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的全面发展视角的高校劳动教育研究

2020-11-28

现代交际 2020年24期
关键词:劳动大学生教育

朱 潇

(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 江苏 常州 213164)

重视和扎实推进劳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要求。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关于劳动教育的论断为指导,培养尊重劳动和劳动人民、积极投身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甘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新一代大学生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新课题。

一、劳动和劳动教育相关概述

1.劳动

马克思认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1]由此可见,人类通过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活动去改造自然,创造物质及人类社会的各类实践活动都是劳动,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类始终离不开劳动;依据不同的分类,劳动可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等类型。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因为生产力水平的不同,劳动会呈现不同的类型。

劳动一直充当着人类谋生的手段,人们要通过劳动来生产物资或获得报酬,以维持生活所需。同时,劳动又是人的社会属性需要,人们要通过劳动来显示其社会价值,实现个人价值,发展与成就自己。

2.劳动教育

自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以来,学界掀起了研究劳动教育的热潮,学者们对劳动教育的定义各抒己见,至今尚未形成共识。笔者认为高校的劳动教育,不是以培训具体的劳动技能而是培养基于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一种素质为主要目的,所以比较倾向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檀传宝的观点。檀教授认为,劳动教育是一种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和养成劳动素养的教育活动。其中,劳动价值观是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劳动素养的教育主要是帮助大学生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2]

二、高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1.是完善当前教育体系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是成长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代。一方面,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围绕着高考这根指挥棒,“一切为了考试,为了一切考试”,在本该形成劳动意识的年龄阶段缺少了劳动教育和体验,从而导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既不会劳动也不爱劳动,更没有劳动的习惯。另一方面,由于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替代了不少传统的体力劳动,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所占比重也越来越高,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轻视体力劳动、认为体力劳动是低层次、没文化人做的事情,甚至逐渐演变为鄙视劳动的奇谈怪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3]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也是对高校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审视一下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劳动教育的缺位,不但局限了劳动价值的体现,而且加剧了对劳动及其价值认识的异化。我们必须及时补齐这块短板,重塑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和全局性地位,以顺应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要,响应总书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大号召。[4]

2.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又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论断,不但丰富了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内涵,而且为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新时代再次强化大学生劳动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服务社会的时代精神,形成以劳动为美的思想品质,这本身就是德育的内容。另外,劳动教育还可以反过来启智、健体、益美,构成五育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大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用自己的身体和心灵感知和感悟世界,拓展了认知的视野,激发了求知的欲望,在探究未知的过程中积累知识,提高了智育;在艰苦的劳动中强健了体魄,磨砺了意志,提高了承受挫折的能力,促进了身心健康,收到了健体的效果;在劳动过程中发现自然和生活的美,体验了劳动的愉悦,也感受到劳动之美,升华审美情趣,提升了审美能力。

由此可见,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不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而且促进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互提升,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

3.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马克思认为,只有个人普遍得到全面、和谐、充分发展,才能真正获得驾驭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自由,成为自由发展的人。[5]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真正的人,也就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显而易见,高等学校必须对新时代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这几个方面同时开展教育和培养,才能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

劳动教育在五育中有着基础性和全局性的地位,只有加强和改进当前的劳动教育,才能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思想有觉悟的劳动者,个体生命的潜能才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和可持续的发展。[4]

三、高校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

1.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

今天我们所享受的改革开放的成果和美好生活,没有哪一样离得开前人的辛勤劳动;我们为之自豪的中华五千年文化,也是由一代又一代勤劳的中华儿女用劳动所创造的。要把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自豪和热爱升华为对劳动的美好情感,这样才能更好地将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传承下去。

劳动情感,是要通过劳动教育和体验培养。将对劳动观的认知升华为对劳动实践的情感,并在一次次的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通过劳动实践,使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并且在劳动过程和所取得的成果中体会劳动的成就感、幸福感。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是一项艰苦的活动,还要努力克服劳动过程中所遭受的困难和磨砺,从中培养自强不息的品质,引领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逐渐养成对劳动的热爱。

