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系统增能小组的实践与成效评估——以M社区为例*

2020-11-28廖海帆陈银怡蔡惠雪张嘉颖蔡晶晶

科技与创新 2020年12期
关键词:组员工作者评估

廖海帆,陈银怡,蔡惠雪,张嘉颖,蔡晶晶

青少年系统增能小组的实践与成效评估——以M社区为例*

廖海帆,陈银怡,蔡惠雪,张嘉颖,蔡晶晶

(嘉应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以城市社区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开展青少年系统增能小组工作服务,进行小组活动成效评估,推动消除青少年面临的成长烦恼。

青少年;系统增能;小组工作;成效评估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具有很强的发展性和可塑性。在此过程中会可能遇到各种问题,如自我认知不足、人际关系障碍、学习管理问题等,极个别青少年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增强青少年的系统能力,帮助青少年掌握面对和解决危机的能力至关重要。在该背景下,系统增能小组帮助青少年掌握进行正向自我评价、积累正面经验、改变无效行动的技能有十分现实的意义,通过改变环境,减少阻碍青少年发挥能力的障碍。

1 系统增能理论定义内容

1.1 青少年系统增能理论

系统增能理论认为,能力不是稀缺资源,经过有效互动,人们的能力可以不断增强。增能指个人与环境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从而获得更多能力,以便更好适应环境的过程。青少年系统增能小组是以青少年为目标群体,以其系统能力的提升为主要辅导内容的一种教育与探索过程。根据增能理论的程序模式,个人层次指个人感觉有能力去影响和解决问题、人际层面指个人与他人合作促成问题解决的经验、环境层次指能够改变那些不利于实现自助的制度和规则。

1.2 青少年系统增能小组的可行性

本文研究设计的青少年系统增能小组实践服务,有利于根据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结合青少年成长阶段的生理心理及社会互动的特点,通过对知识、经验、资源的整合,协助增进青少年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包括对自己的能力倾向、兴趣、个性的了解,做出理性的正向的自我评价,促进青少年进一步发掘自我潜能,主要包括理解、接纳自身的个体差异性、不断发展具有个性特点的表现方式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协助青少年在参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学习社交技能,提高角色参与感,获得更大的空间掌控能力和自信心,从而提高青少年应对社会挑战的能力及心理素质。

具体来说,可体现在参与小组互动的过程中,提升沟通能力、学习应对和接纳组员差异、妥善处理冲突,并通过小组体验修正不良的互动习惯,加强已有的良好互动行为,积累正面经验。

2 系统增能小组实践服务

2.1 实践设计

2.1.1 前期准备

2.1.1.1 社区调研

M社区是J街道办事处14个下设社区之一,是典型的城市社区,截至2018-05,现有户籍人口8 932人,3 400多户;常住人口3 900多人,1 300多户。辖区内建成生活小区19个,下设居民小组8个,网格片区8个。

2.1.1.2 服务对象需求

通过与社区居委会的信息对接和对实地考察与入户走访,笔者了解到,M社区的留守家庭青少年人数较多,普遍存在自我评价偏低、自信心低下的情况,且因家庭安全教育的缺失,容易面临被拐、被骗、被盗、溺水及交通安全等隐患问题。针对服务对象实际需求,小组服务设计分别开设了青少年兴趣培养小组和预防伤害小组,以满足服务对象面临的成长需求。

2.1.2 小组实践设计

“心手相牵,安全同行”青少年预防伤害小组以“交通安全、防拐、防盗、绿色上网、居家安全、知识回顾”为主题让青少年深刻了解身边潜在的危险,并通过布置家庭作业让组员在内部自我监督与工作者外部监督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无效行动,巩固知识技能,切实增强青少年预防伤害的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弘扬传统文化,感受中华魅力”兴趣培养小组目的为丰富青少年的课余爱好,引导青少年养成健康的个人兴趣和正确的生活学习习惯,帮助青少年挖掘自身潜能,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小组工作者分别通过电话及外展宣传等方式招募小组成员,并结合组员需求,制定小组计划,各开展了6节小组活动,开展小组评估,顺利结案。

2.2 系统增能小组成效评估

2.2.1 评估对象

评估对象年龄集中在9~12周岁,缺乏正向自我认知,容易自我否定;人际关系存在不善与陌生人接触的情况,同性交往热络程度比异性交往强;父母忙于工作,主要由爷爷奶奶承担照顾教育责任,存在教育不当或教育不足的情况。

