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林+”概念解读与特征探析
2020-11-28徐高福郑淑珍方中平
徐高福,郑淑珍,方中平
(浙江省淳安县新安江生态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浙江 淳安 311700)
1 概念的提出
“公益林”又称生态公益林,是指为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社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主体功能,主要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服务的森林、林木、林地[1,2]。也就是说,公益林是为社会提供水土保持、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维持大气碳氧平衡、净化空气和为其它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及绿化美化视觉环境等社会生态公益服务。国家根据生态保护的需要,将森林生态区位重要或者生态状况脆弱,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要目的林地和林地上的森林划定为公益林,并以政府租赁的性质进行保护,禁止采伐利用活动,并实行生态补偿机制,浙江省目前每年每公顷600元左右,以弥补农民自身营林损失。为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为促进农民增收,活跃农村经济,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于2019年12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修订,自2020年7月1日起施行,明确在符合公益林生态区位保护要求和不影响公益林生态功能的前提下,经科学论证,可以合理利用公益林林地资源和森林景观资源,适度开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由此延伸提出“公益林+” 的概念,即以公益林的社会生态公益服务为基础,并利用公益林生态资源,科学合理地开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实业经济活动,提升公益林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2 “公益林+”概念的主要特征
笔者曾从公益林多用途经营视角出发,分析了“公益林+”关键技术和发展模式[3]。而作为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具体范围的概念应当包括内涵与外延两个层面。
2.1 “公益林+”的内涵
“公益林+”是在提升公益林质量和森林生态主体服务功能及经济效益基础上,利用公益林资源优势导入医疗、旅游、度假、文化、娱乐、运动、养生、养老等森林康养和文化旅游,建立与科普教育、生态旅游以及公益性林木认养、文化研学、“诗与远方”相融合的多用途创新模式,并通过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评估公益林生态系统各类功能价值化,活化公益林多元化多用途经营,着力提高公益林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2.2 “公益林+”的外延
“公益林+”概念的外延即“公益林+各类关联产业”,也就是以生态公益林资源为基础,发展与公益林相关的各类产业,促进公益林资源与传统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在发挥其生态、社会效益为主导功能的前提下,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形成新的发展业态。目前“公益林+”主要涉及林业、食品、医疗、文化、体育等产业,其中“公益林+林业产业”主要为传统的林业产业,包括木材、林产加工、经济林、复层经营、花卉苗木等产业;“公益林+食品产业”主要是在公益林区发展和开发食用笋、珍稀干果、木本油料、林下药材、山地水果、食用菌、森林蔬菜及驯养野生动植物等各种森林食品;“公益林+医疗产业”主要在公益林区发展包括森林疗养、康复、保健、养生、养老、运动、休闲、度假等森林康养产业;“公益林+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涉及科普、文学、书法、摄影、音乐、影视、遗迹遗址等与公益林关联的文化影视产品;“公益林+体育产业”主要包括在公益林区开展的各类登山、健步、骑行、瑜伽、太极、马拉松、户外拓展等体育活动。
2.3 “公益林+”的特征
2.3.1 跨界融合
“+”就是跨界,就是变革,就是开放,就是重塑融合。“公益林+”是视生态资产为最宝贵的自然资产,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具体体现,把良好森林环境转化为生态产业的经济发展优势,不但要善于结合本地特有的森林环境资源、气候条件和资源禀赋发展有特色的生态林产品,更要善于跨界转型发展,如森林生态旅游、研学、休闲和养老、体育的一体化。敢于跨界,融合协同,利用良好森林生态环境引聚资本、技术、人才、项目等经济发展要素。
2.3.2 业态挖掘重组
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益林保护与建设要与经济的优化、调整、转型、升级相适应。在培育新时代的林业新业态方面有所作为,准确挖掘林业碳汇、森林康养、林下经济、林权交易等新业态及其所属新的子业态。通过“公益林+”重组创新,使其作为自然财富、生态财富、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的价值最优化、最大化。
2.3.3 多功能价值化
支持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命运共同体,是林业在新时代的新使命。“公益林+”注重森林多功能的价值化,森林在保护和合理开发中获得持续增长、持续供给能力,新林业还应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森林的多目标管理,实现森林多功能作用。提高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为人类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以生态防护为主导的调节服务,以经济功能为主导的供给服务,以景观美学为主导的文化服务,以及森林生态格局的构建。
