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北某市基层环境监测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0-11-28曹彦燕

绿色科技 2020年12期
关键词:监测站县区环境监测

曹彦燕

(江苏省徐州环境监测中心,江苏 徐州 221018)

1 引言

环境监测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工作,提供及时、准确、科学的数据信息,为政府决策和环保监管提供了有力保障,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环境执法、决策手段[1]。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基层监测单位发展更为滞后,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问题。因此,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更好地进行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工作奠定基础[2]。

2 基层生态环境监测站现状

2.1 生态环境监测分析人员情况

目前某市辖区内共有7家县区级环境监测站,基本为属地生态环境局下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承担着辖区内的环境质量、污染源监督、执法、信访等监测工作。

各县环境监测站在编不在岗人数比例在32.4%~82.4%之间,X县、J县、S县70%~80%在编人员外借。

环境监测人员专业素质相对偏低,年龄结构相对老化问题也很严重。在岗人员中,大专及以下学历占比较高,P县占比高达79.1%,除X县、F县外,其他县(市)区均超过50%。高级职称人数少,F县、J县环境监测站无高级工程师,人员整体专业素质相对偏低。

人员结构也存在男女性别不平衡、年龄结构老化等问题。以男女性别比来看,县(市)区监测站女性占比在54.5%~70.0%之间,野外、高空等作业人手欠缺。

2.2 基础设施及硬件设备现状

各县(市)区监测站基础设施落后,实验用房和辅助用房明显不足。部分监测站实验室建设较早,虽然经过部分改造,但是仍然处于较为落后水平。

2.3 监测资质及能力情况现状

各县区监测站的检测资质、分析能力在46~79项之间,只包含了水质、大气、噪声和土壤四大类中的基础项目,部分新的检测方法更新缓慢。由于人员稳定性、人员素质和仪器设备等因素影响,目前仍有部分项目无法开展,有些基层监测站虽配备气相色谱等仪器、微波消解、ICP-MS、GC-MS等仪器,但没有投入使用。

2.4 监测任务与业务经费现状

县区监测站主要承担本辖区环境质量、污染源监测工作,配合当地环保局、公安部门做好化工和重金属等重点污染源、污染源双随机检查、污染事故、信访、纠纷等方面监测工作。各县区平均一年完成监测数据10万个左右,监测报告40~120份,重点源监测数据2000~3000个。2019年是县级环境监测转变职能的一年,执法监测成为主营业务,但各县(市)区根据环境管理需要,工作量并未比往年减少。如P县站根据当地政府要求针对全县大沟级以上28条河流83个主要断面一季度监测一次;为保障地表水国控断面稳定达标,每月均要加密监测;S县监测站为保障国考断面稳定达标,政府部门要求2019年对国考河流沿线相关污染源、入河排污口及各支流河道每周进行加密监测。

县(市)区监测站业务经费年平均5~15万元左右,不包括仪器采购和自动站运维费用。如P县站每年试剂耗材大约6万元,培训费用1万元,全年纯粹业务费用不超过10万元。自2017年以来,由于省市监测任务逐年增加,监测项目大幅增加,为完成监测任务,有些项目需要分包给第三方监测公司,严重挤压了监测站日常办公经费。

3 存在的问题

县(市)区监测站囿于当前现状,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了人员、设备、资金不足及任务繁重等种种困难,对开展环境质量监测工作造成了很大影响。

3.1 监测人员不稳定,业务骨干流失情况严重

目前各县区监测站承担着大量例行监测任务、区域补偿任务、重点源、一般源比对监测工作以及执法监测、纠纷监测、应急监测,上级交办的临时性监督监测工作。但县区监测站在编人员,尤其是业务骨干和刚入职的年轻人员经常被以各种原因借调到环保系统其他单位(部门),造成实际从事监测的专业人员数量少。为数不多的基层监测站工作人员承担着大量的现场采样及实验室分析工作,没有AB岗、无法调休等因素存在,从而导致了部分人员离职、跳槽。在编不在岗、工作量大、相关待遇得不到保障,造成监测人员缺乏,现有人员疲于应付现有工作,无法对监测业务、技术开拓创新,有能力的业务骨干流失严重。

