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次人才集聚政策与实践探索
2020-11-28中共扬州市委组织部
中共扬州市委组织部
当今世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竞争,实质就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无疑是各方争夺的焦点核心。就扬州而言,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抢抓多重叠加的战略机遇,实现城市发展新辉煌,关键在于聚焦新兴科创建设主航道,激发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激活存量、扩大增量、提升质量,增加高层次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份额,以人才优势形成发展胜势。
一、高层次人才集聚的扬州实践
从扬州的发展看,全市经济发展先后经历了“农转工”“内转外”“创新驱动”几个不同发展阶段,以党的十八大召开为新的历史起点,全市经济总量持续增长,转型升级持续加快,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发展后劲持续增强,目前进入了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建设“强富美高”新扬州的重要阶段。市委、市政府将人才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确立了新兴科创名城建设主航道,深入实施“兴城先兴人”战略,全市上下坚定不移推进人才优先发展,积极探索人才工作新路径,为高层次人才集聚奠定了基础,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
人才资源总量大幅提升。截至2018年底,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85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6.48万人,高层次人才占人才总量的7.6%,比“十二五”末期提高0.6%。集聚国家“千人计划”专家78人,其中2018年自主申报的14人(列苏中苏北地区第1位),国家“万人计划”专家21人;入选省“双创人才”333人、“双创团队”20个、“双创博士”287人、科技副总460人。
人才工作格局逐步健全。市、县(市、区)两级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协调机制和工作机构,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加强统筹谋划和宏观指导,市委在全省率先提出“三招三引”战略,率先召开人才工作大会,先后出台《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扬州市“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推进新兴科创名城建设的工作意见》系列政策文件,将人才工作纳入高质量发展体系考核,建立人才工作例会制度,持续开展人才工作述职,党管人才有效落实。
引才聚才渠道不断拓宽。出台“人才政策20条”,配套29个实施细则,构建“2+N”人才政策体系。市县联动,定期举办“绿扬金凤”众创大赛、瘦西湖创客周、千名大学生看扬州等活动。累计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4人、“万人计划”12人,省双创团队20个、双创人才333人、双创博士287人。其中2016—2018年省“双创计划”中,扬州市共入选省双创人才85人,相关项目实现销售73.15亿元,纳税2.1亿元,新增就业1000余人,获授权专利461件。
人才培育载体显著提升。全市先后创成汽车及零部件、数控金属板材加工、半导体照明、绿色新能源、智能电网等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建成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中航机载系统共性技术工程中心、南京大学扬州光电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扬州科技园、中科院扬州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等一批公共研发平台以及江都星创天地科技产业综合体等一批重要载体。各地各部门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统筹加强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各类人才培养,举办各类人才专题培训、理想信念教育等,年培训人才近3000人次。实施“英才培育计划”,遴选培育三期325名培养对象。组建三批138家市级“名师工作室”,构筑“院室区园”载体平台,引领“三带”乡土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人才发展环境更加优化。普遍建立党政领导结对联系专家人才制度,建成市人力资源产业园和江苏首个“人才公园”,设立1亿元天使(人才)专项资金、3000万元天使梦想基金,成立江苏人才创新创业项目路演中心扬州分中心,探索科技镇长团“团+组”工作模式,人才创新创业生态更优。全面优化人才服务的“生态圈”,提供医疗保障,服務人才子女就学,建立荣誉体系,加大人才宣传,让各类人才安心乐业,在全市营造了崇尚人才、尊重人才、关心人才、重视人才的浓厚氛围。
回顾过往,尽管成绩喜人,但是与各地人才工作竞相发展的势头相比,与全面建设“三个名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广大人才和社会各界的期盼相比,扬州高层次人才集聚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和短板弱项,突出表现在:一是在人才理念与时俱进上存在差距。“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源优先布局、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入优先保障、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已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但一些地方和部门,对高层次人才还存在一定认识偏差,一味追求高层次高新技术、新兴产业人才,对文化创意人才、高技能人才等重视程度不高。二是在人才工作以用为本上存在差距。全市面上从产业定位和发展实际出发,通过高层次人才的加速集聚,带动国际先进技术向扬州流动,加速自主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但一些地方和部门,对“以产聚才”“以产兴才”把握不到位,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为引才而引才”“靠红利引人才”的现象。三是在评价机制科学健全上存在差距。随着人才规模、人才质量的提升,人才评价机制总体也在不断健全。但创新突破的力度还不足,魄力还不够,人才评价依然存在重学历、轻能力,重资历、轻业绩的倾向,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体系未建立起来,激励人才的政策体系还不健全。四是在产才融合深度推进上存在差距。全市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载体和平台不断丰富,人才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引领特色产业开发的作用日益显现。但个别地区、个别产业仍然存在人才与产业发展契合度不高、人才专长与产业需求错位的现象,一些地方抓产业的不抓人才、抓人才的不了解产业。五是在人才环境优化提升上存在差距。与先行地区相比,扬州人才资源开发多元化投入不足,服务高层次人才的水平不高,更多地考虑满足高层次人才的生活需要,对于如何提供更为优质的创业载体和更为直接的生产服务,如何服务国际化人才,有待进一步加大探索力度。
