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教育背景下“金课”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0-11-28李景焕
李景焕
(天津商业大学数学系,天津 300134)
1 引言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2018年月,教育部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 中提出,要建设具有高阶性、 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1]。 “金课”建设计划指从2019~2021年,建设成一万门左右国家级一流课程和一万门左右省级一流课程,又称“双万计划”。
“金课”建设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重要举措。改革实践中,高校需要下功夫使“金课”真正落地,可持续发展。人民网在2019年11月刊发评论性文章,文章指出“金课”建设不应该是阶段性的任务, 需要思考怎样才能让“金课”在高校里蔚然成风、可持续发展[2]。2019年5月的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以《中国的人工智能教育》为题,就5G智能时代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做了重要发言。他强调,以5G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正推进教育走向智能化教育时代。那么,在当前智能环境下,高校“金课”可持续发展面临什么要求与挑战,教师与高校管理者应如何应对?本文立足智能教育背景,研究“金课”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要求,提出 “金课”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措施。本文的研究可以丰富“金课”建设的成果,为高校“金课”建设提供参考。
2 “金课”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分析
吴岩将“金课” 的内涵归结为“两性一度”: 即高阶性、 创新性和挑战度[3]。 高阶性要求课程教学要承载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的人才培养需求,具备增加学生知识、训练思维、提升能力的功能;创新性是指课程内容体现学科前沿、教学形式体现现代手段,学习结果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具备独立思考和一定程度创新的能力;而挑战度是指课程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和学生付出更多的精力讲课和学习。
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爆炸式增长,课程内容需要不断更新,课程面临的学生也在不断变化,“金课”建设不是三年建成后就万事大吉的事情,而应该是需要教育管理部门、高校与教师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工作。李孟军等[4]指出,课程要达到“两性一度”的标准,与课程知识领域的进展、教育思想和技术的进展以及人才培养环境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环境的改变,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目标与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运行机制都需要持续改进。江小平等[5]指出,建设“金课”要贯穿课程的全周期、覆盖课程的全要素,是一种持续改进的动态过程。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金课”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已受到关注,教育教学理念、 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技术、教学团队等各个维度都需要持续提升。
3 智能教育对课程教学的影响
3.1 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得到拓展
智能教育的技术优势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增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有益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解决。目前,以慕课为代表的三大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为全球1200多万名学生提供了在线课程[6],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渠道,提升了学习资源的水平。
3.2 课程实践性得到增强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趋势是提升学生的应用水平,尤其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由于技术等的一些限制,传统的课程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在智能教育环境下,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可以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实现沉浸式课堂体验,大大提升教学效果。截止到今年底,教育部将推出1000个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通过互联网技术加强仿真实验课程建设[7]。
3.3 教与学的角色、模式的改变
借助智能技术,教师可以从教学数据处理等繁琐的事务中抽离,把更多地精力放到教学方法改革和优质资源建设上来;据智能学习系统提供的学习数据,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与手段。对学生而言,在智能学习环境下,全面、快捷的数据传输使得定制化的学习需求得以满足,可以助推学习模式向个性化方向发展。
4 智能教育环境下实现“金课”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金课”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需要高校和教师的协同努力为其提供保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4.1 高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智能技术将突破时空、内容、媒介等的限制,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高校要发挥主导作用,从自身发展的角度主动融入智能网络,合理布局网络基础设施,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智能教育生态网络。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高校之间的管理模式、背景、生源质量不同,简单的资源传递未必有效。高校需要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甄选提供管理、激励方面的保障。
4.2 教学模式可持续变革
在互联网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过程中,高校应该重新思考课程教学的组织模式。可以利用慕课开设原来没有的课程或者替代质量不好的课程,也可以利用慕课实现翻转课堂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应用型课程,需要加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的建设,使用混合现实技术模拟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教学场景。
4.3 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持续更新
“金课”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要依赖高校教师持续改进理念,动态关注学生变化,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教学。在智能教育时代,课程教学变革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转型。一方面,教师的关注点不应该全部放在专业知识的讲授上,还要关注智能化环境下学生如如何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素养,能够把互联网等新技术运用到课程教学当中。
4.4 教育评价的持续改进
当前我国高校对学生的评价仍旧是基于课堂、考试的评价模式。智能教育环境下,可以把学生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现实与虚拟等诸多场景中的数据完整保存。这样可以分析学生各方面的学习数据,实现学生的全面评价模式。
5 “金课”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措施
在智能教育环境下,高校需要出台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政策,教师也应该积极拥抱教育环境的变化,投身到“金课”可持续发展的建设当中。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5.1 高校为教师提供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培训
高校可以聘请相关专家,为老师举办讲座,通过教师交流学习、工作坊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在教师心目中建立起信息、智能技术对教学有益的观念。
5.2 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正如吴岩司长所说[3],一流的课要有一流的投入,包括一流的时间、一流的精力、一流的情感。一流的投入需要政策的激励,政策是指挥棒,指向哪里精力就会付出到哪里。在职称与人才评定的相关制度中,高校应加大课程教学在评价体系中的比重。另外,增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资助力度。相对教育教学项目来说,目前高校中对科研项目资助很普遍,来自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等各级别的科研项目相当多。当然,增大教育教学项目资助不仅需要高校,更需要教育管理部分的政策倾斜。
5.3 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团队
一门“金课”的建设,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技术、学生管理等全方位的提升,不是一个教师能完成的,一个有效方式是建立教学团队。通过教学团队这种基层教学组织形式,成员可以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团队,要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等各方面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6 结语
“金课”建设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金课”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高校、教师的协同努力。立足智能互联环境,高校应为教育资源的共享、优化提供支撑,制定建设“金课”的激励措施。高校教师需要不断提高信息素养, 发挥智能技术在教学方面的优势;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其充分地反映研究的新进展;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更显教育教学理念,助推“金课”建设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