3.2 环境监测设备落后,监测结果不够准确

环境监测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硬件设施落后,无法满足当前工作需求以及未来环境监测管理和技术的发展创新,环境监测设备的落后必然会导致监测工作的不准确。设备检修保养工作不到位,监测技术手段便难以创新,从而阻碍了环境监测业务的发展。随着属地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新兴产业增多,常规性的环境监测往往不能正确反映污染程度,使得环保工作陷入困难境地。对于新兴产业中重金属污染、微量有机物排放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因素,环境监测部门缺乏评估手段,监测技术和分析方法难以达标,容易造成环境损坏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如多数县区监测站应急监测设备缺乏,应急监测人员能力不足,一旦出现污染事故,很难做到快速反应,难以在第一时间报出准确的数据,难以满足环境管理者和决策者的需要。

3.3 保障不足,能力建设滞后

县区监测站大型设备多由省市级专项资金购买,因专项资金的来源与拨付并非年年有,也并非随时可用,故而大型仪器设备的采购也存在局限性。同时,县区监测站的财政经费是由主管局负责申报列支,所以在大额资金预算等方面支持力度相对偏小,很难有足够的资金保障进行实验室改造和仪器设备的更新以及业务能力建设。在经费保障不足的情况下,缺乏有效地激励和人才保障机制,导致县区监测站举步维艰,很难调动积极性来提升业务能力建设。如近6年来,T县环境监测站历经3次搬迁,实验室业务用房至今为租赁。

3.4 工作任务量与人员构成不匹配,无法高质量完成监测任务

县(市)区监测站在岗人数一般也就10~20人,这其中还包括了驾驶员、后勤人员或者临近退休人员。部分监测站还存在女多男少,男女比例差距大的现象。因为环保垂管改革等原因,人员编制冻结,人才梯队断档,这就造成实际能够承担工作的人员少之又少,但工作总量并没有减少,部分工作无法高质量完成。

3.5 基层监测人员专业能力没有提升平台

环境监测标准方法变化快,环境监测系统组织培训延伸到县区监测站很少,监测协会和社会机构组织的培训不允许参加。监测人员如果专业素养得不到提高,会影响环境质量变化原因分析、研判的综合分析能力,进而影响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制约环境监测工作的长远发展,无法实现对环境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4 对策建议

县区监测站虽然面临诸多困难,却是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最坚实的基础,只有把基层环境监测工作这个基础打牢,才能有效牢固构建天地一体的生态监控网络,才能持续获取最直接最真实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3]。

4.1 推进体制改革,抓紧落实监测改革方案,保证监测队伍的稳定

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一步捋清各级环境监测工作的职责和定位,明确环境监测人员的身份和地位,确保环境监测人员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同时,要抓紧落实市县两级改革任务,尽早完成改革过渡期,以便于各级监测部门的人才队伍规划调整和建设发展,保证监测人才队伍不断档。

4.2 搭建基层人员提升平台,提升基层监测人员能力

当前各类监测业务培训,后备人才培养都只辐射到省市一级,承担着大量工作的基层环境监测人员鲜有培训和学习机会,缺乏交流机制,很难在工作中提升能力。建议通过技能比武、交流培训等形式,让基层环境监测人员参与到各类业务学习中去,以此推动基层监测队伍的能力建设。

4.3 创新工作模式,适度购买服务

随着环境监测市场的不断兴起,出现了一批实力较强口碑较好的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在目前基层环境监测机构人少事多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购买部分环境监测服务,通过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来弥补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环境监测工作任务承担。

4.4 纳入目标考核,促进能力建设

建议省市级生态环境部门将监测能力建设,特别是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队伍稳定性等因素纳入市县环保部门目标考核中,以此保障基层环境监测工作有人干、能干好。

4 结语

作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监测工作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客观全面地反映监测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质量和问题,从而系统地分析环境情况和污染源,为环境管理部门采取合理化措施提供指导性作用[4]。因此,要保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加大资金投入,利用专业化人员和先进监测设备[5],实现生态环境的有效监测,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其不断发展进步。

猜你喜欢

监测站县区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土壤环境监测方法探讨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距离问题
分析3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巩义市审计局重点关注空气自动监测站运行情况
检察版(六)
新形势下县区人大研究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县区节能改灶发展现状与推广探析
县区人大法制委员会工作职责探讨
新德里成“世界最脏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