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护士共情能力培训对精神科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
2020-11-28袁晶晶
袁晶晶
[摘要] 目的 分析护士共情能力培训对精神科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3月—2017年3月该院精神科工作的护理人员12名为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选择2017年4月—2018年4月该院精神科工作的护理人员12名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共情能力培训,对比两组护理管理质量。结果 两组对比,观察组共情能力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且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满意度均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护理人员实施共情能力培训,有助于提升精神科护理管理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几率,提升满意度,增强共情能力,在临床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护理人员;共情能力培训;精神科;护理管理;管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20)08(b)-010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nurses' empathy training on the quality of psychiatric nursing management. Methods 12 nursing staff working in the psychiatric department of the hospital from March 2016 to March 2017 were selected for routine management, and 12 nursing staff working in the psychiatric department of the hospital from April 2017 to April 2018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implemented empathy training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nursing management quality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Comparing the two groups, the empathy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and the incidence and satisfaction of adverse events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Implementing empathy training for nursing staff can help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sychiatric nursing management,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adverse events, improve satisfaction, and enhance empathy, which has important clinical value.
[Key words] Nursing staff; Empathy training; Psychiatry; Nursing management; Management quality
精神科主要诊治精神类疾病,该病症多为行为、心理活动等均出现紊乱,从而影响的神经系统病症。因受病症的影响患者极易出现自杀、外逸等不良事件,严重影响其生命安全[1]。因此有效、优质的护理干预对于精神科患者尤为重要。护士共情能力主要指护理人员可正确地对患者的情绪进行感知,并及时对其情感等状况进行识别和评价,从而较好地帮助和理解患者,目前为有效的护理能力之一。为改善精神科患者出现自杀、外逸等不良事件,保障其生命安全,该次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该院精神科工作的护理人员对其进行共情能力的培训,以此来提升其共情能力,使其在第一时间了解患者的真实感受,降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3月—2017年3月该院精神科工作的护理人员12名为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选择2017年4月—2018年4月該院精神科工作的护理人员12名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共情能力培训。两组分别选取同时间精神科患者49例,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27例;年龄22~71岁,平均年龄(52.48±7.44)岁。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24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50.25±6.95)岁。对两组患者进行资料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对该研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该院伦理委员会对该研究完全知情,并批准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护理人员未进行共情能力的培训,按科室要求定期对其进行专业知识、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培训。
常规护理管理:①在新入院患者办理住院手续后并让家属提供相应病史资料,详细询问精神病患者关于他伤、毁物、外逸等情况。并根据实际病情进行病室安排,同时向家属清楚地介绍详细住院流程、医院相关内容。在对于有相关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应该合理安排,加强隔离措施,防止造成医院交叉感染。
②在为患者办理入院手续时应该严格检查危险物品。如果患者身上带有贵重物品应该及时告知家属并交予其带回。在患者私人用品,比如:衣物、日用品都要写上患者姓名,保证能够正确分清。上衣、下衣写在内侧、裤子写在裤腰内侧、毛衣应该用专门的布条进行写好并缝制。相关私人物品要进行准确登记,完整保存,患者零用钱也需要专门管理人员进行登记管理,并告知家属并签字。
③在患者入院后每日需进行体温、呼吸、脉搏等监测,2次/d,连续3 d。如果入院第1天测量时出现发热、低体温等情况,需要根据医嘱按时测量观察。对于住院半年以上及长期住院患者,在无任何异常情况下可以减少监测次数,生命体征测量并将测量1次/d结果准确记录。
④新入院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该协助患者做好个人卫生处理,比如:沐浴、更换衣物、剪指甲等。同时需要观察患者全身的皮肤情况,如果出现体蚤、头蚤、伤痕等异常情况,应该及时进行处理并记录。护理人员详细地向患者进行病房介绍、医护人员介绍。对于意识较不清楚、不配合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该保持温和态度,耐心地向患者介绍。
⑤住院患者住院时,应该按照医嘱按时作息、积极参与工娱疗活动,防止时常卧床导致精神状态逐渐严重。在没有医生的嘱咐下,患者不能私自单独外出,在需要外出时,应该有专门的护理人员带领陪同外出。在出入病区时,护理人员必须进行仔细严格地清点人数,做好登记并交接。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共情能力培训,具体如下。
①在进行共情能力培训前,需要对观察组护理人员进行共情能力测试,根据其实际情况展开培训。
②护理人员首先进行共情理论的培训,为期1个月,每周学习保证5课时,邀请医院心理咨询专家进行讲课。学习的内容主要包含共情的理论、护理伦理、人性化关怀、认知理论、沟通的技巧以及相关病症知识等,并对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伦理修养进行培训。
