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2020-11-28吴亚平
吴亚平
(江苏海洋大学 海洋生命与水产学院,江苏 连云港222000)
1 背景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在此背景下,亟需培养海洋科学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为服务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实现海洋经济强国的目标提供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高质量本科人才应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宽广的国际视野、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与突出的创新能力。因此急需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创新训练与实践,优化教学管理,为培养高质量的海洋科学本科人才提供保障。
“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接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1]2019-04-23,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岛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 周年的系列活动时发表的这一重要讲话首次向世界明确提出了构建海洋命运体共同体的倡议,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指明了路径和方向。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价值体系主要包含共护海洋和平,共谋海洋安全,共促海洋繁荣,共建海洋环境,共兴海洋文化[2]。全球海洋经济产业链之庞大、分工合作之复杂前所未有。这五个“共”,无一不与海洋教育息息相关。
自20 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之间的海洋经济竞争呈现白热化的趋势,尤其是对海洋新兴产业的竞争和海洋科技制高点的争夺日趋激烈。美国在海洋工程技术、海洋旅游、邮轮经济、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风力发电等海洋新兴产业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英国将现代海洋服务业,如海洋金融和海事仲裁作为发展重点,并且处于全球领先的位置[3]。早期海洋学科教育,沿用了其他传统学科的教学模式,目前已经不能很好地凸显人才培养的特色。因此本文就怎样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更好地帮助当代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海洋生态观念,激发学生对海洋的热爱,形成积极的海洋探索精神和海洋保护精神,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及早储备海洋人才。如何真正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好、素质高、能力强,具有海洋意识、创新精神、家国情怀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位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笔者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八点改革建议。
2 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建议
2.1 积极开展涵盖海洋历史及文化的海洋意识教育
以专题学习小组或其他方式,互动学习海洋意识教育课程,包括“海洋历史及文化”“海洋国土及安全”“海洋生态及可持续性发展”等。通过举办海洋知识竞赛、海洋主题演讲等活动以增强学习效果,通过参观军舰、海军部队来激发学生爱护海洋、探索海洋的意识;观看海洋生态案例及海洋资源现状,唤起学生保护海洋生态的意识;倡导蓝色海洋文明,传承顶狂风、战恶浪,敢于拼搏、敢于冒险的海洋精神,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团结精神、家国情怀。
2.2 合理增设相关涉海专业
合理增设海洋农业、海洋法学、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海洋工程装备等涉海专业。广阔的海域和沿海滩涂,堪称人类粮食储备的“蓝色粮仓”。近代海洋农业的蓬勃发展为构成陆海统筹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提供了宝贵资源。与此同时,为维护海洋和平,可针对海洋法方向开设“海洋科学概论”“国际海洋法”“海商法”“海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等专业核心课程,并开设海洋工程、航海专业,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海洋的认识。
值得提倡的是:①各涉海相近专业之间可以实现人才交叉培养,创新复合式培养模式,如航海技术与海洋执法联合培养等;②对于专业教材,教师应该结合课堂实践,积极主持和参与编写工作,让学生从教材中系统地学习,把握现代海洋发展趋势,掌握最新的专业科学知识。结合国内外先进的课程门类、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融入中国海洋领域特点,加入多学科的知识,实现海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2.3 实行“小而精”模式进行培养
以构建海洋科技教育人才支撑体系为目标,创新教学和科研体制机制,着力建设海洋科学多学科融合发展,切实提高海洋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建议本科生采用高效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双向选择”导师制。通过为每位本科生配备专业导师,每位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指导本科学生,学生、教师双向选择,让本科生尽早融入导师团队,从而对学生实行点对点培养,力争在学院、教师、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下,培养出高水平的海洋领域复合型人才,使得50%以上的本科生顺利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
2.4 加强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中国拥有18000 km 的优质海岸线,沿海海岸带包括滩涂、河口、海洋牧场等海洋资源,可开发浅海水域面积大,可利用的渔业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景观资源和动植物资源都具有多样性[4]。学校可以通过联合各级科学院、工程研究所、地方产业来组建实践基地,从而使得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培养全面发展且能有效服务社会的海洋人才。在此基础上,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建议:①完善与优化海洋科学认知实习、地球科学认知实习等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适时启动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构建海洋全要素观测平台,为海洋科学实践课程教学提供平台保障;②与涉海中大型企业组建校企战略合作联盟,设立本科生教学实习基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实行创新创业全覆盖,加强全球视野拓展,邀请境外专家开设讲座或讲学活动;③遴选优秀教师组建与指导学生团队,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进行合作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国外夏令营或研究项目等。
2.5 加强海洋科普文化传播
科普工作是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5]。涉海高校应当仁不让,以本科生为主体,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传播海洋知识。海洋科普工作,不仅能增强全民对海洋的关心与认识,还能提升本科生的海洋意识。因此,建议涉海高校成立海洋科普工作小组,通过组织实施海洋开放日宣传活动,开设科普讲座与通识课程,举办知识竞赛,建设网络阵地,重点宣传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部署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战略,宣传深化改革、依法治海和建设生态文明海洋。进一步弘扬海洋精神,传播海洋文化,为促进全民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2.6 教学资源与政策支持
回顾中国海洋发展现状,以下问题亟需得到改善:①海洋生物资源方面,虽然近年来自然保护区的面积逐步增加,然而投入到海洋自然保护和海洋生物多样性方面的资源情况仍然达不到预期,难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目标;②科学研究方面,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海洋领域生产总值都得到了明显提升,与发达国家相比,对海洋科学的研究资助还有较大差距,不利于海洋科技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
对于海洋环境方面,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环境全方位的治理力度,成立了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相关部门,使海洋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基本达到了二类以上的标准。
2.7 完善教学管理与教学运行制度
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核心,改革、健全和强化教学管理与运行制度,主要包括:①按专业方向成立教研组,制订相应的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和活动安排,定期召开教研组长会议,总结和分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交流教学经验;②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与新进教师组建“一对一结对子”的帮带关系,建立师徒队伍,组织新老挂钩,帮助新教师尽快熟悉业务,提高自身综合素质;③积极组织“四课活动”,每学期每位教师做一次汇报课,每学科开展一次研究课,学院组织一次优质课评选,组织一次公开观摩课,力争每学期都能涌现出新的教学能手。
2.8 教学评估与教师发展
本科人才的培养,以教学质量为核心,必须构建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和机制,制订一系列教学管理与评估制度。教师为教学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保障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为此采取如下措施:①成立教学工作审核评估领导小组,制订教学评估实施细则,建设期内每门专业课程评估至少一次,并形成评估报告;②将定量的绝对标准和定性的相对标准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建立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③以教学评估为手段,对专业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及现代化教学等加以引导,在建设期结束时,全院教师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3 结语
海洋占地球表面超过71%,是未来科学重点探索区域,作为科学的基础,海洋基础教育需要适应新时代发展,主动谋求变革。本文主要从八个方面简单阐述了涉海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期望可为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培养高端人才提供改革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