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高中议论文写作素材的教学策略
2020-11-28郭新宇
郭新宇
(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高中生在议论文写作时普遍存在缺少议论素材、忽略举例、抽象说理问题;这导致议论过于空洞,说理不够充分严密,缺少议论素材,也导致学生议论文字数不足,论证略显单薄。
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缺少议论文素材的来源,不能将生活中的知识转化为议论文素材,仅仅依靠死记硬背积累一点素材,写作时难免捉襟见肘;二是学生虽然在头脑中储存了不少材料,但缺乏对材料的感悟和思考,不能化为己用,信手拈来,使用材料僵化单一。从教师角度说,目前很多教师对议论文写作素材教学的挖掘还不够。结合教学实践,本文探讨指导高中生积累议论文素材问题。
一、引导学生多渠道拓展素材来源
1.利用课前演讲
为了提升学生课外阅读、积累素材的积极性,我利用每节课预备铃打响到正式上课这段时间进行课前演讲训练。课前演讲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对于学生的演讲水平和能力的要求是逐级提升的。
第一阶段的演讲对演讲内容和形式不做严格要求,只要思想积极,内容丰富即可。时间要求在5分钟以内,其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愿意在语文课堂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每个学生演讲结束后,教师都对其演讲进行简短评价,要以鼓励肯定为主,帮助学生树立当众演讲的自信心。第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第二阶段的演讲,对学生提出主题上的要求。根据本学期的议论文写作要求及课本教学进度,给学生划定演讲的范围。要求学生在第一阶段演讲的基础上,适当以面部表情、手势等身体语言配合演讲,配合电子课件等方式,使自己的演讲更有感染力。第二阶段的演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有所提升,这既符合循序渐进原则,也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
第三阶段的演讲则采用“每周一评”的形式。每五个学生为一组,任选一个最近发生的社会新闻热点话题,展开不同角度的评论。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对事件的背景起因经过结果进行概述,再对其发表自己的评价。此事件若确实有讨论价值且小组成员对此事件有较大争议,可以留作辩论赛题目或周记题目。
短短的几分钟课前演讲,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在进行准备的过程中,他们就已经有意识地开始积累素材了。通过这种训练方式,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社会”的责任意识,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积累了大量与时代相关的热点素材。
2.利用课本素材
立足课本,灵活运用课本素材。学生从小到大,在课本中学习了很多典故和故事,这些都可作为议论文写作的素材。但部分学生缺乏积累使用这些素材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对其进行引导,比如在学习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后,布置小练笔作业,请学生谈一谈你怎样看待陶渊明隐居的这一人生选择,学生议论的过程,其实就是将课本内容加工成论据、从而支持论点的过程。
在利用课本素材进行指导后,有位同学在周记中写道:
易水风寒,听见荆轲临行高歌的无畏;兵临城下,看到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剪影;推杯换盏,感受鸿门宴上波云诡谲的交锋;会稽山阴旁,流觞曲水处,兰亭集会,赤壁月夜下,兰桨摇曳中,泛舟畅饮,王羲之与苏轼的生死之思遥相呼应。逍遥一段游,自在心中乐;祖母一片情,侍奉到终老,前者是对生命的爱,后者是对亲人的爱,中国古代散文的一方天地包揽日月乾坤。
