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挪威船级社培训往事
2020-11-28李明亮
李明亮
1974年,我加入船舶检验局。当时“文革”已近尾声,船检业务逐渐恢复,急需了解国外的情况,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1977年3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船检局(中国船级社的前身)与挪威船级社(DNV)签订了船舶技术检验协议,核心内容是开展相互代理检验,相互交换规范和资料。
随着中挪双方合作交流的深入,挪威船级社主动向我们提议可以无偿为我方培训验船师,这项提议对于渴望了解外国同行的技术和管理,期望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经验的中国船检人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随即,船检局向交通部和国务院专门打了报告,经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王震签批同意,船检局于1979年开始派员去挪威船级社进行培训。
1982年,经过考试和总部考察,决定派我和广州办事处的曾少凡赴挪威船级社参加培训,学习方向是初步掌握海洋工程技术、了解国外政府的法定要求和监管办法以及船级社的角色定位、检验经验和实际做法。当时,船检局已开始探索参与海洋工程检验。但凭借着对船舶检验的经验而尝试摸索,总是感觉底气不足。虽然船舶与海工皆属于海上建筑,有其共同点,但海工是新兴产业,与船舶毕竟有很大区别。海工行业在国外发展到怎样的程度?是怎样运作的?管理模式怎样?我们迫切需要了解这些信息。
1982年上半年,我和曾少凡开始办理出国手续。当时出国是件大事,首先要通过政审,政审批件是护照颁发的必要条件。护照的办理由交通部专人负责到外交部申领。拿到护照后,下一步就是到挪威使馆进行面试和签证并提交学历证明。当时办出国手续令我记忆深刻的两件小事是制装和路费。出国的衣服要到国家统一指定的王府井百货大楼的西装制衣店去定制。路费申领也很有意思。当时我们从北京到奥斯陆旅途约两天时间,按照规定要给10美元零花钱。可是领这10美元要到国家经委去申请并到专门的外汇银行去办,当时北京只有一家可以办理外汇的银行,跑了几天才领到这10元美元。
挪威国际合作开发署(NORAD)培训项目面向亚、非、拉许多国家,每年九月份接受新学员。记得我们去的那一年,学员一共有300多人。到挪威后,全体学员要集训半个月,有参观也有讲座。参观的项目有风景名胜、农场和市民家庭。到挪威船级社后,人事部门预先为我们安排了要去培训的部门。待我向人事部门讲明我们这一届来这里学习的目的后,人事部门很快重新做了安排:在海工部门学习固定平台一年,在船舶部门学习移动平台半年,在现场实习半年。在那里的培训最主要是自学,比如学习挪威船级社的法规、规范、标准,学习他们的审图经验。虽然你在不同的部门都会指定一位验船师帮助你,但是每一名验船师都有自己的工作,不会专门给你讲课,除非你主动去问问题。在两年的学习中曾参加过挪威船级社培训中心举办的焊接和无损探伤理论学习班,也曾两度到挪威技术大学参加国际海洋工程专题学习班。
在挪威的两年时间里,晚上、周末基本上都是在学习中度过,让我感到最方便的是技术资料齐全,你可以得到想要的任何资料,如果当地没有,他们图书馆也可帮你从英国其他欧洲国家邮寄过来。当时在国内最大的短板就是缺乏资料。我们一边学习一边不停地做笔记,为了提高效率,我们也把一些资料复印下来。培训结束回国时,我带了两大行李箱资料。这些资料为我们编写海洋工程法规、规范、指南、须知、证书和报告格式及其他指导性文件,以及培训海工验船师提供了重要帮助。
在改革开放初期,NORAD出资为船检局培训了几批验船师,这些验船师为引进国际先进验船技术并与国际接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赴挪威培训的经历讲到这里就结束了,但与中挪验船师培训有关的还有一个小插曲。船检局是国内最早接受国外援助培训的单位。第一批人员到挪威后了解到,此次挪威船级社提供的培训,费用并不出自挪威船级社,而是由NORAD来承担。
NORAD于1968年成立,行政上隶属于挪威外交部,但其职能又相对独立,主要负责双边合作政策的实施。NORAD的国际发展计划涉及领域主要是卫生、教育、环保及基础设施建设。挪威援助计划一般通过联合国、国际组织或直接通过受援国来实施,其中双边发展援助提供的形式有:协议援助、项目援助、商品贸易援助、派遣技术人员和混合贷款等,其中的项目援助为主要方式。挪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对第三世界国家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联络感情,对挪威的外交、外贸发挥潜在的深远的影响。
通过船检局与挪威船级社开展的学习培训项目,中国驻挪威大使馆也弄清楚了NORAD的对外援助政策,加强了与NORAD的联系,争取到了更多中国人赴挪进行学习、深造和培训的机会。随着规模的扩大,使馆还请教育部专门派常驻人员专项负责NORAD培训事项。后来,我国每年赴挪学习、培训的人员扩大到数十人,由船检行业逐步扩大到航运、造船、渔业、农业、医疗卫生乃至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