2.2.2 评估方法

研究根据青少年系统增能理论的三个层次设计每节小组活动的评估资料,收集并分析调查问卷、小组成员观察笔记、小组活动记录等,对小组成员前后测量情况进行比较,充分评估小组成效。

2.2.3 评估结果

2.2.3.1 过程评估

两个小组都以满足青少年发展性需求为基础,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小组活动设计、小组气氛、小组沟通模式和小组凝聚力。通过小组评发现,小组活动设计能够通过游戏、舞台剧、事物演示等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激发组员的学习兴趣,大部分组员表示对此类活动印象深刻,并能寓教于乐。

在整个小组环节中,小组气氛普遍会经历由“冷淡”到“活跃”的转变。这一过程中,小组工作者需扮演不同的角色,引导组员参与互动,一方面保护“积极分子”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帮助垄断的组员有效克制自己的情绪,同时私下与沉默的组员进行个别化沟通。后期,成功的小组活动能通过组员之间的良性活动,使小组沟通的中心转向小组成员内部,从而促进组员发掘自身存在的可能性,实现自我增能。

2.2.3.2 结果评估

研究通过收集组员的调查问卷、组员自评分析表以及跟踪探访,统计分析得出两个小组基本达成既定目标。青少年预防伤害小组中,大部分组员表示通过活动学会冷静处理安全事件,提高安全事件中自我保护和求助逃生的基本技能,并表示愿意再次参加本项目其他主题活动。通过活动,激发了青少年兴趣培养小组组员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并能把所学知识熟练地运用到实践中,也表示愿意继续参与本研究项目的其他主题活动。

2.2.3.3 服务对象改善情况的评估

以青少年预防伤害小组为例,通过前后测对比分析小组开始前及结束后的小组成员自评,对比介入前后的得分情况得出,这部分组员在小组活动前后的变化较为明显,安全意识和应对安全问题的能力都有较大提高,说明该主题的小组活动成效较好。

3 总结与反思

经评估总结,系统增能小组的组员参与度及对小组内容的掌握程度相对较高,结合系统增能理论,笔者得出以下思考:①建立信任感是小组工作顺利开展的首要任务。工作者与组员之间建立信任关系,才能使组员自由而真诚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工作者能更好地了解组员参加小组的体验感及对工作者带领小组的感受,使得小组工作过程评估和效果评估的数据更真实可靠,使小组工作顺利开展。②动态化调整是小组工作持续开展的重要手段。小组工作开展过程中,小组矛盾和冲突的存在可能影响小组目标的达成。工作者应根据组员的表现度对活动设计进行动态化调整,并根据组员反馈进行反思改进,以满足小组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③工作者能力培养是小组工作质量保证的重要保障。小组工作的开展效果与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储备、带领技巧等息息相关。工作者应通过自学、督导辅导、专家讲座、同行交流等渠道,加强专业学习,提升专业技能,保证小组活动得以高质量完成。④后续服务跟进是小组工作质量维持的重要环节。结案后的跟踪服务,可以协助小组组员进一步巩固小组成效,并结合青少年成长的需求,进一步整合社区平台资源,在更广的范围内,为服务对象团体的健康成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支撑。

[1]魏燕文.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评估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8.

[2]巫皓.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评估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7.

C913.5

A

10.15913/j.cnki.kjycx.2020.12.055

2095-6835(2020)12-0125-02

2017年度嘉应学院思政专项重点项目“学校社会工作视域下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编号:2017SZZ07)系列成果之一

廖海帆(1991—),女,广东梅州人,研究生,嘉应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学校社会工作。陈银怡(1998—),女,广东湛江人,本科在读,专业为社会工作。蔡惠雪(1997—),女,广东潮州人,本科在读,专业为社会工作。张嘉颖(1998—),女,广东江门人,本科在读,专业为社会工作。蔡晶晶(1999—),女,广东广州人,本科在读,专业为社会工作。

〔编辑:严丽琴〕

猜你喜欢

组员工作者评估
两款输液泵的输血安全性评估
不同评估方法在T2DM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关爱工作者之歌
核电工程建设管理同行评估实践与思考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当组长真不容易
回忆流金岁月
小组落幕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