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策略
2020-11-28李国伟
李国伟
近年来,媒体融合走向纵深发展,全媒体时代加速到来。2018 年中国传媒产业总规模达20 959.5亿元,并持续稳定增长。行业的急剧变革与市场的繁荣,使得培养适应需求的“媒体融合”人才成为重中之重。但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阵地,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形势却不容乐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连续几年出现在较低就业率专业榜单中。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总体上难以满足媒介融合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因此,当下各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认清问题,加紧探索如何转型发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的广播电视编导应用型人才。
1 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专业定位、培养模式,适应媒介新生态
融媒体背景下,如果编导专业依然仅仅面向广播电视行业培养人才,其视野就非常狭窄,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也会越来越低,因此必须重新考虑专业定位,才能适应新的媒介生态。
全媒体时代,融合内容生产是一次采集、多种信息整合、多媒体故事多终端发布[1]。传统的编导专业教育,注重单一岗位能力培养,不太胜任当下的媒体人才需求。新时代媒体从业者应该是既会策划,又能采访写作,既掌握摄影摄像、图片处理、后期剪辑技术、还懂产品营销与经营管理的一专多能型人才。
综上所述,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可以调整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政治水平、理论修养、艺术鉴赏能力以及自主创新精神,熟练掌握影视制作艺术与技术,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网络媒体以及其它宣传部门或文化传播领域从事视听内容策划、编辑制作、编剧、媒介运营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目前,很多高校人才培养过分细化。比如有的高校编导专业分为文艺编导与电视编辑两个专业方向,有的分为影视策划、后期编辑、媒介运营3 个方向。这种方式,在传媒行业发展早期,比较适合岗位细分的人才需求。全媒体时代,不应再过度细分专业方向,而是帮助学生在掌握视听内容生产和传播核心技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兴趣爱好与未来从业方向,从类别丰富的专业选修课中进行选修,培养自己的一专多能。
2 用跨学科的视野和科学精神设计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合理的课程设置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2]。
整体上,可以围绕作品创作前期、中期、后期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即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引领学生进行视听作品创作的过程。打造以专业素养和技能技巧培养为主线的个性化、职业化课程体系: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理论+技能)必修课—职业选修课—综合提升选修课。
具体课程设置上,通识课的设计应具有跨学科视野。编导专业属于人文艺术学科,所以应鼓励学生选修自然科学类及经管类课程,帮助学生未来尤其是在中小企业工作过程中更好适应发展。学科基础课应包含《新媒体概论》课程,适应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树立互联网思维。职业选修课与综合提升课属于个性化课程体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与个性的发挥,努力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形成专业深度上的多角度延展,给学生更多选择空间。
同时,注意以学科竞赛为导向设置课程,培养学生创业创新与团队协作精神。例如,武汉晴川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围绕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专门设置了《广告创意与策划》《新媒体短片创作》等课程。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以往届大广赛获奖作品和命题为教学案例和练习题,以新一届大广赛命题为期末考查命题。
核心主干课程应强调专业实践技能及创作实践能力,因此理论课程还应包含一定的实践环节。同时,还应有单独设置的实践环节课程,通过大量实践,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非能力因素方面,就业市场对应届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表达与表现能力”较为重视。因此,也应开设如《社交礼仪》《语言表达技巧》等课程。
3 深化实践体系改革,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出发
完备的实验室条件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依赖强大的实验教学设备支持,这也意味着高投入,因此需要学校拓展经费来源。比如符合条件的学校可以申请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项目资金建设,还可以通过校友捐款、与业界合作共建实验室等途径完备实验室建设。例如,2015 年9月,浙江传媒学院与SOBEY 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双方合作开发传媒教学软件虚拟仿真实验室项目,通过虚拟云媒体工具,为学生提供更便捷的学习新闻采集、新闻制播、视频剪辑、舞台布光、后期制作与包装的虚拟媒体工作环境,这将给广电传媒教育带来质的飞跃[3]。
除此之外,还要重视课外实践,比如以赛促学、课后作业、校内外实训基地、专业实习等。
首先重视校内实习平台的建设。传统的校内实习平台有:学校与学院网站、新媒体中心;学校、学院、班级公众号;广播台、校报、院报;校内各种赛事活动等。另外还可以探索校内工作室制、融媒体实验室等多种实践机制。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组成创作团队,承接市场上的真实项目,或者是参加学科竞赛的项目等,分工协作,提高专业技能,培养创新创业精神。
校外实习平台主要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业界与高校协同育人。很多媒体也有意愿与高校合作从源头上培养所需全媒体人才。例如,2014 年,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陆续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签订协议,共建新闻学院[4]。对于编导专业,比如可以同网络视频平台、短视频平台、网络直播平台等共建专业。
4 创新用人机制,师资引进与培养并举
2019 年10 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发布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自2019 年起,除持有相关领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毕业生外,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 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自2020 年起,除“双师型”职业技术师范专业毕业生外,基本不再从未具备3 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应届毕业生中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
因此引进教师时应打破唯学历论、唯职称论,适当降低学历、职称门槛。还可以通过外出培训或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现有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同时,还需注重业内人士兼职教师队伍的储备。比如可以邀请业内人士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发展规划等的制定,或通过开设讲座等方式,让学生及时了解业内最新动态。
教师教学理念与方法也必须转变。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渗透并及时补充新技术、新观念、新成果;积极倡导采用启发式、情景式、任务导向式等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注重互联网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多想、多说、多练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5 结语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其题中之义。高校应从目前存在的问题出发,适应媒介融合的新形势,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的规定为基础,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自身的历史、特色和优势,结合生源特点等,探索出一条广播电视编导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