二、推进高层次人才集聚的思考和体会
当前扬州人才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推进高层次人才集聚,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一是扬州处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宁镇扬同城化等国省战略加快推进、交汇叠加的黄金发展期和全国小微企业双创城市示范建设的战略机遇期,2020年已迎来高铁时代,人流、物流、信息流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如何吸引集聚更多高层次人才是关键所在。二是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战略转移浪潮风起云涌,经济国际化、企业国际化加速推进,人才资源的全球化配置更趋明显,亟待更多国际化人才快速集聚,人才工作面临着加快发展、实现跨越的有利契机。三是国内各个城市持续加大人才工作扶持力度,区域人才争夺战更趋激烈,这对扬州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参与竞争提出了新的挑战。针对这些情况,集聚高层次人才必须更加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以更宽的视野引才用才。随着扬州的现代化程度和开放程度越来越高,要主动适应经济国际化的深入推进,人才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加速,深入解放思想,树立国际眼光,放眼全国乃至全球识别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不断消除束缚人才成长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坚持以德才兼备来评价人才,以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以前瞻性和发展性评价人才,厚植人才发展沃土。
以更新的理念引才用才。人才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体制机制,而体制机制的活力源于改革创新。高举改革创新的旗帜,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不断解放思想、破除束缚,不断革新人才体制机制、营造创新环境,努力将扬州打造成为与国际接轨的兼具特殊政策、特殊机制、特殊环境的“人才特区”。
以更优的路径引才用才。人才工作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市场,人才发展离不开政府规范,更取决于市场规则。盘活用好人才资源,既靠市场“无形之手”的决定性作用,也靠政府“有形之手”的强力推动,唯有坚持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市场唱主角不唱配角,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方可为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有效激发用才主体活力提供广阔空间。
以更佳的环境引才用才。着眼激发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的内在活力,积极推进创新载体建设,拓展各类孵化器、科技产业综合体功能,发挥开发园区主阵地作用。推动人才服务升级,从为人才提供生活便利、共享设施、办理落户等基础服务,转移到帮助市场培育、人才资源开发、风险投融资、无形资产培育等高智力增值服务上,使各类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扬州加快高层次人才集聚的路径探析
当前扬州处在新的历史方位,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必须紧紧围绕建设新兴科创名城这条主航道,突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这个主攻点,不断推动人才工作创新发展,走出一条人才聚、产业强、城市兴的“扬州道路”。
健全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让“政府的手”有力有道。一是强化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职能。明确赋予领导小组研究决定人才政策措施、人才任务分解、工作进度通报、人才目标考核等职权,建立健全成员单位人才工作信息报送、重大事项报告和协调沟通制度,每年召开1—2次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二是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坚持“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重点“抓战略思想的研究、抓总体规划的制定、抓重要政策的统筹、抓创新工程的策划、抓重点人才的培养、抓典型案例的宣传”,探究制定組织部门在人才工作中牵头抓总的具体办法,统筹各地各部门制定人才规划、部署人才工作、安排人才项目、开展人才培训、评选优秀人才等。三是健全人才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把人才开发绩效列入各级党政“一把手”年度工作目标,作为评价领导干部政绩、决定干部升降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建立党建述职述人才、绩效考核考人才、专项督查督人才“三项制度”。
推进人才市场化配置。遵循市场规律,发挥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的主体作用,让“市场的手”有序有为。一是精细化培养开发。强化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人才自我培养开发的积极性,探索市场化培训机制,建立人才培训市场准入制度和人才培训项目招标制度。加大执业资格、技术等级考核、就业准入等各项制度的推行力度。跳出单纯依靠院校培训人才的圈子,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从各行各业人才队伍中选聘教师,提高人才培训效益。鼓励社会人才服务机构积极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二是科学化评价选拔。建立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机制,实现从一元标准向多元标准转变、从重学历资历向重能力业绩转变、从官方评价为主向群众评价为主转变。针对高层次人才,细化评价准则,制定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推进人才信息互通、人才资质互认、人才资源共享。三是市场化引进流动。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和“户口不迁、编制不转、智力流动、来去自由”的方式,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采取咨询讲学、短期聘用、技术承包、技术入股、合作经营、人才租赁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招才引智。推进企事业单位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项目合作开发,进行智力成果转化。加快培育社会化人才服务机构,鼓励社会力量积极为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和评价,提供国际化、专业化、个性化服务,更好形成社会合力。
