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对策研究
2020-11-28廖志平
刘 谦,廖志平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5)
1 引言
高职院校是我国培养专业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在教学实践中,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对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出了较高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中,更加注重产业融合和经济发展,在该教学理念下,高职院校为社会各个行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教学形式的转变使得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压力不断增大,部分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之下,有必要进行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优化,缓解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2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影响
2.1 制约自身职业发展
有研究显示,职业压力是引起教师职业倦怠的最大诱因。新时期,基于社会对高职院校教学的新要求,高职院校在不断进行专业调整、课程调整和教学模式优化,这对于教师的专业性提出了较高要求。面对这种教学压力,教师如果不能适当调节,不仅可能会影响自身的健康状态,情况严重时,甚至导致教师出现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问题,这种障碍会加剧自身与学生、同事和家长之间的矛盾,阻碍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
2.2 影响高职教学水平
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主要是教师来决定,教师在保证学校教学质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出现职业倦怠问题时,教师会逐渐丧失教学兴趣和热情。一方面,职业倦怠的教师责任心退减,有的教师会开始忽视课程教学质量,导致课程整体氛围沉闷,枯燥无味;另一方面,职业倦怠会使得教师忽略对学生的认知引导,最终造成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下降。
2.3 阻碍学生全面发展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职院校教师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教学实践中,一旦教师产生职业倦怠问题,教师自身就会感到身心疲惫不堪,这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也会从心理上疏远学生。最终,这种负面状态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与生活态度,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1]。
3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成因
3.1 外部教育环境影响
新教育理念下,相较于其他职业,人们对教师的期望更高,从某种程度而言给教师造成了压力。面对着这些附加的高标准期望值,一旦教师在努力后仍难以实现,自身会产生挫败感,变得失落,失去工作热情,丧失进步动力,最终出现职业倦怠问题。另外,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创新性、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国家对于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就高职院校本身而言,其办学规模、质量均有所提升。从教学体系上看,高职教育属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社会层面,人们对于高职院校的评价较低,一方面,仍有较多群体认为高职教育教学水平不如本科教育;另一方面,国家对于高职教育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仍显不足,这也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学环境未发生根本性转变,高职院校在高水平师资引入时难度较大,在院校内部,一些教师对于自身职业发展持悲观态度,致使自身在教学中有所松懈,形成职业倦怠问题。
3.2 高职内部环境作用
3.2.1 教学体制滞后性
高职院校内部环境是引起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其中,教学管理体制滞后、高职院校内部氛围不够和谐是最为重要的2个因素[2]。就高职院校教学体制建设而言,在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多,有部分高职院校是通过中职、中专学校合并升格而来的。教学实践中,部分院校沿用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其教学方法、管理手段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且形式较为单一。譬如,在教学中,部分高职院校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然而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时缺乏领导的支持与关注,针对部分全新教学方法未能配置与之匹配的教学设备,给教学活动的开展带来了禁锢。在教学评价上,一般是以科研、教学能力为主,较少关注教师的教学过程,导致教师评价指标不够全面,评价结果不够合理,最终部分教师会因为自身努力得不到认可而丧失工作热情,产生了职业倦怠问题。
3.2.2 组织氛围欠和谐
高职教学实践中,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还与学校内部组织氛围具有较大关系。当高职院校内部教学氛围不和谐,缺乏集体凝聚力和向心力时,教师会产生等一定的职业倦怠问题。在教学活动上,良好的组织氛围对于教师、学生、领导的关系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只有确保高职院校内部不同群体之间关系和谐,才能使得教师产生一定的安全感,并获得职业认同感。然而,在实践中,高职院校组织氛围稍欠和谐,这些问题主要是围绕学生产生,最终间接影响到了其他人员之间的关系。当前,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压力较大,当得不到集体帮助和学生理解时,教师会产生的一定孤独感和压抑感,职业倦怠心理由此产生。
3.3 教师自身因素影响
并非所有的老师都会产生职业倦怠问题,职业倦怠和教师自身因素具有较大关系。结合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现状可知,致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个人因素包括4个方面:其一,教师本身工作的低创造性。全新教育理念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出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个体,做到因材施教,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活动本应该是一个灵活而又具有个体独创性的工作,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有部分教师沿用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照本宣科,其教学过程缺乏个体的创造性思考和设计,重复性的内容宣读使得教师萌发职业倦怠心理。其二,教师价值否定。每个高职院校教师都希望通过自身教育能使得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实践技能,且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满足行业发展的建设要求,在实际教学环节,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加之学习习惯不好、基础薄弱,不少教师教学实践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致使教师对于个人价值产生疑虑,并逐年否定了职业价值,影响了教学的积极性。其三,有研究显示,高职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为9.67 h,在教学实践中,为应对各种评比、检查、考核,教师的工作量、职业压力较大,超负荷工作使得教师产生了疲惫和倦怠心理。其四,人们在面对工作压力时有不同的表现,教师群体也不例外,面对着较大的工作压力,如果教师不能积极地应对压力和挑战,选择回避式的应对方式,则在教学工作中,其会逐渐忽视自身问题,致使职业疲惫感、倦怠感增强。
4 缓解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具体策略
4.1 优化高职院校外部教学环境
作为2种不同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处于同等重要地位。要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就必须要优化高职院校的外部教学环境。新时期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的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并需要进一步完善职业培训体系,将其置于学校、专业布局中,改善高职教学质量,实现高素质创新性、应用性人才的有效培养[3]。基于这一论断,在高职教育发展中,应扩大高职教学宣传,使得社会群体认识到高职与教育的重要性,并高度认可高等职业教育。此外,教育部门应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政策扶持力度,同时应注重资金扶持,这样才能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4.2 改善高职院校内部教学条件
针对高职院校内部教学体制滞后性、教学组织氛围欠和谐等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以下要点:其一,在教学模式优化中,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二,在教学组织模式优化中,学校应加大教学资源投入,为教师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保证。其三,高职院校应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教学中,优化教师体系,继而从教师实践、教师教研科研工作能力等诸多层面进行评价,确保教师评价指标的全面性,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其四,在教学实践中,还用注重教学组织氛围的优化,即应构建良好的师生沟通渠道,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同时应加大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的关系建设,继而在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当中,提升集体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样能消除教师的孤独感和压抑感,缓解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4.3 积极发挥教师自我调节作用
新时期,要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高职院校教师本身也应发挥积极作用,实现负面心理的调节。一方面,教师本身要潜心做研究,主动钻研,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与专业素养,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关注社会事件、国家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基于社会需要和学生职业发展需要,在正确的价值理念下发展自我,积极开展教学工作,在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的感召下,保持积极、乐观的教学态度,对教学活动充满热情。此外,高职院校教师本身还应有敢于创新的精神和勇气,在教学实践中,其首先应注重教学实践的创造性,并在因材施教中肯定自我价值和职业价值,努力提升工作效率,科学应对工作压力,这样方可有效地消除职业倦怠心理,提升自我修养,促进高职院校的有序发展。
5 结语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对于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及学生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教学实践中,高职院校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职业倦怠的影响和危害,在明确职业倦怠问题形成原因的基础上,针对性地进行应对处理,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职业倦怠问题,提升教学质量,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