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哲学意蕴
2020-11-28王艳秋
王艳秋
(大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大连 116600)
“中华民族并不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而是一个有着共同历史叙事、集体记忆和命运关联的历史命运共同体。”[1]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饱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全面把握、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不仅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发展的现实需求。
一、尊重历史发展规律
中华民族客观的历史进程即历史性实践,既是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何处来”的逻辑起点,也是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向何处去”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从何而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脉络是怎样的?只有全面认知、抓住本质,才能实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把握和引领。
第一,“自在”时期。中华民族自有史以来就以“自在”的形式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并且无间续地进行着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自始即多元的结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融汇化合,逐步“混成为数千年来不可分裂不可磨灭的大民族”[2]。古代帝王各立其都,各部落分别在各地发展,分别拥戴各自的尊长,即是多元结合的充分说明。历经战国时期中原和周边民族兼并、扩展、融合,进而形成了华夏民族;秦汉时期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封建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通过民族大迁徙实现了进一步融合;隋唐时期的民族政策更为开明;宋元时期形成了疆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明清时期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紧密,民族融合越来越深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画卷越来越清晰。
第二,“自觉”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后,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进到“自觉”时期。在近代列强入侵、边疆不宁的现实生活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中华儿女的心中。“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和亡国灭种的危机把我国各民族命运空前紧密地连在一起。血与火的共同抗争让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3]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广泛,深刻地被各族人民认知、认同。十四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饱受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残酷压迫,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休戚与共的意识更加强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历史演进。
第三,“自为”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从学术理念发展成为治国方略,升华到“自为”时期。我国历代政权都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在民族事务、边疆地区治理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民族工作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历史传统与现实条件的有机结合;是统一与自治的有机结合;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国家统一和民族进步的制度保障。
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要善于从历史经验中认识历史发展规律。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正是对五千年来各族人民长期共同奋斗历史实践的理论概括。基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辉煌和近代以来的苦难历程,中华民族必然是从自在、自觉走向自为的共同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的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秦汉雄风、盛唐气象、康乾盛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历史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共御外辱、救亡图存、保家卫国,各族人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久久发力、长长用功,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的政治共同体。
二、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4]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充分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思维的光辉典范。
第一,坚持“两点论”,全面、辩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解决好物质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建设中华民族共享的物质田园;另一方面要实现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基础上的文化认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并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下的文化认同,包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多元’指向,是56个民族‘一个也不能掉队’的共享共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一体’境界,是56个民族‘一个也不能少’的认知认同。”[5]
第二,坚持“重点论”,抓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做出的庄严承诺,是56个民族人民的共同期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我国的深度贫困地区大多位于少数民族地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短板、重点与难点。为了少数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对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区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把政策动力和内生潜力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在土地使用、金融服务、资本市场建设等方面给予差别化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不同的区域和发展层级进行差别化支持,提高支持政策的精准性,先后于2014年、2015年召开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第六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对新一轮对口援疆援藏做出部署,有效推进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第三,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一方面,坚持了重点论与两点论的辩证统一,为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战略指导,勾画了一幅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而又统筹兼顾、有机统一的民族工作图谱。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充分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方法。当今世界在解决民族问题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处理民族关系、解决民族地区发展问题,都要从当前中国的具体国情、具体问题入手,展开具体分析,进行适时、适宜、适势的设计规划,正所谓“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
三、“世界历史观”的中国表达
“战略思维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善于从全局上思考问题,在关键时刻进行战略决断。”[6]习近平战略思维的最大特点,就是着眼于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整体趋势做出战略判断,共同体思维就是有力的证明。
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世界历史观”的世界之维。针对全球性问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新境界,展示了习近平战略思维的世界之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19世纪中叶就做出了富有创见性的判断: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飞速发展,世界市场必然会形成,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会成为世界性的。马克思、恩格斯认定,只有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生产力、世界市场和由此产生的世界交往,以及由它推动的世界历史的发展,共产主义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否则各个民族就只能作为某种地域性的存在。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个国家间紧密联结的同时,金融危机、恐怖主义威胁、难民问题、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7]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的追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现实写照。
第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是“世界历史观”的中国之维。如果说人类命运共同体代表着中国对人类社会发展走向的理论判断和价值追求,是21世纪新形势下针对全球性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那么,中华民族共同体则凝聚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对美好社会的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中国智慧。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仅是一种政治主张、一种价值观念,更是一种具体实践。习近平总书记从“四个全面”的战略高度、从中华民族的整体视角、从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新时代民族工作进行方法论上的指示、指导,确定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八个坚持”,对民族问题从理论、政策、制度、法律层面进行集中概括,也为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些新理念、新举措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念载体、落地之举、现实路基。
四、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追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回应了人民的诉求和社会的期盼,是对“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理想的坚守和延续。
第一,人民思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基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聚焦人民的实践创造,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基本立场。为各族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共产主义事业做贡献,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初心与使命。正如党的十九大政治报告指出的:“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由于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历史因素等,少数民族地区在总体上相对落后,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进步、实现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全面发展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目标与追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核心要义,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奋斗旨归。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奋斗目标,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理想正逐步照进现实。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其中共享指明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共享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是全民共享、人人共享。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核心是中华民族主体论,发展的目的是让全国各族人民共享文明发展成果,并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拥有相同的价值旨趣,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发展、创造、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
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新理念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一经提出就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同和赞誉。回望来路,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眺望远方,我们有信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必定会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走进更加美好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