提升高层次人才承载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持续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一是发力重点人才工程。抓好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省“双创计划”“333”工程申报工作,继续推进“名师工作室”工作,组织遴选新一批市级“名师工作室”、市“英才培育计划”培育对象、省市“科技企业家”和市级乡土人才“三带”名人、能手和新秀。二是发力科技产业综合体建设。截至2019年9月底,全市新开工建设科技产业综合体77.7万平方米,累计达706.8万平方米;新建成科技产业综合体47.7万平方米,累计达528.6平方米,已投入使用398.5万平方米,投入使用率达75.4%。在此基础上,继续把最好最美的地块拿出来建设科技综合体,并从出台科技产业综合体及科技产业集聚区精准服务举措、加大招商力度、加快布局建设创新平台、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发力,将产业综合体建设成为聚集新产业、新技术、新人才的重要科创平台和扬州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主引擎和主动力。三是发力开发园区产才融合。坚持高位嫁接创新资源,一方面主动“引进来”,摸清全球高端人才分布和流向,把握海外人才加速回流的历史机遇,以更加积极、开放、自信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一方面积极“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找坐标、画地图,引导企业通过收购、重组、兼并以及到海外设立孵化器等方式全球揽才。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推进“创新在高校、创业在园区”,推进产、才、城融合发展,加强开发园区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机衔接,进一步完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配套,让人才在园区创得舒心、过得顺心。
聚力实施重点人才计划。按照到2021年,全市人才总量达108万人,高层次人才占人才资源总量比例达7.9%,在校大学生规模达到10万人的目标,实施“十大行动计划”。一是人才爱国奉献引领计划。开展“爱国·奋斗·奉献”主题教育,组织国情研修和专题培训,到2021年,实现高层次人才教育培训全覆盖。注重在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实现“增人数”与“得人心”有机统一。二是大学大院大所集聚计划。制定“一事一议”人才政策,争取吉林大学、重庆大学等一流高校来扬开办分校。设立在扬高校院所“引才奖”。到2021年,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总数达38个左右。三是百强民企聚才创新计划。在“绿扬金凤计划”中设立1000万元民企引才专项,对高薪引才的企业予以跟奖跟补。集成支持建设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建成5—10个国家级“专精特新”民企“小巨人”。四是大学生实习实训留扬计划。强化市校合作,设立在扬高校“留才奖”。开展“百名博士扬州实践”“千名学子看扬州”“万名大学生实习实训”等活动,每年新增在扬就业创业本科以上大学生1.5万人以上。五是乡贤校友资智回扬计划。完善扬州籍在外高层次人才库,成立驻扬高校和扬州高中校友联盟。结合江苏发展大会、“4·18”等节点,邀请院士专家回扬,推动资本回流、智力回归。六是海外工程师柔性引进计划。以本土骨干企业为主体,每年柔性引进“高精尖缺”海外工程师100人左右。到2021年,建成省外国专家工作室30个左右。七是科技型企业家培育计划。弘扬企业家精神,办好“创新大讲堂”,实施“百强企业家名校名企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青年企业家发展领航计划”。到2021年,重点培养领军型企业家500名,科技企业家500名,新生代企业家500名。八是技能人才产业支撑计划。拓展乡土人才“院室区园”载体功能,加强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完善职业培训和公共实训网络体系,培养新型学徒制人才,到2021年,全市高技能人才达27万人。九是园区人才创新驱动计划。提升重大项目“含才量”,落实人才在高校等事业单位与开发园区“双落户”制度,鼓励支持园区引进顶尖创新团队,打造领军型企业、标识型产业。十是科创企业离岸创新计划。支持企事业单位在海外建立离岸研发中心、孵化平台和分支机构等,其中全职高层次人才视同在扬工作,可单独申报人才科技项目。到2021年,建成海外离岸创新站点10个左右。
努力打造最优人才生态。加强政策集成,优化人才环境,通过构建“六大体系”,使扬州成为高层次人才近悦远来的“强磁场”。一是“2+N”人才政策体系。制定“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动态升级“人才政策20条”,持续完善政策实施细则,保持人才政策的区域竞争比较优势。二是“拨投贷奖补”人才金融体系。用好用足1亿元人才专项资金、1亿元天使(人才)专项资金、3000万元天使梦想基金,培养引进更多的创投机构、创投资金,打造助推人才创业的多元投入体系。三是“三招三引”人才活动体系。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创起来相结合,擦亮“产业合作·人才集聚·科技创新推介恳谈会”“产业人才科技金融合作对接会”“瘦西湖创客活动周”等“两会一周”人才活动品牌,吸引各类人才来扬留扬。四是“团+组”产才融合体系。聚焦八大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接科技镇长团资源,组建产才对接专家组,建立科技企业家和科技镇长团创新联盟,深化產学研合作,精准服务企业创新发展。五是“一点两园多通道”人才服务体系。坚持领导干部与专家人才结对联系点制度。建好人才公园,运行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普遍推广人才公寓,定向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医疗绿色通道,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六是齐抓共管人才工作推进体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强化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强化人才办协调推进机制,强化人才工作目标考核,推动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构建整体联动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责任编辑: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