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阻且艰 愈行愈笃定

2020-11-28赵伊纯

大学生 2020年11期
关键词:小杜背书调剂

在第一次考研中,我没能踏实背书,专业课新闻与传播基础仅仅考了81分,使得总分不理想,落得遗憾收场。“二战”一开始,我决心攻克背书这个老大难问题。

赵伊纯,北京联合大学2020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背书:早起晚归只为它

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是2019年6月17日早上,我在考研公寓楼下的小花园里跑完步,便拿出专业课教材,正式开启背书。考研公寓地处北京房山,距离市区30多公里,大幅减少娱乐生活能让浮躁的我沉静下来,专注于课业学习。

在开始背书的前几天,尽量不看手机,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笔记上,就是想知道自己在一天之内最大限度可以记住多少内容,以便规划之后的背书任务。几天测试下来,我确定了半小时背诵一面A4纸内容的任务。在第一个月,我上午背诵《新闻学概论》,下午背诵《中国新闻事业史》,一天可以背完一章的内容,中新史内容较多的章节需要两三天。到了7月初我发现自己已经将这两本专业书背过一遍了!

惊喜的是,我很快遇到了考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同道。

那是7月中下旬的一个午后,我刚吃完饭,想利用午睡前的时间再看看上午没背完的专业知识。由于室友们也要休息,我就在楼道里站着背书,灯光并不明亮,公寓楼外成群的知了正在“午鸣”。偶尔有经过的同学说说笑笑,她们的声音与我的背书声在空旷的楼道里产生阵阵回声。我不想被四周的环境干扰,尽可能专注于眼前的书本。

有一个瘦弱的女生从我旁边经过,瞥了一眼我的书。她停住脚步,迟疑地开口:“你是考新传的吗?”

我惊喜地回答:“啊!是!”

我们迅速互加了微信。我得知女孩来自内蒙古赤峰,报考江西大学,第一天搬进考研公寓。我叫她小杜,她叫我老赵。

自此之后,考研公寓中又多了一个背书的身影。

我并不常在楼道背书,反倒是日头底下,随处可见的树荫是我经常出没的地方。其一是因为离自习室更近,随时拿取学习资料很方便,其二就是很多人都在此处背书,尽管互不相识,却因同一个目标在努力着。偶然从书本中抬起头,那些熟悉的身影,于我便是胜过千言万语的莫大鼓励。

小杜是个精致的女孩,她为了躲避暑伏天的日晒,买了一把折叠椅,还在椅子旁边立上了遮阳伞。我看中了她的椅子,也买了来,经常一坐几个小时,一上午的工夫可以背一章《传播学教程》和半章《中国新闻事业史》。下午的时候,我会换成《新闻学概论》和《外国新闻事业史》。同时,为了其他专业书的背诵进度不至于太过落后,我开始每天背诵四本专业课的内容。

只要开始背史论,小杜就会向我报以同情的目光。她的目标学校没有涉及新闻史论的知识,因此她的背书过程比我要轻松一些,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复习政治和英语。9月中旬之后,是我背书强度最大的时候,需要一天同时背五本参考书的内容。几天下来,小杜见了我,竟用“憔悴”二字来形容,劝我别逼自己太紧。

在第一次考研时,我心态很不稳定。在大家努力复习时,我情绪崩溃,自我怀疑;在大家临近考试都情绪崩溃时,我更加崩溃。因此在“二战”期间,我尽量保持心情良好。但事实上,我的心态还是遭到了打击。

月底,是我背书强度加大的阶段。在9月这个敏感的时间点,临近考研报名和国庆放假,从6月就几近“全勤打卡”的我,身体和心态双双罢工。一边感冒一边背书,效率自然不会高。当考研机构的老师提问我专业课背诵情况时,我大脑一片空白,回答支支吾吾,远没有往日发挥得好。

“你这是背了三遍的效果?”

老师的“灵魂质问”陡然让我怀疑人生。难道我的付出和努力白费了?难道我什么都没记住?我不适合考研?

