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气象现代化管理 提高气象业务综合能力

2020-11-28缪燕黄亮赵成诚施帅红洪敏

科技与创新 2020年2期
关键词:业务人员气象部门气象

缪燕,黄亮,赵成诚,施帅红,洪敏

加强气象现代化管理 提高气象业务综合能力

缪燕,黄亮,赵成诚,施帅红,洪敏

(南通市气象局,江苏 南通 226000)

对当前南通地级市气象部门的观测装备、预报技能、气象服务、人才培养、科研环境等业务现状进行深层次分析,从业务管理的角度对制约当前业务发展的主、客观因素进行思考和讨论,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有效的改革措施。

防灾减灾水平;气象现代化管理;预报预测水平;气象业务综合能力

1 引言

气象是科技型、基础性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1-3]。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百姓生活生产水平的提高,对气象服务的精细化程度、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以及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当前气象事业发展的现状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增强预报时效性,改善气象服务质量是气象部门最重要的任务,也是气象事业的立命之身、事业根本,是气象工作者共同的责任。

在当前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环境背景下,如何提高综合气象业务能力,既需要应用高科技的技术装备、新型的探测手段、先进的预报模式平台;也需要人性化的气象服务产品,直通式的气象产品发布渠道;还要具备现代化的管理体制、管理方法,形成完整的业务体系建设。

2 南通市气象业务系统现状

近五年来南通市气象部门坚持“抓发展、促和谐、强管理”的工作思路,气象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气象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2.1 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水平稳步提高

南通全市建成了种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立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网,建有新一代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气象卫星地面数据接收处理系统和140多个区域气象站,站点间距平均达到10 km,实现了乡镇全覆盖。此外,还建成了具有南通市特色的海洋气象、农业气象、雷电监测等专业气象监测网。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气象预报技术支撑体系,天气预报水平稳步提高,24 h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88%,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时效提前到10 min以上,基本做到重大灾害性天气不漏报。

2.2 公共气象服务成效显著

优质高效地做好面向政府的决策气象服务、面向社会各界的公众气象服务和面向行业的专业气象服务。以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沿海开发为重点,初步建成为农服务“两个体系”以及海上综合气象观测平台,为农业、交通、电力、环保等20多个行业提供专业气象服务,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气象信息深入千家万户。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90%、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达到88%。在重大灾害性天气以及重大活动时,提供有效、专业的气象服务保障,社会影响效果好。

2.3 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初步建立

气象应急体系已纳入地方政府规划,与水利、农业、海洋与渔业、环保、国土、交通、广电、电力、通讯等部门广泛开展合作,建立了气象防灾减灾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渠道。全市各乡镇建有气象信息服务站,乡镇气象协理员和农村气象信息员网络化分布。

2.4 气象科技与人才支撑能力持续增强

全市气象部门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职工总数的54%,其中硕士学历较2010年比例提高10%;工程师以上职称比2010年提高10%,高学历人才、中级职称的业务人才比例不断提高。2010年以来承担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升。

3 南通气象业务系统存在的问题

在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实践中,南通市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下,在气象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下,仍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气象探测自动化低、气象探测数据代表性差,预报技术方法较传统、精细化程度不足,专业人才能力提升慢,高层次科研成果少,气象服务覆盖程度不足,气象服务产品单一。

3.1 气象探测现代化程度低,探测环境保护难

基于当前城市建设对于海陆观测的要求,南通观测网络自动化发展速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海上气象探测站点偏少,跨部门数据共享工作滞后,对“平安海区”“海上粮仓”的气象保障能力不足。与气象现代化建设要求对照,沿江近海气象观测平均空间分辨率以及气象观测自动化率均偏低,且气象环境探测环境保护难度越来越大。《气象法》规定的“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涉及气象基础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参加全球交换的气象数据关乎国家形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必须高度重视、认真解决,才能科学有效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3.2 预报技术方法传统,预报精细化程度不高

气象事业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气象探测资料越来越多,国内外各类数值预报产品层出不穷,但地市级气象部门的预报技术方法仍然以传统的环流形势外推、引导气流法、历史资料统计法等为主,在预报准确率的提高上成效不显著。短期、短时预报产品的精细化程度较低,需要研发适合本地化的短临预报模式,因技术人才力量不足,短期内实现较为困难;中长期预报从传统的气候统计法、相似法向大气环流物理机制分析转变,但地市级气象部门地方气候资料不足,预报要求高,准确性与省级气象部门相比有较大差距。

3.3 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单一,突发灾害预警发布渠道少

气象服务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日益明显,专项气象服务不仅提供气象信息,还能转变为产生经济效益的社会生产力。南通滨江临海,行业分布广,各行业对专项气象服务需求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公众气象服务更为人性化、生活化。南通气象服务还停留在常规化天气预报信息发布方面,对老百姓的需求、社会关注热点没有倾向性预报服务,对特殊行业的气象需求没有针对性服务,产品单一。突发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的发布渠道少。突发性灾害天气影响大、来势猛,对预报预警信息发布速度、覆盖程度要求高,才能有效保障社会安全生产,才能为政府灾害应急指挥争取宝贵时间。

3.4 专业人才能力发展亟需提升

南通气象部门人才结构基本合理,但高级工程师、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较低,具有专项业务技能或科技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少,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科研项目难度大,部分中级职称业务人员有畏难情绪,工作缺乏动力,在高级职称评选时缺少竞争力。

组织业务培训、学习缺少导向性,上对下指导不够,各单位之间岗位交流少,不能互补长短,导致固步自封。尤其基层台站聘用制业务人员较多,交流培训机会少,业务人员能力提升空间非常小。

