结果说明案例教学在《管理学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已普及。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选用精心准备的案例进行授课,在课堂中也引导和启发学生们去思考管理问题,然而绝大多数的学生没有管理经历,无法深入理解案例中的问题,代入感较差,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以案例教学为主的实践教学也存在弊端。

2.“赛教一体”的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在“赛教一体”背景下,与管理学关联的比赛较少,实践教学形式单一。通过笔者调查发现,基于管理沙盘比赛项目主导的课程的文献仅6篇,比例不足课改文献数量的1%。管理沙盘比赛通常以管理学的常见问题为例,通过情景模拟的形式,让学生角色扮演管理人员,并运用管理理论去解决发现的管理问题。这类比赛旨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管理学缺乏实践环节的问题。凡教授过《管理学基础》的老师都深知本门课程涉及面广、理论性很强、对应的素质能力要求很高,仅以管理沙盘比赛作为学生的实践平台太过局限。为解決上述问题,我们需要寻求多种类型、多种层次的比赛供学生选择,多维度地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

3.师资力量薄弱。在职业院校教授《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企业一线实践工作的经历,更缺乏企业管理的经验。《管理学基础》的实践教学环节需要的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历的“双师型教师”。由于大多数授课教师没有企业管理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偏重理论教学,授课内容与管理实际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部分课程适用性较差,在指导学生管理类比赛时也感到吃力,不利于管理能力的培养。

二、“赛教一体”驱动实践教学的作用

1.以赛促教。近年来,职业技能比赛已成为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平台,各院校也在努力以技能比赛的要求作为课程改革的参考和依据。比赛项目通常能反映行业和企业的技能要求和人才要求,教师以管理类比赛为具体实践项目可以考察学生的技术、技能和素质水平,敦促授课教师按照行业和企业要求培养合格的人才。

2.以赛促学。《管理学基础》课程缺少实践情景,学生较难体会管理过程中的难点和痛点,所以我们需要以比赛内容为具体项目,为学生营造一个职场环境。学生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会自发地开展计划、组织、指挥、领导和控制的五大职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完成比赛内容,完成后比赛团队会有很大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

3.以赛促业。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已明显提高。企业需要的高职毕业生是适应性强、实际操作能力强、能创新、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他们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及核心能力。行业层面的管理类比赛反映行业的动态,我们确定“以赛促业”的目标后,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以管理类比赛为契机,提前按照行业标准提升管理能力。学生可以透过比赛了解组织基层管理的程序和岗位要求,有利于学生提前进行职业规划。

三、基于“赛教一体”的实践教学改革难点

1.管理类比赛普遍难度较大。 经调查发现管理类比赛种类数量虽多,但国家级、行业级比赛要求普遍较高,而且参赛选手主要针对本科生。高职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本科学生相比较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该选择哪些比赛作为高职学生的实践平台是基于“赛教一体”的实践教学改革首要难题。

2.管理类校赛与国赛、行业赛接轨难度大。以全国“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为例(简称“三创”比赛),课题组需要思考校级比赛怎样才能与国赛接轨,找到“三创”比赛和《管理学基础》核心职能的契合点,适当降低难度,让管理类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一则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二则全员参与后,能为校赛提供稳定、高质量的种子选手。

3.实训条件局限。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普遍缺少深入管理岗位的体验,大部分高职院校资源紧张,不能就管理学基础课程单独配备专业的实训室,导致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减少。以机房为主的实训室与真实的工作场景差距较大,一些管理类的团建活动也苦于没有适当的实训场所。

四、基于“赛教一体”的实践课程改革举措

1.寻找合适开展“赛教一体”的管理类比赛项目。经过笔者的调查研究,在职业院校最佳的选择目标是管理类、创新类的团队比赛,比赛的结果即成果,比赛的过程即团队管理的过程。将比赛要求与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进行匹配。依托国家级、行业级或地区级的比赛,根据实际情况降低难度设置校级比赛,搭建“赛教一体”的实践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可以寻找管理类比赛项目作为“赛教一体”的比赛参考范本,例如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Global Management Challenge,简称GMC)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 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主办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案例大赛”、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举办的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四川省学生联合会主办的管理咨询精英挑战赛、管理沙盘比赛等。

2.搭建“赛教一体”的实践项目框架。我们需要给学生具体的比赛项目,以比赛要求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让他们亲自体会团队的组建、如何制定项目计划、如何领导成员坚持完成任务、如何与成员沟通,这些亲身经历是最好的管理学体验式的教学情境。所以,我们需要将各种管理类的比赛要求与管理学课程的能力要求相匹配,实现“赛教一体”的目标。

3.课程项目与管理类比赛接轨。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将课程内容项目化,每一个项目引进合适的比赛内容,可适当将比赛难度降低至高职学生可操作的程度,让管理学课程的核心项目与比赛接轨。以全国“三创”比赛为例,笔者将“创业策划方案”贯穿管理学的五大职能,以一个创业梦想来指导学生如何管理组织,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制定策划方案项目环节,老师先让学生自行分组并按照比赛要求编写策划方案,以掌握策划方案的具体要求、内容、格式等编制计划方案的技能。在此环节就暴露出管理问题,通过笔者调查发现每个小组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管理的问题:有些小组只有组长一个人在坚持做、有些小组想法太多反而没有核心主题和特色,有些小组的组员因意见不合导致活动中止等,此时各位组长和成员就开始思考并主动找老师帮忙解决如何管理团队、如何给组员开会、如何激发每一个人做事等问题。学生通过两周的磨合、沟通才能完成该实训项目。经过两周的班级实训项目比赛,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核心成员的领导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让学生深刻理解管理的痛点和难点,此时老师再告诉学生,《管理学基础》就是来解决他们实训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的一门课程,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管理学的积极性。

4.开辟“兴趣课堂”,延伸课堂时间和空间。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需要鼓励任课教师开辟《管理学基础》课程的“兴趣课堂”,鼓励学生组建“管理协会”,提倡任课教师担任协会的指导老师。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此外,还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吸纳非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加入管理社团活动,普及管理知识,增加学生实践时间,扩展学生实践的空间,以期形成“课程+社团”的人才培养模式。

5.将比赛的评价机制引入课程实践评分表。国内外各大管理类比赛的评分内容和分值是根据比赛评分标准来制定的,比赛评分标准也是大赛组委会和专家们反复商榷而来的,它能有效考核參赛选手的各方面技能,可以说是最能将选手技能进行量化的依据。因此,在比赛与课程项目有效衔接后,可以将比赛的评价机制适当引入课程实践评分表中,有效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情况,也能让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查缺补漏,提高教学水平。

6.邀请企业参与实践课程的改革。近年来,教育部门出台文件鼓励企业、行业专家参与到比赛的项目设计、比赛评分工作中,企业方也可以通过比赛发掘优秀学生,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以吸纳优秀的实习生。基于“赛教一体”的环境下,提倡授课教师邀请企业方到课堂中担任项目指导老师或评委,改变单一由老师评判的模式,让课程项目和考核内容更贴进真实的职场管理,让学生清晰企业对管理能力和管理素养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管理学基础》应体现“能力本位”,通过“赛教一体”的理实结合方式加强学生综合管理素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基于“赛教一体”的高职<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赛教管理学一体
地方本科院校设计学类专业赛教结合的研究与实践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教融合”实践教学探索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赛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基于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的调研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浅谈管理学
农旅一体 激情米萝
传祺GS4200T手自一体豪华版
联邦快递的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