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撒:一个可以终老的地方
2020-11-28姚静
姚静
户撒阿昌族乡是一个以阿昌族为主体的民族乡,也是全国最大的阿昌族聚居地,属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位于祖国西南边陲,地处古哀牢地中心,西南与缅甸接壤。地名户撒源自傣语,“户”意为上或头,“撒”意为构皮树,户撒即“构树林上方的寨子”,是一个集美丽、神奇、富饶于一身的地方,一个随时可以唤起乡愁的去处。
佛祖花园,宁静的七彩原野
如果能择一地以终老,我选择声撒。
当我第一次站在户撒观景台上俯瞰户撒坝子时,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外和惊喜涌上心头。就是这里了,一个我的想象无法抵达的地方。
蓝天白云下,群山远遁,起伏成一道厚实的背景圈住一方静谧的坝子,几缕雾气缭绕其上,弥漫出些许仙境的气息。亚热带植物浓艳的绿从山上倾泻下来,层层叠叠、深浅不一地漫过整个坝子,盖住丘陵、原野、溪涧。大大小小的村寨散落其间,上百户或十来户人家的青瓦土墙自然搭配出疏密有致的格局,人间烟火味道裹着诗意一起奔涌而来。一丘丘农田围着寨子涟漪般荡向远方,田里稻穗澄黄、遍地流金,山上各色野花也不拘什么规律恣意地盛开着,碧绿、艳黄、深红、幽蓝……浓墨重彩涂抹出一幅醉人的田园景象。难怪英国人美福特把户撒坝子称为“灵谷”,这般明朗秀丽又岂是一个“灵”字概括得了?
当地还有一个传说,说的是佛祖想在人间建造一个花园,左找右寻都没存心仪的地方。正当他失望地想返回天庭时,却邂逅了美丽的户撒坝子,当即决定把花园建在这里。因此,户撒也便有了“佛祖花园”的美誉。连佛祖都心动的美景,无须言说,不可言说。清朗,宁静,淡泊,安详,温润……陶冶性情,颐养生命所需的气质户撒全有了。
户撒观景台上立着两根圆柱,两条青龙攀附其上。圆柱的顶端用一把满弦的弓箭连接起来,下面是两头甩着鼻子、奋蹄前行的白象。这是阿昌族标志性的建筑样式。青龙、白象象征着幸福吉祥,弓箭则讲述了一个驽弓射日的故事。在阿昌族的创世传说中,遮帕麻和遮米麻开创了天地,让人们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而这却引起火神和旱神腊訇的嫉恨,他造了一个不升不落的假太阳,日夜炙烤着大地。后来遮米麻造了一把巨大的弓箭射落了假太阳,挽救了人类和世间万物。于是,这把重整大地秩序的弓箭便成了图腾,永远悬挂在阿昌族的祭坛之上。
田园,传说,神话,图腾,引领我深入户撒腹地。
于我而言,旅行不仅要看如画的风景,更要感受叠加其上的人文内涵。户撒虽然偏居祖国边陲,却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人一看再看,留恋不舍。
可能你想象不到,在这个251.5平方公里的山间小盆地里聚合着“五山、八寺、九塔、五会、八摆和四十七奘”。“五山”是猫弄山、赖吉山、芒来山、南补尖和拉起山,它们秀峰突兀,终年青翠地环护着户撒坝子。“八寺”是皇阁寺、芒刚弥勒寺、芒困保音寺、姐别庇鹿寺、芒东观音寺、圆通寺、寿福寺和三教寺,这些寺院历史悠久,佛音袅袅。“九塔”指曼捧马鹿塔、芒旦金鸡塔、芒门老象塔、海喃乌龟塔、芒那老象塔、邦寺玉兔塔、腊撒芒旦高山寺塔、拉起老熊塔、腊撒沪姐仙牛塔。户撒佛塔大多为缅式佛塔,或洁白素雅,或金碧辉煌,大小各异,高矮不同,塔身都塑有鸟兽和花草,且大多会选择—种动物作吉祥兽,并以它为塔名。
“四十七奘”是说户撒有四十七座奘房。奘房源自缅语,意为佛教寺院,是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五会”“八摆”相当于我们说的庙会,是集宗教、商贸、娱乐为一体的庆典性祭祀活动。