还有那些古代诗歌,更是牵动了多少情思。江州司马青衫湿,也许只有那无形的音乐能够化解诗人那无人理解的孤独,声声慢里的一曲幽怨,醉花阴里的一片愁肠,水龙吟里的一寸衷心,永遇乐里的一腔不甘,定风波里的一分豁达,念奴娇里的一声叹惋,雨霖铃里的一段离愁,老杜的飘零坎坷,老病交加,心怀天下,李白的自由洒脱,仙风道骨,瑰丽想象,陶潜的误落尘网,迷途知返,遵从本心。
3.利用练字本
在高考中,作文的成败不仅与审题立意、结构文采等相关,更与卷面书写密不可分。由于学生考试压力大,学习时间紧,往往苦于没有时间专门练字。教师可筛选、整理一些名家名篇及优秀的考场作文、时事评论,在Word里将字体设置成“方正硬笔楷书简体”作为临摹范本,并在每则议论文素材下面设置与素材字数相同的空白田字格,最后印刷出来作为临写字帖。
学生利用每天下午上课前的十分钟预备时间临写字帖,陶醉在安静的音乐声中,沉浸在文字的书香气里。这种训练方法既消除了学生对练字的反感心理,也帮助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积累议论文素材,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三年下来,每个学生都积攒了一大本厚厚的字帖兼素材集。
4.利用阅读课
议论文写作教学切不可与阅读教学割裂开来,“以读带写”方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由于学生的课下阅读时间紧张,我每月安排1课时开设阅读课。阅读课形式多样,有时我会直接带领全班同学来到图书馆,在氤氲着书香气息的书架间徜徉,体会这宁谧又严肃的氛围;有时我要求学生带来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与小组同学交换阅读;有时会让学生大声朗读,尽情沉浸在文字的乐土;有时我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作为主讲人,在讲台上分享自己读书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在每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开展读后感评比等活动,以此培养学生关注阅读,乐于阅读的习惯和态度。
通过开设阅读课和开展读书日活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很多学生不再满足于班级图书角和课内阅读,转而去购买自己喜欢的书籍,同学之间也会经常交流阅读感想,学生爱上阅读后,周记本的内容由流水账渐渐变成了对某段话、某本书的一点感想,一点思辨。可以说,这些可喜的进步都是阅读带来的。
二、培养学生高效积累素材的四个意识
1.分类意识
要培养学生在摘抄之前进行整体规划的意识。从素材来源上说,有需专门背诵记忆的素材,也有生活中潜移默化间就进入脑海,没有刻意记忆就成为笔下客的素材;从主题上说,有爱国,诚信,友爱……从类型上说,有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因此,我建议学生最好准备活页摘抄本,以便分类整理。
2.加工意识
在进行素材摘抄时,有些同学会挤出一些时间去阅读作文素材书,然后原文摘抄,再背诵记忆。这种摘抄方式效率低,遗忘快,因为在摘抄记忆的时候没有深加工,在考场上短时间内想起并贴切使用的概率较低。
我建议学生在平时无论是阅读经典,还是读杂志、做卷子、玩微博等,看到印象深刻的东西,都要记录下来,而且这种记录并不是按照原文摘抄,而是边论述边摘抄,在摘抄时加入自己的观点。这样在摘抄时就进行了议论文素材的使用练习,这种经过加工润色的素材,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肯定深刻得多。
例如下面这篇文章:
许多人说:他是天才,他是冰上的艺术,他是冰上的王。可他的教练却说:他确实是个天才,但比这更可贵的是他比别人付出的要多得多的努力和汗水。星星是如何撕裂黑暗的呢?钢铁是如何炼成的呢?有多少人亡于对黑暗的恐惧,又有多少人不堪烈火的打磨。
他需要下一个四年的胜利,他清楚他想要的,压倒性的胜利。原本一切看起来都那么顺利:当个赛季大满贯,越来越令人惊叹的技法处理……命运总是喜欢对那些向他宣战的人开玩笑。病魔接蹱而至,新伤牵发旧伤,流言纷至——命运对勇士低语,你无法抵御风暴;勇士低声回应:我就是风暴。
四年的时间,究竟可以让一个人承受多少苦难,漫过多少个仿佛见不着黎明的黑夜。舆论,又是舆论,铺天盖地的舆论;他的背后没有人支撑,从来都只有他一个人,他诠释着王者的孤独——脚下是脚踝肿得勉强能塞进的冰鞋,一曲安魂,他给了天地,忘了自己;笑靥如花,他赠了人间,忘了自己;一生悬命,他赋予赛场,忘了自己。
希望、曙光,好像就在眼前了。他消失了,三个月间离开了大众的视线,毫无音讯,还是因为他逃不开的脚伤。命运乐此不疲地摆弄它手下的人偶,一时间舆论再起。
