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华食堂散记

2020-11-28刘诗雨

大学生 2020年11期
关键词:紫荆丁香块钱

刘诗雨

凌晨5点,室友便要去动物房进行小鼠抽血实验,尽管她尽量压低了声音,但轻轻的关门声还是叫醒了我。迷糊了5分钟后,我拿起手机梳理了今天的任务,看了看外面的天气,半暗半明之间,隐隐约约能看到破晓的晨光。下床、穿衣、洗漱、听英语、查邮件……到了7点,柔和的阳光照射着我的书桌,赶紧收拾好书包,沿着学堂路走向最受大家喜爱的清芬园食堂。

不知不觉间,来清华读博已经快两个月了,从炎热的酷暑到片片落叶的金秋,以前只能在手机屏幕上窥见到的园子里的场景,都逐渐鲜明立体起来,我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吃在清华”的名不虚传。17个食堂各有特色,每天和室友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一会儿吃啥?”当然清华食堂的魅力不止于美味,每一份饭菜都有着我们之间独特的故事。

第一份记忆——听涛园卤鸭腿

我的第一次清华食堂体验便是在听涛园,所以它之于我有独特的意义。犹记得2019年的暑假,刚刚结束大三生活的我来到清华参加保研夏令营的选拔,走到听涛园便被传来的香气吸引而停住了脚步。主厅里不到30米的菜品窗口,陈列着各色家常小菜、全国各地的特色菜品以及清华闻名的麻辣香锅。我穿梭在拥挤的人群中,看着琳琅满目的菜品却不知该从何选起。最终我选定了一份肥瘦相间的红烧肉和素炒胡萝卜丝,再配上女同学人手一杯的五谷杂粮浆和清华食堂特供的一块七一斤的西瓜作为我的第一份清华食堂餐。红烧肉炖煮得十分软糯,浓浓的汤汁渗透到下面的红豆米饭中,再搭配上清爽的胡萝卜丝解腻,米饭顿时增味不少。

吃到中途,感觉意犹未尽,我又去主食窗口打了师兄推荐的2块钱的猪肉馅饼。加热炉中的蒸汽将馅饼的饼皮闷得有些软了,但仍然不妨碍其中小麦粉的香气从齿间溢出,肉馅中的瘦肉粒粒分明、十分香酥,和柔软又有韧劲的饼皮搭配起来,我顿时感受到了北方面食的吸引力。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一份午餐,也在我心中埋下了期望来清华继续读研深造的种子。

听涛园的饭菜以“价格实惠、分量扎实、美味健康”而深受欢迎。无论是自选菜窗口的鸡蛋羹、炸鱼排、卤鸭腿、清蒸鱼,还是在永远排着队的麻辣香锅和桂林米粉;不论是川渝小吃窗口的担担面、重庆小面,还是陕北特色窗口的肉夹馍、特色麻团……在听涛园,10块钱就能吃得营养均衡、菜品丰盛,听涛园永远是我在忙碌的学习中一丝温暖的慰藉。

中午12:15结束上午的课程,坐落在学堂路和至善路交叉路口的听涛园餐厅总是人满为患。因为听涛园离宿舍和教室都很近,我总是选择在这里吃午饭。如果上午学习任务完成得不错,就奖励自己一个听涛特色的7块钱的卤鸭腿,搭配上一杯3块钱热乎乎的五谷米糊和不到1块钱一份的健康清炒时蔬。一口鲜嫩多汁的鸭腿再来上一口米饭,瞬间动力十足,和室友纷纷调侃说“我还能再学一整天”。

时不时隔壁桌同学的咖喱味麻辣香锅香味穿向鼻腔,香锅上点缀着满满的白芝麻和香菜,回过头瞥见窗口后的大厨正在将辣椒和食材进行翻炒,颠勺时还有灶台的火焰时隐时现,浓浓的生活气息顿时围绕在我的身边。周围同学讨论的是下周的法理学课程论文选题、明天的科技机器人大赛之类的话题,偶尔还能听见英文和韩文等多语言交谈……在这里,美食将不同学科领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串联在一起,产生了别样的碰撞。