这一连串的数字,告诉我们佛教在这里曾一度繁荣昌盛。我不知道还有没有一个地方像户撒这样,“出门见佛塔,处处有菩萨”,佛教在人们的生活中浸淫得如此深远。遍及每—个村寨的奘房和随处可见的佛塔,也让户撒“佛祖花园”之美称名至实归——田园之秀与禅寂之美在这里完美融合,让我们感知这方圣境虔诚皈依的精魂。
户撒奘房多为底层架空的干栏式,全木结构,青瓦覆顶,比之钢筋水泥的建筑它的温暖触手可及。有亭塔式样,精巧灵秀;有重檐设计,典雅端庄。奘房是供奉佛祖的圣地,还藏着贝叶经、韵板和锥锣,是整个寨子宗教文化活动的中心,信徒们在里面听经、诵经、祭拜、祈祷。四角飞翘的檐下庇护着芸芸众生不可知的前途命运,现实的苦难在这里得到缓解,无望的追求在这里寄给了来世,佛祖的悲悯大爱让躁动的灵魂平静下来,安妥下来。
据说户撒明社村加孔大寨奘房已有千年历史,见证了众生平等,行善积德的佛理生生不息,也诉说着天地间无可替代的一种抚慰,这种感觉触动人心。它的房顶为三重檐,三层瓦顶一层比一层短地往上收束,这在建筑学里又叫“三滴水”。所谓“三滴水”说的是雨天雨水要顺着鱼鳞般的苍黑瓦片滴落三次才能流到地上。试想,雨天,诵经声里,有雨水滴答而下,那声音一定清晰悦耳。三重檐有着诗的意境,歌的韵律,还有着哲理的深度。加孔大寨奘房苍黑的瓦片上积攒着数百年的衰草灰尘,木质的门、窗、隔板、柱子也呈朽旧的颜色,处处散发着神秘肃穆,这既源于它是宗教活动场所,也源于久远岁月的洗礼。一个个日子的堆积,一个个季节的轮回,一代代人的供奉,连墙角的苔痕,屋顶的瓦草都有了佛性和禅意。
有奘房的地方就有佛塔。户撒佛塔有独塔,也有由主塔和附塔组成的群塔。群塔或独塔,在户撒你总会不期而遇。
在碧绿的原野上,一组大小不一的金塔矗立,闪闪金光流溢在高高矮矮的塔身上,耀眼夺目,连带塔下的草地都神圣起来。或是在黄澄澄的稻田边,一座素白的獨塔伫立起来,灵秀婉约,神韵绝妙,令周边的村寨也随之浪漫起来。
佛塔是这片土地的魂魄和思想。面对佛塔你百般不解又豁然大悟。2011年户撒修建了一座“千塔之塔”,又叫“千尊佛塔”,它由一个主塔和999个小塔组成。晴日阳光下,千尊佛塔流光溢彩,不凡气象充斥天地之间。夜色里,千尊佛塔又与朗月星光辉映,另是一番神秘莫测的瑰丽奇幻。
阿昌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经文用傣文记录,僧侣用傣语讲经,信众用傣语念经,这是阿昌族佛教的一大特点。许多信徒对佛经不甚了了,这不重要,心诚即信仰,善良即宗教。
佛经上说佛塔是诸佛的法身和意所依,转佛塔可以积功德。我围着佛塔右绕三匝。我相信,一切念想、所有心愿都会实现。
户撒不适合匆匆一瞥,你要捡一家客栈住下来。这样你才可以在清晨走过田垄,看菜花在一夜风摇后凋零满地,看麦穗在阳光里一点点泛黄低头,看遍野的蔷薇花在清凉的露水中徐徐绽放,明艳俏丽的花朵能驱散所有黯淡的心情;这样你才可以在黄昏,踏着古老的野草漫浸的青石板路走进阿昌族山寨,看佛塔在夕阳晚照中金碧辉煌,听吊在塔尖的风铃摇动出百年前的音律,还有奘房里信徒虔诚的诵吟,古老的旋律里轮转着前世今生的秘密,肃穆,神秘,虔诚,敬畏,在暮色中轻轻扬起。
或许你会遇到一个阿昌族老妇人,她倚着院门,嗫动嘴唇在嚼烟,你仿佛能听到光阴零落。阿昌族有嚼烟的习惯,他们把石灰,还有两种叫绿子和撒吉的东西掺杂在烟丝中放入嘴里咀嚼。据说这样可以消除疲劳,消烦解闷,还能防治牙病。用这么辛辣的东西来消烦解闷?在我看来是匪夷所思的,可就是这么嚼来嚼去竟还会成为—种断不了的嗜好。初学嚼烟的人嘴唇会被这些东西的辛辣灼伤,而嚼烟时间久了牙齿会漆黑如墨。他们会笑眯眯地告诉你,这样的牙齿一生不害牙病,到老不掉。不过此话不论真假,一般人是不敢轻易尝试的。
在这片神灵眷顾的土地上,我绕着佛塔,一遍一遍,细细品咂其间蕴含的虔诚,其中躲藏的旧事。天地恒长,岁月久远,真相影影绰绰。