③在第2个月邀请该院的优秀医生和护理人员讲述自身的先进事迹和感受,使其感受到正能量的精神;在第3个月时,需要进行临床操作以及分析临床案例,将共情相关的技巧详细地讲解,从而让护理人员对相关技能熟练掌握并正确运用共情护理;在第4个月时,对其实施实践和理论的考核,对成绩优异的护理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并将其外派到上级的医院中进修,学习时间为2个月,开阔自身视野。在结束后将自己学习中获取的心得与其他人员进行分享。
1.3 观察指标
①对两组护理人员的共情能力进行测评,参考杰弗逊共情量表(JSE—HP),主要包含换位思考、情感护理以及观点采择等,并运用Likert7级评分法,量表的总分数为全部测评项目的总和,分数越高代表其共情能力越强。
②两组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进行测评,采取满意度调查问卷。满意率=(满意例数+一般例数)/患者总例数×100.00%。
③护理人员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主要包括跌倒、外逸、攻击他人、自残以及自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跌倒+外逸+攻击他人+自残+自杀)例数/总例数×100.00%。
1.4 统计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 17.0统计学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人员共情能力评分
护理人员共情能力评分对比,对照组12名,观察组12名,两组对比结果换位思考(t=9.824,P=0.001),情感护理(t=29.300,P=0.001),观点采择(t=7.050,P=0.001),共情能力总分(t=8.550,P=0.001)。通过两组对比,观察组共情能力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满意度
两组满意度对比,对照组49例患者,满意16例(32.65%)、一般23例(46.94%)、不满意10例(20.41%),满意率79.59%(39/49);观察组49例患者,满意25例(51.02%)、一般21例(42.86%)、不满意3例(6.12%),满意率93.88%(46/49)。通过对比,观察组满意度显然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74,P=0.003<0.05)。
2.3 不良事件发生率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观察组49例,跌倒1例(2.04%),外逸2例(4.08%),攻击他人0例(0.00%),自残0例(0.00%),自杀0例(0.00%),不良事件发生率6.13%(3/49);对照组49例,跌倒3例(6.12%),外逸2例(4.08%),攻击他人2例(4.08%),自残2例(4.08%),自杀0例(0.00%),不良事件发生率18.37%(9/49)。通过对比,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69,P=0.008<0.05)。
3 讨论
共情主要为同感心、同理心,站在患者角度思考问题。临床中通过观点采择、情感护理以及换位思考等3个方面实施共情护理,设身处地地了解患者真实感受,并给予其有效地护理。护理人员可通过培训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共情能力,因人格可影响共情能力,所以当人格中的宜人性、外倾性以及开发性有所变化时其共情能力同样发生变化,因此在护理人员提升共情能力时,其自身的品德修养也在有所提升[2]。
对照组护理人员未实施共情能力培训,护理人员进行常规管理,对其专业知识、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培训从而增强自身能力,但此方式未能有效提升精神科護理管理的质量,没有明显改善不良事件发生几率,效果不理想[3]。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共情能力的培训,以共情能力为基础进行管理,可以有效保证患者安全性。在良好的心理护理下,控制患者精神异常情况下减少发生不良事件;给予患者足够的心理护理,必须为患者建立足够的安全感、信任感以及依赖感,从而护患之间产生一定的依赖情感。在此情感下,帮助患者打开内心,面对自身真实想法。护理人员做到换位思考,多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如果患者出现情绪波动,护理人员应该第一时间利用共情方法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情绪安抚[4-5]。阻止患者因为情绪而产生不良事件,这样才能发挥共情作用。在实施共情护理时,语言沟通是最关键的,大部分的护理都是建立在语言沟通基础上,所以护理人员应该多采用积极的语言,温和亲切的态度进行引导沟通[6],以此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禁止使用刺激性语言、威胁性语言、恐吓性语言来影响患者的心理变化,造成患者情绪激动。从而产生不良事件。通过共情理论、实践等方面进行培训,从而提升共情沟通的技巧。在与患者沟通时共情为较好的沟通方式,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进行交流,有助于增强护患之间的关系[7]。护理人员的共情能力有助于感受到患者的真实需求,并对其行为进行预测,从而提供富有人情味的护理。因实施共情能力培训,其共情能力明显提升,为护患之间良好的关系奠定了基础[8]。当患者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且信任时,才能让自己的情感、行为以及思维等袒露出来,快速发现隐患所在,并及时对不良事件进行预防,以此来保障安全性。因此观察组实施共情培训不仅可以提升沟通能力,还可使其情感更加丰富,行为更能获得患者的认可,在情感上双方易产生共鸣[9-10]。
通过两组对比,观察组实施共情能力培训,护理人员共情能力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且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满意度均好于对照组(P<0.05)。表明对护理人员实施共情能力培训,有助于提升临床护理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几率,增强自身的共情能力,在临床中起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对护理人员实施共情能力培训,有利于增强精神科的护理管理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减少护患纠纷,提升护理满意度。此培训对临床治疗和护理均起着重要效果。
[参考文献]
[1] 丁晓.护士共情能力培训在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10):284.
[2] 侯先芹,张素娟.精神科共情倾向与关怀能力对患者约束态度的调查[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7(8):25-26.
[3] 凌秋妮,李赛梅.急诊科护士共情倾向与关怀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当代护士,2018,25(9上旬刊):29-31.
[4] 李霞.手术室护士共情倾向与关怀能力的相关性[J].心理医生,2018,24(13):273-275.
[5] 卢艳.护士共情能力培训应用于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价值评价[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17):92-93.
[6] 劉志华,刘艳红,程新强,等.精神科护理人员对患者安全问题的认知状态与风险管理措施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8,41(6):169-170,172.
[7] 林静,刘朝文.护士共情能力培训对精神科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J].心理医生,2018,24(28):220-221.
[8] 相淑芳,相法芳.护理人员共情能力培训在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10):142-144.
[9] 张朝朝.护士共情能力培训对精神科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13):100-101.
[10] 赵提,周雪美.浅谈同感共情培训在精神科护士中应用探讨[J].心理月刊,2020,15(6):40-41.
(收稿日期:20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