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2020-11-28张明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的相关内容,是各界关注的焦点。《建议》中提到的“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等要义,更是引发广泛讨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所谓新发展阶段,是指十四五时期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期。目前,中国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1万美元,基本实现了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在十四五时期,中国人均年收入将会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目前标准大约为1.25万美元左右)。《建议》提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即人均GDP要达到2万美元左右。换言之,要实现未来十五年人均GDP翻一番,隐含的年均人均GDP增速要达到4.7%—4.8%的水平。
客观来讲,全球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中国要实现未来十五年人均GDP再翻一番的目标并不容易。为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笔者认为,中国至少应做好以下事情。
第一,通过加快结构性改革来提高经济增速的效率。一方面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令其维持在一定水平上;另一方面,结构性改革下经济增长效率相关指标的提升,有助于增强人民币基本面的竞争力(鉴于2035年实现人均GDP翻番是基于美元计价收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也会增加实现GDP翻番任务的概率)。整体来看,未来十年,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望成为中国结构性改革的主线。
第二,维护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笔者认为,目前中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与房地产相关的风险;二是与地方债相关的风险;三是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的相关风险。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房地产相关风险依然是中国金融体系面临的最大“灰犀牛”。《建议》中也提出,要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这意味着,“房住不炒、因城施策、构建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依然是未来很长时间内中国政府坚持的政策取向。
《建议》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笔者看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有内外部两大背景因素:就外部而言,随着全球经济深陷衰退、国际经贸摩擦显著加剧,外需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动能转弱;就内部而言,随着中国自身经济体量的扩大,仅靠外需拉动国内经济增长也变得日益力不从心。
新发展格局既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也不是各地纷纷建立自己小圈子的国内小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那么,如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呢?根据习总书记对《建议》的说明,笔者认为,我们必须做好以下三件事:
第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而要扩大内需,在需求层面意味着要持续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就供给层面而言,则意味着要加强优质制造品与服务品的供给。
第二,“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要打通经济循环堵点,必须打破束缚各种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打破由于地方利益而事实上分割的国内市场格局。只有形成国内统一的大市场,才能既扩大内需,又以内促外。
第三,“推动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就能更好地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满足国内需求,又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如果说在过去较长时期中国是以“开放促改革”,那么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很可能会“以改革促开放”。换言之,只有更好地构建国内大循环,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内与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笔者认为,未来十五年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而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则提出了未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路径。对于未来中国的发展前景,我们既要充满信心,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各种困难与风险,沉着、冷静地进行系统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