户撒刀,远去的厮杀之声
说起户撒,沐英这个人是一定要提的,他是明朝開国功臣朱元璋的养子,明洪武年间,沐英征麓川(今云南瑞丽)时曾屯兵户撒,相传户撒皇阁寺就是他筹资所建。
在赖吉山葱郁的树林掩映下,皇阁寺更显典雅大气。它分上下两寺,上寺塑着玉皇大帝的神像,故称皇阁寺;下寺塑释迦牟尼佛像,名叫报恩寺。道佛共处一处,却也融洽和睦。皇阁寺为汉式建筑,但一侧却立一飘逸的缅式佛塔,中原与边境的建筑审美在这里相遇,却也相得益彰。远远望去,寺院巍峨,佛塔秀逸,只觉那山川草木都灵动起来。
沐英当年屯兵之地,后为沐氏勋庄,至今尚存遗迹,只是兵戈铁马远去,战鼓号角声息。沐英屯兵戍边,为明朝开疆拓土的功绩静静尘封于史册,后人的评说里我们读到的只是“南征北战”“马不停蹄”之类的词语,浴血奋战,舍身犯险都如云烟散尽。
Tips户撒三宝
户撒的宝贝似乎淘不尽,这里的银饰和烟叶也很出名,和户撒刀并称为“户撒三宝”。户撒阿昌族、汉族和景颇族妇女都喜欢佩戴各种银饰,盛装起来银光闪动,高贵华丽。户撒手工打造银饰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从捏泥、定形、烧制、清洗、打磨……有一整套精雕细琢的工艺。各民族的工艺、风格、精髓不断融合,让打制出的银器精美细致,瑰丽多姿,深受人们喜爱。
户撒的气候适宜种植烟叶,且种植格外讲究。首先烟地必须是向阳、干燥、通风的荒坡或轮歇地,这样烟叶长势好,虫害少;其次是要专门用火灰和家畜粪便作肥料,从而使烟叶色泽金黄,香醇润口;最后是烟丝的加工,须挑一阳光灿烂的日子,把绵长柔软的烟丝晾晒在竹竿上,明艳的烟丝里便有了满满的阳光味道,户撒烟也因此被叫作“竹竿烟”。户撒烟虽然产自偏隅之地,却以色泽明艳,醇香回甘的特点赢得了“户撒草烟赛重九”的赞誉。
当年明朝军队进入西南边疆后,长期的征战需要补给兵器。明军发现当地的阿昌族工匠会打刀,便在此基础上对他们进行指导,很快中原先进的技艺与民族传统的方法便结合起来,阿昌族刀具打造技术如虎添翼,到了刚能断玉、柔可绕指的程度,户撒一度成了明朝的兵工厂,户撒刀也声名鹊起,远销四川、西藏等地,甚至出口到东南亚一带,成了古代南丝绸之路上的紧俏商品之一。到了清朝初年,“云南王”吴三桂把户撤占为自己的勋庄,并以户撒为基地做起了兵器买卖,赚得盆满钵盈。
户撒,这静谧柔情的佛祖花园里打刀造剑之声不绝。历史在这里开了一个玩笑,让慈悲的佛祖与杀戮的刀剑并存。又或许正是寒光闪闪的实战军刀让人们更加向往太平社会,勤念“阿弥陀佛”。
户撒的制刀业在明清时期就已有了宏大的规模,许多工匠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技,各个寨子也有别具特色的招牌产品,有以打制长刀出名的,有以打制匕首见长的,还有专门从事刀鞘生产的……分工细致,管理规范,让户撒刀的打制技艺不断精进,最终成了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名刀之一。
有关户撒刀的神话更是让人目眩神迷。据说有的老工匠打制的长刀刚柔兼备,柔软时如腰带可围系腰间,用时抽出一抖,立马变成一把银光闪闪、锋利无比的利器,令对手望而丧胆。这情景似乎只在武侠小说里才见踪迹。户撒刀中还有一绝品,叫作“七彩刀”,是用一种混合钢千锤百炼锻制而成。抽刀出鞘,只见刀面上一道道花纹光彩夺目,灿若霓虹,因此有了“七彩”之称。那七彩花纹由里至外透出,起伏变幻,神秘莫测。如此说来,七彩刀算得上是冷兵器中一美貌绝色的女子了。
走进李德永家的乡村文化遗产展览馆便是走进了刀的世界,我在这里见识了此生见过的最多的刀。长刀、砍刀、腰刀、藏刀、匕首、宝剑、菜刀……或静静置放在刀座上,或成箱成捆堆放在货架底。它们材质各异,工艺不同,价格也种种不一。我抽出—把价格不菲的长刀,只见刀型流畅,刀锋寒冽,夺人魅力无声而泄,令刀剑爱好者的目光再也挪不开。我不识刀,只听主人介绍说淬火一流,砍铁不伤等等,心里不由得充满了敬佩,对刀,也对打刀之人,更对这代代传承的打刀技艺。
