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塔山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与成效探析
2020-11-28杨兴明
杨兴明
(玉溪市红塔山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玉溪市北山国有林场),云南 玉溪 653100)
1 红塔山自然保护区概况
玉溪市红塔区地处云南省中部,东连江川区,西南倚靠峨山彝族自治县,南邻通海县,北接晋宁县,与昆明市相距86 km,交通便利。红塔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红塔区,范围包括北城、小石桥、李棋、玉兴、凤凰以及高仓6个街道(乡),刺桐关、响水、玉苗、古城、大矣资、右所、泷水塘、灵秀以及龙树等17个村(居)民委员会;整个保护区总面积为5696.0 hm2,共分东风、灵秀、北山3个片区。占红塔区土地面积的6.0%。保护区与周边相邻村委会界线清晰,无争议。保护区内光照充足,年太阳总辐射量在5269.04~6702.17 MJ/m2,保护区年日照时数2300.0~2400.0 h,短冬无夏,春秋相连,四季不分明,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低纬高原气候特点显著,降雨充沛,气候基带年降水量910 mm左右,气候垂直分异明显,气候类型较多。
2 加强红塔山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策略
2.1 注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通过对保护区内病虫害的调查发现,病害主要包括叶部、根部以及枝干部病朽等病害,虫害则主要包括蛀干、食叶、食果等害虫,尽管保护区内森林生态系统较为完备,森林覆盖率较高、生物多样性丰富,但是仍然存在发生病虫害的可能性。为此,就需要结合保护区森林病虫害种类、数量和病虫害发生特点,采取综合防控措施,使森林健康生长。
2.1.1 加强预防和监测
为了落实森林病虫害工作,必须加强预防预报工作,安排专人负责森林病虫害的监测工作,针对主要病虫害实行定点、定位以及定时监测,掌握生活习性和生物学特征,围绕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加强追踪,逐步构建动态监测系统[4]。
2.1.2 完善监测与防治设备
鉴于当前保护区病虫害监测工作并未开展,可以引进先进的防治设备,运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实时掌握保护区病虫害动态,以便在第一时间消除病虫害,降低病虫害发生率。
2.1.3 强化生物防治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以生物防治措施为主导,减小对保护区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采取生物防治措施,就是培养病虫害的天敌,控制病虫害的群体规模。对于病虫害的易发地区,可使用人工放养或者挂巢招引天敌的方式以实现对病虫害的有效控制[5]。
2.2 加强资金保障
保护区管理经费应由玉溪市人民政府负责,同时,还要将保护区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实施,并将保护区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其落实到位。对于保护区筹集资金,务必确保专款专用,符合相关资金使用制度,确保每一项收支都有相应的明细账目。强化建设资金管理,制定完善的资金管理方法,对项目资金用途作出明确规定,保证专款专用,实行独立核算,不得挤占挪用、截留拖欠,更不允许擅自改变资金用途[1]。此外,还要对资金使用状况进行核查、审计与监督,对预算编制与执行中的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制度执行状况进行有效监督。对财政资金的运用与管理的合规性进行有力监督,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得到合理合法使用,以免产生资金的挪用与滥用现象。
2.3 加强森林防火
保护区内及周围人口众多,农林交错,居民生产生活与经营活动都使得保护区森林防火压力突出。所以,应当不断增加防火工程投入,促进林火防护能力提升,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作,构建完善的森林防火制度,确保野外火源得到有效管理。
2.3.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基于森林防火需要,大力加强森林防火通道的修缮和维护,按照林区防火通道标准进行修缮,确保防火公路能够贯穿整个保护区。建立瞭望塔,配备相应设施,改造防火专业队伍营房,改善防火队员的居住条件。修建防火物资储备库,便于森林防火设备与消防器材的存放。并建设防火取水点,以实现对森林火灾的有效防范。
2.3.2 狠抓火源管理
严格落实入山管理制度,各检查站应加强入林关口把关,特殊时期应当增加临时检查站,车辆与人员要进入林区,需要经过排查登记。同时,针对林区周边农村痴傻呆群体做好登记造册工作,督促家人监护管理到位,降低人为导致的火灾隐患。强化巡护,充分利用森林防火监控系统,将护林员绩效工作和系统考勤结果进行挂钩,纳入责任考核范围内,发挥监控系统的监管作用。在森林防火戒严期,由政府发布禁火令,禁止一切野外用火,必要时发布封山管护命令。定期开展护林防火大检查,排查出隐藏的火灾隐患,对于发现的火灾防范薄弱环节以及隐患,都需要及时作出整改和处置,以免发生火灾[6]。
2.3.3 及时扑灭火灾
一旦发现火情,应及时向值班室报告,责任区护林员对火情发生地点进行核实,并充当引路向导。接到火情报告后,要做好记录,及时向带班报告进行报告,并上报森防指挥部、森林公安局,要求相关领导及时赶赴火灾现场进行指挥,落实好组织和安排工作,派出专业扑火队救火,预备扑火队也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在扑救重大森林火灾的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应当统一进行领导,森防指挥部也要制定灭火方案,完成统一部署与指挥。明火扑灭后,扑火队伍就要及时清理火场余火,安排专人留守,以免火场复燃。在全员准备撤离时,要保证余火完全熄灭,并向森防指挥部报告,获得批准方可离场[7]。
