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绿色消费方式与生态环境保护
——以上海市经济发展为例
2020-11-28周江燕
周江燕
(贵州财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0)
1 上海市绿色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上海经济发展加快,通过三次产业结构优化,比重有所调整,由2011年比重22.8∶50.2∶27.0转变为2017年比重13.7∶40.8∶45.5。第二产业占比接近一半,产业结构重心向第三产业转变。
1.1 发展现状
1.1.1 提高公共服务和生活质量
在流域管理方面,全面落实流域管理制度。政府通过在工业、城市建设等重点领域铺设相关环境保护监测设备,有效控制环境污染中空气污染现象。在整个环境优化过程中,拆除碳锅炉117台,改造餐饮企业878家,完成油气开采任务45个加油站。在产业现代化方面,政府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板块的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在提高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政府政务水平,通过进一步落实相关举措,不断落实相关公共服务政策、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不断优化人民居住及生活环境,并努力为相关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生产环境。
1.1.2 加强市场监管打造质量安全绿色标签
政府逐渐意识到绿色产业发展的巨大商机和潜在价值。以农村电子商务作为发展的重点,并通过以农村电子商务消费群体作为最初的突破口,不断提升当地的农产品消费占比、消费水平,进一步推动三农的发展进程。在电子商务相关企业扶持方面,政府鼓励企业积极引进相关技术型人才,不断落实人才引进、人才培养机制,从而不断提高电子商务的服务专业程度以及个性化服务水平。通过引进相关的先进设备,提高科技水平,促进新技术的不断应用,鼓励企业不断研发具有特色的优质化网络营销产品。
1.1.3 生态环境领域建设
近年来,随着对生态环境领域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上海在生态领域建设方面的综合实力也有了很大提高。通过区域总部建设的模式,推动生态文明板块建设,提升区域总部的管理水平。在改进区域总部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高公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意。同时,通过创建生态县的契机,设立专门的办公室,统一规定,规划安排,通过加强管理的方式,不断提高政府建设能力。
1.2 存在的问题
1.2.1 绿色产业链尚不完善,缺乏政策保障
上海市地方绿色产业链尚不完善,绿色产能不能满足相关企业的生产需求。譬如上海市某果汁生产厂家,其原材料水果主要通过外地引进,由于运输、保鲜措施以及相关损耗,造成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利润出现大幅下滑,加上激烈的竞争市场,产品销售困难,导致企业发展前景堪忧。类似的几家小型水果加工企业濒临破产。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不断强化社会管理职能,引导企业实现良性发展。通过制定具体化、系统化的政策法规,实现社会组织的统一管理,完善绿色产业链,并不断提高社会利益关系的适应能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大对于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的扶持力度。
1.2.2 绿色产业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绿色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相关产业公共服务需求也与日俱增,随之对于公共服务质量要求也显著提高。但由于与绿色经济发展相关的公共服务平台尚在搭建阶段,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相关标准的建立也还在确认阶段,因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2.3 环境和执法职能仍有待完善
由于环境资源的所有权不明确,缺乏交易规则,当生产者投资于环境废物的生产和处置时,往往不需要支付费用,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损失将由社会承担。在法律制度设计和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基础上,生产者不仅要充分利用环境资源,而且要按照市场规则支付部分环境资源交易费用,因此他们对环境保护负有更多的经济责任和法律义务。但实际由于环境部门职能不全,缺乏执法能力,导致环境监管缺乏力度,难以为绿色经济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监管环境。
2 上海市绿色经济发展问题分析
2.1 生态建设起步晚
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占据着国家战略的重要地位。上海市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的努力,不断开拓生态环境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譬如绿地建设、环城绿带建设、黄浦江两岸贯通等。但在生态品质方面,仍与伦敦、纽约等全球城市存在较大的差距。究其原因在于上海地区绿色经济起步较晚,整体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为进一步提速生态建设进展,2020年3月上海市发改委公布重大生态建设项目清单,建设项目聚焦科技产业、社会民生、生态文明、城市基础设施、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等领域,共安排正式项目152项,旨在能够有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扫清绿色经济发展的前方障碍。
2.2 绿色消费供给不均衡
自2014年起,消费一跃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经统计,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5%。与此同时,中国消费市场呈现出需求多元化发展、规模持续性扩大、结构优化升级等显著特征。随着绿色消费理念日益深入居民人心,绿色产品需求与日激增,使得绿色产品消费发展态势迅猛。消费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发力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联性,当前的主要矛盾在于市场需求剧增的同时,市场供给不平衡不充分。
2.3 创新型集群效应发挥不足
作为我国汽车电子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主要区域,上海、江苏、浙江及安徽的长三角地区占据着重要地位。与此同时,作为“新四化”的研发重地,仅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四省市,拥有车联网及新能源等产业链的企业数量都高达1000及以上。上海六大支柱产业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如何扭转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等受制于人的困局始终是需要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如今,科技、人才、知识产权等都是现代化制造业的重要发展因素,因此,围绕价值链、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生态链等维度,不断提高企业资源协同、资源整合的能力,是实现绿色经济稳健发展的关键环节。
3 上海市绿色经济发展对策建设
3.1 加快构建全球化绿色经济网络
上海“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现代化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并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作用、先进制造业的支撑作用。在加快构建绿色经济发展框架的同时,应进一步丰富绿色经济产业体系的相关内容,并将“发挥产业核心功能”“发挥产业关键环节”作为重中之重。应不断提高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文化创意、人力资源、供应链等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水平,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从而为上海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不断优化与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其次,加大对于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型制造业的资金支持,通过建立专项资金的方式,不断促进相关产业的创新发展,并有效培养与提升企业的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生产性服务能力。最后,加快构建全球化绿色经济网络的同时,要不断扩大生产性服务的辐射范围,积极响应“一带一路”的政策号召,不断深化与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带动企业走出去,全面构建全球化绿色经济网络与服务网络。
3.2 推进消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针对消费供给存在不充分、不均衡的现状,应稳步推动消费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从根本上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升级需求。首先应积极推动消费提高质量、扩大容量,以国内二线城市、三线城市作为重要切入口,提高高端产品、高端服务的消费比例,并积极培育高端产品、文化及医疗服务,从而形成具有规模效益的“品牌群落”,使得上海本市居民、市外居民等国外消费有效回流。其次,应加大消费环境创新投入,加快推动传统企业、传统商圈转型步伐,通过创新试点的方式,进一步优化上海消费环境,打造静安区、黄浦区等国际性消费城市示范区,促进绿色经济环境建设。深化“互联网+”应用程度,鼓励企业创新服务模式,汇聚知名消费品牌,进而充分挖掘客户潜在的消费需求。
3.3 积极打造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
上海应重点发展包括临港新片区、虹桥商务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张江科学城等产业集聚区域,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形成自身的地域优势及品牌特色。以内环作为发展核心,通过规模化、集聚性发展都市高端服务业的方式,不断提升内环区域的核心功能。培育发展中外环“四新赋能经济金腰带”,提高新技术的应用水平,积极开拓新模式、促成新业态,从而打造产业示范区。在充分结合创新技术、契合产业资源特点的基础上,践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通过“空间联动”的方式,不断提高产业创新水平与协同能力,从而打造具有上海特色的高端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