3 “公益林+”的应用形态
3.1 公益林+林木良种
林木良种基地集科研、生产、示范、推广为一体,融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于一身。森林分类就属于公益林序列中的特殊用途林二级林种,除生产经营之外,蕴含文化、科普研学的意义,发展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大有作为[4]。
3.2 公益林+林木认养
“公益林+林木认养”已经融入互联网大数据与深度智能特色旅游发展的新时代[5], 通过不拘形式、灵活多样而有序健康地开展义务植树、营造纪念林、林木绿地认建认养等活动” 不断丰富、拓展、创新公民直接参加绿化劳动和间接履行植树义务的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义务植树基地建设,通过开展植纪念树、造纪念林,认建认养绿地等绿化公益活动,积极探索义务植树与生态工程建设、美丽乡村、部门单位绿化紧密结合起来的有效办法,切实提高义务植树的尽责率。倡导绿色文明之风,加快城乡绿化步伐,改善城乡环境面貌,优化国土绿化格局。推而广之,现代科技可以将公益林当中每一棵树定点定位推送到个人手机,用于林木认养等公益活动,整个生产经营乃至林木的生长过程可以追踪,培育现代人热爱树木、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3.3 公益林+林下经济
林下经济发展已有多年的探索,广义上的林下经济涉及面很大,既包括林下产业,也包括林中产业,还包括林上产业,是林业生态经济的新兴产业。在一般林分疏密度、透光性等控制基础上,林下种植耐阴且有不同程度经济效益的植物,如浙江千岛湖姥山国家级松木、柏木良种基地之下种植杨桐,在当地主要还有林下发展覆盘子、黄精等中药材,竹荪等食用菌,马兰等野菜。从相生相克、复层混交和活体藤蔓绑缚(如石斛)等伴生物种生化他感效应、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机制,营造林下经济保育的良好群落环境,在公益林中建立可复制、可操作、可推广、可追寻的数字化林下经济创新模式。
3.4 公益林+旅游
“公益林+旅游”应用较早,在公益林没有形成完整的定义以前事实上就有了,那时实际上多数是事业的公益性与产业商业性成为森林旅游融合发展动力,如今,时过境迁,公益林生态保护定位与休闲旅游产业双重属性并存,创新休闲林业的体制机制,既要公益林的公益性管理理念指导森林休闲旅游的经营管理,不偏离以保护和公益为主导的方向,也需要用商业经营去补贴和增加公共服务经费,找到林业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5 公益林+文化
森林是一种充满生态、充满生命、充满生机的文化载体,公益林以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社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主体功能为区划依据,所处的区域保护意义重大,区位重要,从技术领域看有其较高森林文化价值,而给人心灵带升华的还有那公益林在艺术领域的森林美学文化。从而公益林提炼出的文化通过各种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展示,而且与教育相融合,当下时兴的研学旅游就是一种实证,千岛湖的松竹文化旅游节恰好打通各方引流渠道,强化其天然的耦合性联系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6]。
3.6 公益林+康养
森林康养是近年来政府倡导在林业领域特别是国有林场为载体的时尚业态[7~9]。2019年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开展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工作,主要规划在环境优良的公益林中合作开拓康复疗养、健康养老等服务产品。大健康产业是没有“天花板”的行业,未来可以形成数万亿元甚至数十万亿元的产业规模,森林康养产业是大健康产业的领航者,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8]。2020年春,一场疫情突如其来,席卷全球,痛定思痛,在优良的生态环境之中康复疗养、体育健身,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等产业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新宠。
4 结语
“互联网+”理念提出数年时间,发展异常迅速,其影响力可谓家喻户晓。相比之下,提出了“公益林+”概念,在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及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坚持林业高质量发展, 提升公益林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进一步打开“两山”论转化通道,“公益林+”将向着更为深化的领域拓展,在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加速提升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增强相关各个行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构筑更高层次与公益林相适应的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新动能、新形态。由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公益林+”融入“互联网+”,定能开阔公益林信息化、智慧化的视野,进而打造智能化、人性化的公益林为基础的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和以公益林为支撑的智慧产业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