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革命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2020-11-28周敏
周 敏
(长春光华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33)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以往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自信,并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此可见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而实现文化自信的途径之一便是弘扬和传承红色革命文化。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红色革命文化,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实践中产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碰撞、融合、创新之后的文化形态,是为革命群众认同的文化观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造,也是中国先进社会主义文化产生之源,是被历史证明了的优良传统和精神标识,助推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红色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精神是其精华,理想信念是其核心。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红色革命文化,是对革命烈士表达敬意和纪念的方式,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一、红色革命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国家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大学生更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将红色革命文化中所蕴含的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等革命精神作为前进的动力,学习革命烈士顽强拼搏、英勇斗争的优秀革命品质,继承勤俭节约、刻苦耐劳的优良革命作风,用革命精神铸魂,用理想信念坚定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而努力。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当前大学生大多数都有着高度的文化自信,认同中国文化;但也有部分大学生文化底蕴不足、文化知识匮乏,对文化了解不够深入,对事物的判断也只停留在表面,缺少对事物应有的判断力和分析力。网络上的一些错误思想也导致他们对红色革命文化缺少自信、意识淡薄,甚至出现漠视红色革命文化的现象,一味追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坚持个人主义至上的错误原则。
(二)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
1.网络信息化的影响
有些大学生业余时间用在打游戏或者购物、追剧等事情上多,用于学习和读书上的时间较少。网络中的信息错综复杂、良莠不齐,每天接触信息量过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事物的判断和辨别能力。
2.多元化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呈现多元化,有些国家借助媒介,如影视剧等,推广他们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生活,部分大学生对这些文化缺乏分析能力,导致盲目认同和崇拜。
3.校园文化氛围的影响
学校是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氛围是否浓厚,宣传是否得当,对之是否重视,都将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红色革命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它们与革命文化紧密相连,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革命文化;否则,价值观自信的构建就无从谈起。
习近平总书记对红色革命文化高度重视,曾在多个场合强调“弘扬红色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重大意义,反复强调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性。
红色革命文化蕴含着革命精神,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践中形成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西柏坡精神等;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时期,又形成了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铁人王进喜”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的大庆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为国争光、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奥运精神和“万众一心、同舟共济、顽强拼搏”的抗震救灾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是青年大学生努力拼搏的有力支撑,有助于大学生提升政治觉悟,坚定“四个自信”,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红色革命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径
(一)课堂理论宣讲与课内活动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领,每门课程虽各有特点,但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主要阐述当代大学生如何坚定“四个自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课程本身讲述的就是中国近现代的国史、国情及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浴血奋战,最终走向伟大胜利的艰辛历程,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了红色革命文化。该课程一是让学生对红色革命文化有理论上的认知,二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课是全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落脚点,通过对理想信念、道德、法律相关知识的讲授,并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着重于公民的马克思主义内化。因而,课堂理论宣讲工作要以课堂教学为主线,将知识点融入课程教学,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帮助他们全方位地把握和充分理解党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及其经验教训。
在思政课课堂上,教师既要宣讲理论知识、让学生有所学,还要让学生有所感;要理论课堂和课内活动结合,如在学习“纲要”课程时,可组织“红歌大家唱”活动,让学生了解红色歌曲背后的故事。在课堂上播放红色影像资料及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影视作品,如《我和我的祖国》《红海行动》《厉害了我的国》等,学生对这种方式也比较认可和接受,有助于大学生深入理解爱国主义文化和中国革命文化传统,实现了情感上的升华。在“基础”课可组织学生搜集、整理革命人物的红色家书,并结合自己的家书谈体会;也可观看“革命人物访谈”,整理访谈录,进行汇报交流。“概论”课可给学生分组,并布置如何理解“在国外待得越久越爱国”“如何看待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等问题,由学生课下通过查找资料、小组研讨,形成本小组自己的观点,制作课件,在课上讲解。通过这些方式,使理论课堂和课内活动有机结合,切实完成对红色革命文化宣传、认同、践行的一系列转变过程,使学生既有所学,又有所感,做到知行合一,实现思想上的真正内化。
(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营造革命文化氛围
校园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氛围是否浓厚,宣传是否得当,都将对学生的文化态度有重要的影响。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引领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而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又是学生在校期间加强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方式。因此,高校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营造浓厚的红色革命文化范围。
(三)定期组织“红色革命文化专题讲座”进校园活动
一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校院团委应定期组织一系列红色革命文化专题讲座活动。可邀请老红军、老革命或其后人进入校园做专题讲座,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加强对红色革命文化的理论宣传,做到红色革命文化入学生之脑。
二是重大纪念日活动常态化,积极开展主题演讲、文化交流等活动。如在党诞生纪念日、国庆日、清明节等一些重大节日开展“红色文化伴我行”“我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缅怀英烈、铭记历史”等主题演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体会,实现由“学会”到“体会”的飞跃,思想上得以升华,从而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厚植家国情怀,增加对红色革命文化的认同。
三是充分利用校、院微信公众号进行红色经典著作诵读活动。各院校可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微信公众号,设置“经典诵读”栏目,每周由一个班级派一名学生代表诵读红色经典著作,著作可以自选,院系诵读优秀的学生可以推荐到学校的微信公众号,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吸引大多数同学参与进来,把对红色革命文化的热爱用声音传出来,增加感染力,营造浓厚的校园红色革命文化氛围。
(四)利用地方红色资源,建立教育实践基地。
几乎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区域资源,要充分挖掘、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建立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吉林省曾是东北抗联英雄战斗之地,这里有很多革命遗址,如蛟河抗联密营遗址、杨靖宇密营遗址、集安抗联遗址,等等。每年应定期组织学生参加“重走抗联路”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历史,了解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抗联战士凭借顽强的意志披荆斩棘,与敌人决战于白山黑水、林海雪原之间的战斗事迹,引发学生对人生新的思考,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锻炼,增长才干。也可组织学生参观教育基地,这些基地存有丰富的史料、图片、音像资料,以及保留下来的建筑,加之工作人员声情并茂极具感染力的讲解,冲击着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历史更加形象、立体、生动,使学生在参观活动中感受到独特的文化力量,激发学生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四、结语
传承与弘扬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及人民群众的政治担当,这项工作做得好坏、成败,关乎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作为未来接班人的青年大学生,身上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对他们既要注重知识上的灌输,又要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成为祖国未来合格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