2.4 实行社区共管治理
据统计,保护区周边有6个乡(街道办事处),涉及14个村委会(社区),共有3054多户,人口总数为10498人。保护区周边人口稠密,收入水平偏低,对保护区自然资源依赖大,为有效加强对保护区资源的保护,既要不断加大管护力度,也要和周边社区构建共管组织。
2.4.1 成立社区共管领导小组
保护区管护局与所涉乡(街道办事处)人民政府共同建立“社区共管领导小组”,对保护区管护和群众经济发展关系进行协调。“共管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各相关局局长与所涉乡(街道办事处)人民政府的乡(街道办事处)长(主任)组成,分管领导任领导小组组长,并在保护区管护局办公[3]。
2.4.2 成立社区共管委员会
保护区管护站应与周边村委会建立社区共管委员会,主要负责宣教计划的制定、社区居民生产技能的培训工作以及内外关系的协调。共管委员会主任由村委会主任担任,其余人员均由管护站、护林员以及村委会干部共同组成,并在各村委会办公。
2.4.3 签订“保护协议”,实行“村规民约”
保护区管护站应与各村委会签订“保护协议”,就保护范围以及协助保护内容作出明确规定。同时,根据“保护协议”,对于当地社区传统的资源管理方式,共管委员会应当尊重,并结合保护区发展实际制定相应的“村规民约”,并为社区居民开展宣传教育,做好动员工作,确保社区居民积极地参与保护区管理工作中去,为社区提供有效帮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社区经济,对社区森林资源实行共管[8]。
3 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效分析
通过一系列管理策略的分析,能够理顺管理体系,完善管理机构设置,提高人员素质水平,增强科研能力,健全各种保护管理措施,逐步提升保护区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保护区管理围绕保护区建设与发展为基本目标,注重对自然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加强保护区自身与周边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的关系,考虑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基于保护的前提,进行科学开发与利用,使保护区与周边地区取得良好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加强保护区管理,改善本地与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使自然生态系统实现正常循环,群众的生存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也实现了良性循环,农作物产品随之提升,自然灾害也得到有效控制,区域社会经济获得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有效保护[9]。
4 讨论与建议
尽管红塔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取得突出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与威胁因素。制约因素方面,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保护区管护局除去财政补贴资金外,并无其他收入来源,而玉溪财政状况不佳,更是影响投入。没有科学编制总体规划,不利于保护管理水平的提升。保护区由于没有摸清家底,管护条件差,不注重对外宣传,导致外界对于保护区的认知与关注有限。保护区还面临一些威胁因素,如今,玉溪市城市规划已延伸至保护区边缘,并未设置任何缓冲地带。保护区周边有较多村寨分布,人口众多,保护区内林农交错,威胁保护区的管理以及生物保护。保护区内野生食用菌、野生蜂及多种中药材等资源丰富,每到采收季节,就会有多人进山,加大了护林防火及森林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难度。由于保护区气候特殊,使得每年至少有5个月的火灾期,入山人员的火种管控及周边林区的防火就显得尤为关键。保护区内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云南松小蠹虫危害,尚未有效治疗方法,唯有加强预防。
今后,为了进一步落实保护区管理工作,建议:一是理顺管理体制,强化管理人员培训,促进人员业务素质提升。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对保护区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升其综合业务素质,使保护区保护管理更有效。二是编制保护区管理规划,用于指导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三是及时制定预防和解决方案。保护区主要面临的威胁有森林火灾、病虫害的威胁及当地群众对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这就需要科学制定遇到和解决方案,保证因害设防,严格布控。四是落实基础建设资金。将保护区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完成管护局、管护点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建设,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改善职工办公环境和基本生活条件。组织开展保护区的勘界工作,完成界桩及各种标牌
埋设。五是不断增强社区发展能力,根据产业项目规划,在保护好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在实验区进行适度开发,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水资源和景观资源,为社区群众提供扶持,让他们开展对自然资源保护有利的活动,强化产业结构引导,促进群众收入增加。逐步提高周边社区发展能力,消除自然保护与社区利益的矛盾,使社会群众的抵触情绪减弱直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