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考量
2020-11-28王光敏
王光敏
(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 晋中 030600)
1921年,在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召开的秘密会议,不仅诞生了一个伟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而且成就了一种伟大的精神 ——“红船精神”。2005年,习近平同志在《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一文中将这一精神的内涵高度提炼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1]首创精神代表了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目标遵循,奋斗精神蕴含了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追求,奉献精神象征着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一、“红船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新要求。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社会的主要矛盾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等都在经历深刻变革。高校作为铸魂育人的主阵地,要将“红船精神”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确把握“红船精神”实质,帮助学生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发展方向,培育学生为之奋斗的决心和毅力。
1.敢为人先、开天辟地的首创精神
从古至今,创新精神一直被视为社会和民族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寻求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的实践中,首创精神一直都是不断激励我党取得新成就、开创新征程的关键力量。当今国际竞争愈加激烈,判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早已不是武力震慑和政治口号,创新能力、核心科技、文化软实力愈加成为竞争重点与衡量国家实力的手段。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仍相差甚远,要在世界之林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坚定文化自信,重视培养大学生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精神与能力。
2.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奋斗的历史,中华民族的成果是斗争的成果,一批又一批青年在我国革命、改革和建设过程中都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红船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历程的凝练总结,是加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指引,是激励时代新人接续奋斗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正在不断推进,胸怀理想、志存高远、锐意进取、继往开来的大学生正是这一伟大事业的斗争主体,高校要善用“红船精神”,激励新时代的青年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承担起为之终生奋斗的历史责任。
3.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才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代环境和奋斗主题不同于革命年代,但服务人民、奉献祖国的情操与奋斗方向从未改变。当今社会,“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仍然存在,西方国家不断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混淆着新一代青年人的视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用主流文化引领亚文化的发展,用“红船精神”培养具备人类关怀与奉献精神的时代新人。要激发大学生践行初心使命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形成“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而这也正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之意。
二、“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体现在实践的过程中,主客体相互作用下,由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到行为,由表层向深层不断发展的状态,最终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3]。新时代背景下,社会日新月异,崇尚自由与个性的社会风气既使年轻人思想活跃、想法众多,也增大了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出现偏差的可能。高校要将“红船精神”的精神内核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红船精神”成为有理想的实干者的精神之“钙”,成为有本领的创造者的思想武器,成为有担当的圆梦者的精神力量[4],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1.培养大学生的历史认知与情感认同
历史认知,就是国家和民族的客观发展过程在人脑中的主观体现,科学的历史认知是主体形成良好行为的前提条件。“红船精神”作为精神之源,伴随我国革命、建设和现代化改革的整个历程,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镌刻着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历史脉络和奋斗故事。将“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培养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认知与思想认同。
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对于认识转化为行为具有很大的催化作用,对客体的喜好会直接影响主体的行为。通过讲述红船故事,在青年心中形成“现在的美好生活,是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建立的,是爱国同胞用生命换来的”的历史思维,可以激发全体中华儿女深切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同胞之情,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大学生民族认同,深化爱国情怀。
2.强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在风雨面前东摇西摆。”[5]弘扬“红船精神”,有助于充实时代青年的精神世界,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信念根基。中国近代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受到列强侵略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段;二是无数仁人志士为寻找民族出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阶段。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历史任务,新时代的历史使命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新一代年轻人的肩上。但在和平安定、衣食无忧的环境下成长的新一代,抗压能力与挫折应对能力与其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难成正比。因此,挖掘“红船精神”的时代价值,用数百年前青年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来鼓舞当代大学生,强化自身的责任担当。
3.推动大学生的爱国行动与精神传承
道德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外在表现与衡量标准,单纯的理论灌输并不是精神教育的最终目标,我们要培育的时代新人也不能是“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一种精神是否内化于心的评判标准依然是行为反馈。我国当前“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还未达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正在路上。在高校加强“红船精神”培育,一方面能够有力抵抗西方社会思潮的有意渗透,坚定“四个自信”,推动大学生在实践中积极践行精神内核,并付之于爱国报国行动中去;另一方面有助于精神本身的传承弘扬,赋予“红船精神”新的价值与意义,注入新的动力和因素。
三、“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推动高校传承发扬“红船精神”,就要把“红船精神”与时代课题相结合,在多种趋向中抓主流,在多种关系中抓根本,在新的历史时期结合新的历史事件、新的教育手段,以创新和发展的思维方式回答实践中的重大问题[5]。
1.育人先要育己,加强教师理论修养
要发挥“红船精神”在时代新人思想道德方面的价值,清醒地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重大作用,通过理论灌输、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等方式,将其“融于教、涵于制、载于文、化于境、行于众”[6]。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老师要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好老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7],每一点要求恰恰与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高度契合。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塑造灵魂、培育新人的时代重任,要将“红船精神”的传承与发扬贯穿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首先需要植根理论沃土,使教育者明确肩上重任与自身定位,加强其自身的理论修养与价值观塑造。
2.加强双向互动,重视青年精神需求
师生双向的良性互动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新时代的青年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信息获取方式与数量更加多样,独立意识和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理论灌输式教育正在逐步丧失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各种文化思潮碰撞、价值观多元发展、不同意识形态渗透趋势明显,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物质主义与首创、奋斗、奉献精神背道而驰,削弱了“红船精神”的价值共识渗透力,影响着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塑造与道德规范养成。
利用“红船精神”引导时代新人思想道德建设,要切中青年情感诉求、心理倾向与现实需要,革新教学内容,注重发挥青年主观能动性,坚定有力地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有的放矢地实现“红船精神”与青年教育的表达对接。
3.注重氛围营造,充分挖掘教育资源
良好的社会氛围可以在无形之中达到育人育德的效果。首先,党和政府要加强对大众媒体的规范与引导,利用公共资源“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媒体自身提高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意识,创新方式内容,树立正面典型,为“红船精神”的发扬传播实现良好助攻。其次,学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要通过校训校风营造整体氛围,深入挖掘校内校外、当地周边的革命教育资源,充分利用雷锋月、建党节、国庆节等节日契机,开展丰富多样的革命主题实践活动,以更为直观活泼的形式扎实推进革命精神的价值塑造。最后,家庭作为青年价值观形成的“第二课堂”,父母的思想行为对青年的思想道德的影响有着基础性、易感性、普遍性与长久性的特征。因此,高校在以“红船精神”进行道德引导过程中要重视与社会、家庭的合作,形成“三位一体、齐抓共管”的格局,发挥道德培育的合力效应。
4.丰富传播方式,理论紧密结合实践
传统文化展示方式主要通过静态的文字、图片,辅之以教师的讲解来实现,单向度的静态呈现方式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发散,导致精神疲劳,难以生动传达精神内涵与教育意义。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创新的叙事手法与表达方式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新型的“微媒传播”将革命人物、传奇故事又一次生动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加强了学生的参与性、启发性。要促进“红船精神”的高效传播,在立足于历史内涵与革命意蕴的基础上,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利用丰富的传播方式,通过虚拟网络,搭载“红船精神”培育的新阵地,实现其精神的多维立体全面展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8]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补充作用,引导大学生在与历史人物面对面的过程中感悟榜样力量,在参观红色遗址的过程中强化家国情怀,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提升自我教育与朋辈教育的影响力。
四、结语
“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后备力量,高校作为后备力量的核心培养基地,将“红船精神”通过课堂教育、氛围熏陶、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不仅是对优秀精神的继承与延续,而且也是对我国人才培养与国家发展所做的长远考量与根本把握,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