李德永家的展厅里有一把巨型阿昌族佩刀让人叹为观止,此刀长7.35米,宽0.88米,重1.35吨,可谓佩刀之王。展厅里还有一把硕大无比的菜刀,长6.35米,宽1.9米,重2.626号,称为“天下第一菜刀”。游客们纷纷在这两把巨刀下留影,户撒刀的声名将会随着他们越走越远,让更多的人来此一睹其风采。
我无刀剑喜好,只买了一把菜刀,在我做一日三餐时这把菜刀会让我想念户撒。
主人把菜刀包装好递给我说:
“三十年后你再来找我。”三十年?如此长久的陪伴真要让这把菜刀变成贴己之物了。
户撒刀的锻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精湛的民族工艺是阿昌族世代传承下来的一笔财富,这里面有沐英和他的军队的一份功劳,同时,人们也缅怀他對稳定边疆、传播中原文化所做的贡献,于是便在户撒观景台下为他立了一座雕像。岁月不曾走远,如今,站在雕像下我们还能听到这位镇滇将军的铁骑之声。
过手米线,浪漫的人间烟火
到了户撒.过手米线是一定要吃的。
过手米线是阿昌族特有的传统佳肴,酸辣爽口,鲜香味美,加上其别致的用手抓吃的方法,成了一道格外诱人的小吃。
户撒是过手米线的发源地。此地盛产稻米,家家户户都做得一手好米线,过手米线的吃法也由此流传开来。用来做过手米线的米线要香糯软滑,不结团不粘手。再选上好新鲜的猪肉—块,猪肝一块,放到炭火上慢慢烤至七八分熟,细细剁碎放入一大碗中,然后把豌豆粉、杨梅汁、红辣椒、大蒜、香菜等配料倒入搅拌均匀,这便是过手米线的馅儿,相当于浇头,云南方言叫作“帽子”。—切准备就绪,米线、帽子和其他调料一一摆在碧绿的芭蕉叶上,再佐以一盘焦黄的烤肉、一碟切成细丝的蔬菜,各种食材色泽新鲜,令人赏心悦目。洗洗手,开吃了,用筷子挑一团米线放在手心里,再挑一团馅儿放上去,一并送入口中,又酸又辣又香的滋味,从舌尖一直爽到心里去。
过手米线的做法程序繁多,各种调料的搭配,酸辣的味道,多一点不成,少一点不行,要刚刚好才爽口。尤其是酸水的配制格外讲究,酸水可由萝卜叶腌制而成,也可由野生羊奶果、野生杨梅等为材料来配制。一碗解腻开胃的酸水几乎可以决定一桌过手米线味道的好坏。
吃过手米线的乐趣全在“过手”二字上。一团雪白的米线捧在手心,加一点拌了红辣椒的肉馅、绿的香菜、焦黄的碎花生粒……手心里像是开出一朵色香味俱佳的花来。一群人团团坐了,手抓米线,情状如野餐,随意亲切,好不喜悦浪漫。
过手米线作为户撒的招牌小吃,实在是当之无愧。
户撒真是一块佛祖眷顾的土地,四季宜人,田园如画,处处古寺古塔,还有这般风味可人的小吃食。
信步户撒,镜头可以随时捕捉菜花、蔷薇、佛塔、奘房,思绪可以任性飘扬到明清时代,琢磨一个个打刀的传奇故事。累了饿了,喝一口阿昌米酒,捧一把过手米线。一段浪漫时光,在蓝天之下,田园之上掠过。
有诗云: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原来最美的事,不过是在户撒,与君共度朝夕。
Tips旅游贴士
户撒一年四季风光如画,全年适宜旅游。2-3月赏油菜花,4-5月赏蔷薇花,9-10月稻谷金黄,遍地流金,可观赏彩色稻田。户撒早晚温差较大,建议携带外衣,同时要注意做好防晒工作。
■如何到达
从昆明出发可乘飞机直达陇川广宋机场;也可先到芒市,再从芒市坐客车前往陇川县城。户撒距离陇川章凤县城43公里,全程为柏油路面,沿途有指示牌,可乘车也可自驾前往。
■当地特产
户撤刀、银饰、户撒米、萝卜干、猕猴桃等。
■美食推荐
过手米线、板鹅、阿昌小炒、黄花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