3.5 科研管理机制不成熟,高层次科研成果少

近5年来南通市气象部门市级科研开发项目投入金额逐年增加,科研项目的数量也有跳跃式增加,但科研管理机制不成熟,科研立项指南导向性不足,对获得立项的科研项目管理力度不够,缺少严格的中期考核制度,以及科研项目进展情况的有效监督,导致许多科研项目长时间延期,不能按合同时间完成,在气象业务发展上不能承担起科研支撑的作用。高水平科研人才不足,高层次科研成果少,科研项目成果推广成功率不高,省内领先的气象业务领域尚未形成。

4 从管理角度出发推动气象综合业务发展的措施

当前是气象部门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业务管理部门应该把握机遇,改革业务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业务体系的发展潜能,促进气象部门整体效能。在综合气象观测、预报预测、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气象服务、气象为农服务、海洋气象服务、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管理,合理布局。

4.1 加快气象探测现代化建设

南通城市建设的步伐稳健快速,沿海经济开发力度大,海洋建设发展、港口运行的安全保障要求高,依托目前的沿海气象探测设备分布不能满足沿海气象观测空间分辨率的需求。应在完成省级气象部门观测装备建设计划的同时,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支持,加大气象探测设备的投入,提高气象观测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加强与当地政府沟通,以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为切入点,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纳入地方管理,确保气象基础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4.2 加强气象服务产品针对性,充分利用社会现有资源提高气象预警覆盖率

气象服务是社会对气象部门评价的重要依据,也是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公众气象服务产品丰富化,应对公众需求进行调查评估,制作老百姓日常生活需要的气象服务内容;针对特殊行业专业服务用户的行业特征,包装有针对性的、实用性强的服务产品。定期对各类服务产品用户满意度进行调研评估,不断完善气象服务产品,提高社会满意度和市场投入产出效益比,以更好地体现气象服务的价值。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的应急组织能力,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与当地应急管理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建立突发灾害预警发布的绿色通道,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以及其他具有信息发布功能的社会机构现有资源发布预报预警信息,进一步提高灾害预警覆盖率。

4.3 加强预报预测新技术、新方法、新资料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预报的需求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传统服务方式的预报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取而代之的将是更为精细化和准确化的预报,应加强预报技术的引进、研究以及推广。充分调研省、市级先进单位,引进成效较佳的预报模式、预报方法,进行二次研发,本地化推广。建立市局层面的预报技术研发和推广团队,尤其加强对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的研究,为灾害性天气预报提供更强的技术支撑。加强对数值预报产品的分析和检验,重视对多种新型探测资料的综合应用。重视对传统天气图及雷达资料、卫星资料、自动站资料、GPS探测等新型探测资料的综合应用,充分利用卫星资料、多普勒雷达以及大量气象自动站资料为精细化预报的发展做好研究和预报工作。

4.4 优化岗位设置,重视人才培养

增强业务岗位交流,预报技术人员与气象服务人员岗位交流常态化,针对观测业务自动化改革后观测人员业务工作量大幅下降现状,县级台站实行观测、预报、服务、装备保障等业务大轮岗,改变专人专岗的现状,实现业务人员灵活调用。保障业务工作经验丰富或气象类专业毕业的优秀人员优先满足气象业务岗位需求。加强市与县、县与县之间的业务岗位交流,加强上对下指导,带动基层台站业务人员的综合素养发展。重视业务人员的技能培训,加强预报员自身经验积累。通过培训、讲座、预报竞赛等方式,学习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进一步提高业务人员理论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注重技术交流,做到在工作中发现问题,科研中解决问题,然后再应用到业务中。培养专业研究方向的高层次人才,鼓励业务人员选择专业技术发展方向,创造专业人才技能发展空间,为扎实推进气象现代化业务体系打好基石。

4.5 完善激励机制,建设科技创新团队

以科研项目为导向,提高基层业务人员积极性。培养研究型的天气预报员,对优秀的科研成果进行有效、持续推广。开展业务人员专向分工,成立科研创新团队,分团队重点加强农业气象、环境气象、海洋气象或预报模式研发等业务方向的发展。既有利于预报员个人发展,又有利于提高整体业务和科研水平。培养专家型业务人员,形成以专家型业务人员为核心的研究团队,通过学科带头人凝聚力量,吸收业务能力突出、有技术强项的不同市县区局的业务人员加入,增强科技团队效应。同时,通过岗位交流、网络、电话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市县业务人员的互动,增强凝聚力,提高基层业务人员科研能力,调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气象预报预测水平是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永远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从管理角度出发,将业务的管理体系化,推动气象综合业务改革稳步前进。扎实打好气象综合观测系统的基石,用好气象预报预测技术武器,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基工程,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增强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升气象事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1]刘昕悦.提升乌海市气象现代化建设水平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8):493.

[2]冯文霞.河南省县级气象现代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8(8):211,213.

[3]上海气象现代化推进情况总体评估[J].气象科技进展,2017,7(6):66.

P4

A

10.15913/j.cnki.kjycx.2020.02.042

2095-6835(2020)02-0109-03

缪燕(1986—),女,研究方向为气象科学。

〔编辑:严丽琴〕

猜你喜欢

业务人员气象部门气象
气象树
专栏:红色气象 别有洞天
基于价值链模型的气象部门增值型内部审计新模式初探
浅谈提高业务人员素质的主要途径
大国气象
90%的奶粉企业要瘦身,谁会被裁掉?
快消品行业业务人员流失的原因与影响浅析
胸中藏气象 笔底挹风云
浅议服装销售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