恐惧感瞬间侵袭心头,喉咙干涩发痒,望着周围再熟悉不过的环境,我头一次萌生了退意。这个想法在脑海中出现后,不可抑制地疯长着,没等妈妈开车来接我,我就坐上了回家的地铁。彼时的我,又回到了一战时的胆怯和畏缩,看不到方向,找不到出口。

在家难得的放松,让我的心情逐渐平稳。休整之后,我再次回到了考研公寓。

继续复习。背书效果比背书进度更加重要,每天一定记得复习巩固,这些是我总结出来的经验。此前我过于看重进度,认为“抢时间”多背一些内容才不会落于人后,实际上瞬时记忆的知识过不了几天就会被抛诸脑后。而正确合理的方法是踏着自己的背书节奏,对于背过的内容要勤于翻看、多次复习。为了能找时间复习每日的内容,我白天背书,晚上专门用一个小时来复习。当时已经是10月份,政治和英语也在逐渐加码,时间并不充裕。楼道灯光昏暗,我只能穿着厚羽绒服在室外路灯下复习,手里揣着暖手宝。如此这般,背书真可谓是,早起晚归只为它。

冲刺:黎明前的破晓

小杜和我在考研复习中是相互扶持,我已经数不清我们微信聊天记录中有多少条“加油”和“坚持”了。她的英语作文不会写,我给她出主意;我的新闻评论写得差强人意,她给我分享许多写作经验。我们之间很少说谢谢,但我的政治选择题能有那么大的进步,真是要感谢小杜。

进入到11月份,正是集中做政治模拟题的时候,原本信心满满的我在做完两套试卷之后,被低分吓到,霎时不安感袭来。考过研的同学都深有体会,政治多选题一直是难以攻克的关卡。我刷了很多练习题,却依旧选不出正确答案。这种憋屈在临近考研的阶段,很打击心态。彼时,小杜告诉我,试试每天把政治的知识点读十遍,再去做题。这个方法听起来笨拙,我起初听说的时候还颇不在意,之后坚持了几天,再做模拟题的时候,正确率一下提升了。这其实是因为,在考研政治的复习前期,我过于依赖听课上的讲解和课上做题,课后不勤于复习,知识点记忆模棱两可;而通读十遍知识点则能在最后冲刺阶段回归基础,把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记得更牢固。我对小杜千恩万谢,请了她两天的奶茶,外加一顿麻辣烫。

之后,我的室友也陆续因为政治选择题犯了愁,我把小杜教给我的方法告知了她们。从临近12月开始,每天晚上我们都会抽出一两个小时通读知识点,誓要圆满度过马拉松的最后阶段。

就这样,我和小杜还有室友们相互鼓励,相互扶持着,走完了初试复习的漫长道路。北京的冬天寒风凛冽,下雪后的地面被薄冰覆盖,不断散发着寒意。考研公寓的人逐渐稀少,大家都要回家参加考试了。我目送小杜坐上前往高铁站的出租车,此去经年,不知何日再见。

调剂:苦尽甘来的甜

疫情使得考研战线被无限期拉长,当时谁也不知道什么时间出分、什么时间复试,只能在家中隔离等待。查分的那个下午,我的朋友正在视频教我化妆,尽管有说有笑,我心里早已有上万只蚂蚁在爬。我让她别挂视频电话,陪我一起查分。结果出乎我的意料,377分,比预计要好,也比去年的分数线高。但很快,师兄告诉我,这个分数在今年并不占优势,要做好调剂准备。

我是“二战”考生,如果没能调剂成功,又没有应届生的身份,找工作势必步履维艰。调整好心情后,我开始联系各个调剂学校,把往年调剂人数、复试科目、邮箱、联系电话和学校网址等信息都记录在excel表中,制作了一份调剂信息指南,每天联系得到的只言片语答复也都记录在内。有的学校还没有上班,打不通电话,我就记下“3月2日不接”,以便提醒自己之后继续联系。

最终我被母校北京联合大学录取。小杜也成功调剂为非全日制研究生。

现在,我正坐在研究生的宿舍中打下这行字。曾經以为不可能考上研究生的我,也正在为各科作业而奋战着。回顾两年的考研道路,道阻且艰,而主要是我心态朝着稳定、坚定和笃定方向的转变,才使得我抵达研究生的彼岸。

责任编辑:宋明晏

猜你喜欢

小杜背书调剂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背书
新国标颁布 肥料检出植调剂按假农药处理
背书
中药饮片调剂中审方作用及改进策略分析
背书连续性若干问题探析
试述中药调剂发药交待要点
小杜先生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