家乡的味道——紫荆园川湘美食

坐落在紫荆学生公寓中心的紫荆园承载了一代又一代清华人对清华食堂的回忆。紫荆一楼的东南亚风味套餐、二樓的瓦罐煨汤、三楼的芋圆红豆粥和自选轻食以及四楼的川湘美食总是让人流连忘返。作为身在北京的四川人,紫荆四层麻辣鲜香的各种川湘小炒是我想犒劳自己时候的最佳选择。

作为清华食堂中的名牌,紫荆四层的川湘美食不仅牢牢抓住了国内学生和老师们的味蕾,据说来清华交换的留学生和做客教授也会在离开清华后对紫荆食堂川湘风味的美食赞不绝口。清华开学的第一周,师兄师姐们就告诉我一定要去紫荆四层吃饭,还为我推荐了很多经典的“网红”菜品,例如湘菜大厨推出的8元/份鲜椒牛排、6元/份的特色川菜蚂蚁上树以及点心窗口中4元/个、馅儿多到爆浆的榴莲酥……一到饭点,来紫荆四层用餐的同学总是络绎不绝。放眼望去,各色的菜品应有尽有:以辣椒爆炒的四川辣子鸡、麻辣爽口的水煮牛肉、泡椒风味的酸椒牛肚、超级下饭的湘菜辣椒炒肉……川湘美食窗口的大厨们总是在尝试发掘和改良各种各样的新兴菜品,每一次的推陈出新都会给我们带来惊喜与感叹,同学们也经常会看到食堂窗口前壮观的20米长的排队景象。

紫荆园的川湘美食算是清华食堂中的高端菜系,每份肉菜的价格从6至9元不等,一顿三道大菜的价格大概是20元左右,但肉的分量却是实实在在,又有着美味菜肴的加成,造就了它的高人气。于是我和朋友们每次吃川湘美食,都要“奢侈”地挑选几样大菜,好好犒劳辛苦学习的自己。铺满干辣椒、口感酥脆的四川辣子鸡,沾满辣椒和辣油的水煮牛肉以及豆芽菜打底、青花椒和香菜铺在最上层的鲜嫩火锅鱼是我的最爱。辣子鸡的鸡肉是先过油炸过的,再和红彤彤的干香辣椒爆炒,快起锅时再撒上四川特有的花椒,红红火火的颜色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每一口也都是麻与辣的碰撞;水煮牛肉则更加丰富:最下层是金针菇、青笋等配菜,配菜上是水煮调味后的牛肉,最上层铺满了厚厚的辣椒粉,浇上热油后滋滋作响,香气四溢;火锅鱼则是将腌制好的嫩鱼肉加入火锅汤底中大火烧煮,鱼肉鲜嫩且入味,搭配豆芽口感丰富……紫荆四层的每一道菜都像极了家里爸爸做的饭菜,每一口都是家乡的味道。在清华,与家乡离两千多公里,距离就这样在溢满了辣椒香气的紫荆园食堂被一次次地拉近,在外求学的人的味蕾,应该是属于家乡的。

北京特色——清芬园烤鸭和丁香园驴打滚

北京的金秋总是充满了惬意与从容,在园子最美的季节里,来一口清芬园二层新鲜出炉的金黄色烤鸭与丁香园糕点窗口里撒满了黄豆粉的驴打滚,是一件最令人期待的事情。

清芬园的食物是充满了地方特色的,一层窗口1.5元/个、满满都是肉馅和肉汁的生煎、外皮松软一口一个的小笼包、东南美食套饭、陕北美食的羊肉泡馍和特色三合一面、川渝窗口的龙抄手到二层的7元一盘的现烤北京烤鸭、主食窗口1.5元一个的大发面饼……在这里总能感受到全国美食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我最爱的搭配是一份刚出炉灶的北京烤鸭加上大半块发面饼。一走进清芬园的二层食堂就能闻见烤鸭油脂与炭火碰撞的香气。烤鸭的外皮已经被炙烤得焦香酥脆了,在温暖黄色调的灯光下透着金色的油光,一口下去就能听见外皮发出“咔嚓”的酥酥声;外皮包裹下的鸭肉还是鲜嫩多汁的,再往下咬就能在口腔之中迸发出特有的鸭肉汁水,香而不腻,嫩而不柴。清芬园的发面饼总是有它独特的面粉香味的,介于松软和筋道之间的口感是同学们喜爱它的关键。每次在食堂总能看到教职工打包一大袋子的发面饼回家,清华与家、食堂与爱的联系,就这样在一小块发面饼的作用下奇迹般地产生了。