“就算抱着下半生都坐轮椅的决心也要去比,就算是以后都不能滑冰了这场比赛我也绝对要上”“我有想要蝉联的想法”,他等了四年,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四年所忍受的磨难背后的意义,就算在平昌冬奥前几个星期才能勉强上冰。不能滑冰的三个月间他仍然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意象练习,他把每一个动作的角度感觉都好好地刻在了脑海里。他等不了完全恢复,做着最坏的打算给脚踝打了封闭。想是上帝都为其折服,终于,他拿到了他想要的,以压倒性的胜利——第二块奥运金牌。成为66年来第一位也是最年轻的蝉联奥运冠军的花样滑冰男单选手。这一次,无人再敢非议,那块象征荣誉的墙面第二次打上了他的名字。
——节选自《冰上少年羽生结弦》,有删改。
这段话叙述了羽生结弦两次获得奥运冠军的经历。对这段叙述性文字,教师应指导学生不必全文摘录,可进行概括评述,得到属于自己的素材再加以记忆。比如在摘抄本上可以摘录为:
五年前,锐气初现的羽生结弦拿到奥运金牌后,因被质疑成绩的真实性,迎来的是谩骂、排挤甚至诅咒。病魔接蹱而至,新伤牵发旧伤,他却从未低头。凭借大量的研究练习,永不低头的坚忍顽强,平昌冬奥会上,他以压倒性的胜利拿到了第二块奥运金牌,成为66年来第一位蝉联奥运冠军的花样滑冰男单选手。命运对勇士低语,你无法抵御风暴;勇士低声回应:我就是风暴。
这种形式的摘抄,不仅能使学生印象深刻,还潜移默化地对他们的语言能力进行了训练。
3.拓展意识
在很多学生的印象中,素材就只有人物素材,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素材不仅指“一个人”,“一句话”“一件事”都属于素材。
如下文:
智慧,若清风,带来一身凉意;若百花,带来姹紫嫣红。若有智慧,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可过五关斩六将,可用家事巧劝谏,可用差马赢比赛,可用空城退强敌,可开往圣之绝学,可创天下之大国。
再如:
吃蔬菜时念肉好,吃肉食时念菜鲜,食物的美味怎么会激发味蕾?唯有在品尝每一道菜时用心享受才会吃得人间珍馐。
这两段话多不是人物素材,但是用起来非常贴切。教师要指导学生,议论文写作素材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中的人物、故事,更来自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只有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素材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无论是在阅读教学还是在写作教学中,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不可“两耳不闻窗外事”;只有将生活作为写作的源头,“素材之水”才会汩汩不停,长流不息。
4.仿写意识
笔者运用积累素材的“摘”“借”“鉴”“用”之道,以帮助学生摘抄。每周可以摘抄一篇作文,也可摘抄一个语段,但摘抄只是完成了第一步——“摘”。第二步,叫作“鉴”——鉴优鉴劣,即鉴别所摘抄文章的优劣,从“立意”“结构”“思想”“语言”几个角度评价,在所摘抄的文章旁边进行旁批和眉批,力求客观全面。第三步,即“借”——借采借材。借“采”,就是画出文章中文采飞扬、能彰显作者文学功底的句子,以及深刻、新颖,比较有高级感的词;借“材”即从所摘抄的文章中整理出比较新鲜贴切的素材,再将“材”与“采”补充到自己的素材库中。第四步,“用”——用好用巧。“用”就是运用,从文章中提炼出模板,素材,训练学生仿写,以达到“用好用巧”的目的。这种摘抄方法可以帮助部分基础薄弱、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较高效地组织语言,表达观点;但有一定的套作嫌疑,容易使学生思维僵化,写作时产生“套板反应”。
三、结语
从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看,本文提出的关于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的途径和意识的策略强调学生要观察世界、判断是非、探究问题,提升思维品质,逐步发展思辨能力。当然,这些策略仍需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应用检验和发展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