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十九大报告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与运用

2020-11-28王彦凯

新丝路(下旬) 2020年12期
关键词:十九大报告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创新

王彦凯

摘 要:十九大报告是新时代的《共产党宣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理论是在时代的风云中,在波澜壮阔的实践中,经过理论创新,思想创造得来的。本文通过对十九大报告的诞生、传播来梳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运用的过程和其强大的理论力量和实践品格,总结得出,我们要继续坚持和不断地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篇章新境界。

关键词:十九大报告;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创新;实践运用

一、从十九大报告形成过程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十九大报告的审议通过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式完整表达的标志,让我们先来看看十九大报告是如何诞生的?2016年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决定:2017年下半年召开党的十九大。2017年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九大起草第一次全体会议,宣布决定、成立组织、强调意义和要求,布置任务:围绕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实地调研、组织专题调研。相关工作有序开展,又经过四次文件起草组全体会议后,7月13日至24日,先后召开两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党的十九大报告。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10月18日上午,习近平同志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这是十九大报告起草的几个重要时间和工作节点,中间也有很多细节的实际调查、具体内容的遴选修改、意见征取、讨论审核等等环节和工作。当然,十九大报告的孕育诞生,绝不是只是始于起草成立之日,其中的重大理论、重大论断、重大决策,都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长期以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起草组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是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对党、对国家、对中华民族发展所做的宏观设计和政治宣言。新形势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回答。起草组四次全会上,总书记又强调要继续在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上下功夫,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得出科学准确的结论。

党的十九大报告起草是一次发扬党内民主、集中党内智慧的过程,是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有机结合的过程。总书记多次强调不用着急下结论,要深入调查,进行认真细致思考。有关反面按照要求,深入调研,听取各方面意见,进行广泛讨论,最终形成认识上的一致或者趋于一致。调查、研究、论证,再调查、再研究、再论证,对于有的重要问题甚至是几上几下,一次次讨论开放包容,一处处修改字斟句酌,报告就在一点一滴中逐步完善。

通过对十九大报告形成和完善过程的梳理,我们可以更加明白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发展的丰富、坚实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不动摇,并在不断地实践和理论探索中更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创新与发展都来自于对前辈的思想成果的继承吸收,来自于深深扎根于历史的丰厚蕴藏之中,也来自于不断地洞察时代、引领时代,在时代的问卷中和人民的阅卷中不断直面问题、回答问题,实践检验,不断地进行理论的再创新,是在不断的设计、判断、选择、检验、总结中发展出来的,既有个人的突出贡献,也有全体人民的智慧结晶。

二、从十九大报告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与运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式问世以后是如何被吸收转化和运用的呢?我们以十九大报告的传播和运用为例。首先十九大报告第一次全面的问世就是习主席在党的十九大上作报告,这时候是一个全媒体、全成员、各主体、全方位都在收听、学习、讨论和吸收的过程,还有国际间的宣传报道,十九大会议期间的所有的讨论都是围绕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大报告精神开展的,这是十九大报告的问世后第一轮传播和学习。接下来以十九大报告及其精神为依据,所有关于十九大报告和精神的解读、宣讲、理论学习材料也陆续开始传播和学习,针对党政军民学,针对国内国际不同对象、不同的渠道都有各自的学习和消化吸收的形式。十九大报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载体,其传播与学习最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智慧结晶的传播、指导和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随后被写进党章,被写进宪法,被写进了教科书,被带到各种国家和社会教育环节中,以全党全军乃至全社会自主的主题教育形式进行充分的阐释和个人的消化吸收,以论述摘编,图书、活动节目、会议、读书小组、研究院等等各种方式之中,这是十九大报告及精神的第二轮,也是最丰富、变化和发展形势最快的一轮。

在这一轮传播和学习中,报告所承载的思想以不同的形式,采用不同的传播方式进行分解、大众化进行消化吸收。理论体系本身的形式进行适当转化,理论研究和宣传的工作,就是将理论的形式和表达进行转化,将理论体系可以分解成一块一块,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分解出更容易被理解、接受、吸收的大小篇幅;以各种角度来解读阐释,比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习主席系列论述摘编、党课微视频,各种政论篇,转换成文字,声音,视频,图片,以各种各样的媒体转发出去。媒体是载体,包括印刷刊物、图书、电视、网络,广播,等等各种各样的形式。不得不强调网络在传播信息方面的强大优势,现代人几乎每个人都有至少一个移动终端,人们很多的关注点都集中在以网络为主的信息流动网中,网络本身传播信息具有非线性,可以短时间大量传播的能力,所以网络在相关信息传播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人也是一个载体,而且根据我们的思想形成的规律,人的作用和影响也甚为重要。一个人获得,再以各种媒体形式传播出去,一个人认同,并且拿来运用,运用得好,自动感染很多人,从而继续以点带面。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所有党和国家成员和工作人员必须组织学习的,其他群众和国内外人士主要是以媒体的形式传播出去,没有太强的强制力,主要是潜移默化地影响。

接下来,就是报告完全融化、入脑入心的一个阶段。报告以更具体和更无形的粗拿在在具体的工作指导、工作推动、全体成员的转化运用、思想觉悟的提高,政治常识和能力的学习提高,在不断的实践中,发挥作用,并进入下一轮理论和思想的超越和积累阶段。

从十九大报告的传播与运用,我们可以看出党的创新理论、马克思主义最新的创新成果最终是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归结起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与实践的关系,就是新时代催生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指导新实践,这是新思想与新时代相互作用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进程,两者相生相成、共进共行。理论就是人的表现,或者说是现实的人历史的表现,而且是每一个在其中的现实的不同的个体所共同促进形成的,理论把人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人也把理论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真正射入这块没有触动过的人民园地,人也会解放成人本身。这个解放的头脑是理论,心脏是人,理论的发展就是要成为现实,所以就会去掌握人、说服人;而人要想解放自己,也要主动掌握理论。

三、小结

从十九大报告的诞生和传播、变化与发展,我们就能够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运用的过程和内涵。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義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之所以显示出强大生命力,最根本的就是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统一起来,做到既不忘老祖宗、又讲出新话。每一次马克思主义理论重大的创新发展都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理论起点、逻辑起点、价值起点,传承和发扬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精神实质,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立足现实,面对现实,不断地再造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吴晶、胡浩、施雨岑.面向新时代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党的十九大报告诞生记[J].求是,2017(21):71-77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十九大报告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创新
新时代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球贡献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若干问题与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的新认识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邓小平南方讲话关于生产力问题的理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