丁香园的特色美食也是数不胜数,每次都看得我眼花缭乱。丁香老碗鱼和烤肉拌饭是最受同学们推崇的两大独家菜品。然而我最爱的,还是丁香园每天中午才会推出的北京特色小食——2.5元一大个的驴打滚。丁香园驴打滚的第一口总是治愈和惊艳的,黏软的糯米层与湿润的红豆馅儿层卷在一起,Q弹的卷层外再撒上香气四溢的黄豆粉,三种食材入口即化,时不时还能品尝到红豆馅儿的颗粒,与软糯的外皮一起在嘴中融化……北京这个诺大城市的文化底蕴,就这样浓缩在了丁香园食堂的一口驴打滚中,浓厚又不失清爽,沧桑中又充满着活力。

在食堂的温暖小事

两周之前北京突然刮风降温,傍晚5点我去了刚开门的丁香园餐厅吃晚饭。窗口的小哥给我打了满满一大盘,还笑着告诉我说“降温啦,晚上多吃点儿”。

每次早晨去紫荆园吃卷饼,我都会请做卷饼的小哥帮忙多放点圆白菜和豆芽,于是我每次都可以打到一份超大号的卷饼,直到中午都不会饿。

我最爱的家常菜食堂是芝兰园一层,因为那里的番茄炒蛋和奶奶做的味道一样。有段时间每天去芝兰园吃番茄炒蛋,打菜的阿姨也认识了我,于是每次都会按我的习惯,给我小半碗的米饭和一大盘满满都是蛋的番茄炒蛋。

在清华的食堂里,常常可以看到边吃饭边讨论小组课题的同学,或者在食堂窗口供应前来食堂自习的同学们。果然,在园子里随时随地都是可以学习的,在清华食堂自习也成了清华学生必做的100件小事之一。

疫情期间,食堂的桌子被一块块的塑料隔板分开,所以同学们尽管是一起來吃饭的,还是会按照学校的要求分隔就餐,佩戴口罩严格测温。我相信不久之后,一定能看到拆下隔板的清华食堂。

上周清华食堂推出了“美·食·节”行动,这次的美食节有些另类,主题是“美好食物应当节约”。学校的各大食堂窗口都推出了半份菜品,3块钱的半份荤菜、5角钱的半份素菜,不仅节约了粮食,还减少了吃饭的开销;同时在食堂的各个角落,都能看见“光盘行动”“清华食堂真美味,各色佳肴不浪费”的标语;如果有时候饭菜打多了没有吃完,还可以在食堂的打包处将饭菜打包带回。在学校论坛晒出用餐后的光盘,还能参加清华周边礼品的抽奖活动……

短短两个月,我已经探索了园子里的10个食堂,仅是10个食堂里的菜品,我都还有许多没有尝试。未来在清华的日子里,要和朋友们一起去玉树园餐厅探索新推出的夜宵系列:辛拉面炒饭和金针肥牛以及午饭新品:大碗鸡排饭和咖喱蛋包饭;还要去桃李园试试传闻中松软香甜的菠萝包;要去听涛园排队尝一尝好评如潮的咖喱味麻辣香锅;还听说曾经在桃李园三层很受大家欢迎的烤鱼也开始重新推出了,到时候肯定会有很多同学去排队尝试;还要在冬天下雪的日子里去芝兰园二层吃暖和的清青小火锅……

在清华食堂,我可以用7块钱吃到一份健康丰富的套餐;也可以在想犒劳自己时花20块钱吃一份麻辣香锅;还可以在生日时请朋友吃一顿人均30元就可以无比丰盛的紫荆园川湘美食……希望我在清华食堂的故事能够一直记录下去,也希望我的故事能和清华的美食一样温暖人心。

责任编辑:陈思

猜你喜欢

紫荆丁香块钱
永远的丁香
8块钱还在
“1块钱的困惑”
丁香本马
紫荆永恒
田氏紫荆
紫荆铿锵巾帼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