2.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劳动技能既可以是某种独立生活的能力,也可以是一项专业技能。专业技能的学习,主要以学校的课程体系为主要渠道,尤其是到了大学阶段,在校的学习主要是一种脑力劳动,而大学阶段劳动教育,就更应该侧重于体力劳动。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用高科技手段、用机器代替人工,从事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的人越来越少,看上去,劳动在远离人们的生活,但是作为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并未消亡,而是劳动技能的不断转换和创新,以适应和推动社会的发展。

现在的大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体力劳动及由体力劳动所培养出来的相关能力缺乏,不能满足新时代人才素养的需求,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劳动锻炼来提高劳动技能,提升新时代公民必备的素质。

3.养成劳动习惯

当代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因升学压力而远离劳动。学校劳动教育的缺失和父母的包办,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劳动学习与实践的机会,导致他们中大多数人习惯于不劳动,甚至不会劳动,有些人甚至厌恶劳动,鄙视劳动。

当代大学生中不仅普遍缺少基本的劳动能力,还缺少起码的劳动习惯。缺少独立的生活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生活上表现懒惰,宿舍等公共卫生清洁意识差;随意浪费粮食及其他资源,不懂得勤俭节约;学习上怕吃苦,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时,要激发其参与劳动的热情,使其养成劳动习惯,并逐渐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四、高校实施劳动教育的路径

1.完善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

高校最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课程和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有一套相对完整比较成熟的体系,所以没有必要另起炉灶,只要在此基础上稍做增减,即可完善劳动教育中的理论教育,全面提升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识。

高校劳动教育的课程教育,主要目的是学生劳动观的培养,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开设多少学时的劳动课来亲身体验。可以规定必修的内容,采用讲座、报告甚至是网络学习的方式完成。既可以把劳动观念的培养贯穿到思政课程体系、嵌入思政课程中,还可以在专业课中渗透劳动教育,从理念上加强、更新对劳动和劳动观念的认识。

2.构建劳动教育的实践体系

组织大学生参加劳动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劳动教育方式,但单一形态的劳动教育实践也难以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必须整合各种实践路径,构建丰富的劳动教育的实践体系。

高校要整合原有的第二课堂活动、拓展校内校外两个实践教育场所,开展丰富的劳动教育活动。一方面,学校要主动向学生开放更多的劳动岗位,例如将现有的校园保洁、环境美化等劳动机会从物业公司那里转给学生;学校还要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尽可能向学生提供劳动机会。另一方面,高校还应该不断拓展社会劳动资源,建设更多的劳动教育基地,让学生利用周末和寒暑假的时间,以常态化志愿服务、义工服务和就业实习等形式参与社会劳动。

3.开启劳动教育的家校协同模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对中小学生,对于大学生也是如此。高校首先要通过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理解劳动教育的意义和家校协同的重要性,明确家长巩固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注重家庭对孩子劳动观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开启劳动教育的家校协同模式。

家庭劳动主要方式是通过家务劳动培养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家庭的劳动教育要立足于日常生活,注重训练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引导承担部分家务劳动,提高劳动兴趣,培养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大学生通过家务劳动增强劳动的获得感、幸福感,从而帮助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营造劳动教育的校园文化

优秀的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要不断固化劳动观的培养、劳动教育的实践体系构建所取得的成果,从培育劳动精神、健全制度、倡导劳动行为和优化环境等四个方面,着力营造劳动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首先,要做好劳动教育制度的顶层设计,从劳动教育重要性、内容体系、实践体系、管理机制、考核评价等方面入手,不断完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劳动教育制度,构建并完善高校劳动教育管理体系和机制,长期固化并逐渐形成制度文化。

其次,将劳动教育渗透到校内的日常管理中,不断优化劳动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在组织班级、社团活动时增加劳动教育的内容,开展丰富的劳动教育活动,营造“劳动最光荣”的校园氛围。高校宣传工作要以身边的事例教育身边的人,以各种校园媒体为载体宣传劳动精神,打造劳动文化,通过在学生中树立劳动模范典型,来教育和引导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把劳动思维植入学生内心深处,变成一种习惯,真正形成劳动美丽、劳动光荣的校园文化。[6]

猜你喜欢

劳动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