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阶段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形势及需求探讨

2020-11-28

绿色科技 2020年16期
关键词:环境质量环境监测村庄

刘 娜

(辽宁省沈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 沈阳 110000)

1 引言

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可以为促进人类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地域面积和生活人口占比较大,农村生态环境的好坏既关系到农村日常生产和生活,也关系到地区的和谐和稳定[1]。我国是典型的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来自城市的污染问题暴露出来后,伴随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加快,农村污染日益凸显,来自工业和城市的污染持续向农村转移,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2]。农村环境作为农村以及城市发展的前提,对其开展保护需要持续深入推进[3]。建设新农村、美丽乡村均迫切需要给予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足够关注[4]。尝试做到协调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5]。

环境监测是指通过监视和测定反映环境质量的指标,确定环境污染的状况和环境质量好坏。积极而有效地开展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对摸清农村环境状况、提供农村环境监管和保护相关数据支撑具有重要意义。自开展环境监测与评价的研究与实践以来,对城市开展了较多的研究工作,面向农村开展的研究与实践甚少。鉴于监测项目的选择缺乏针对性,环境监测所涉及的项目也不完全适用于农村[6]。 以沈阳市为例,分析现阶段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形势,探讨工作实际需求,以期为后续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思路。

2 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开展情况

2.1 监测范围

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含2个层面,分别为县域和村庄,其中县域层面包括地表水和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监测,村庄层面包括代表性村庄的空气质量、饮用水源地水质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

“十二五”以来,沈阳市每年组织相关区县对具有代表性的必测村庄和不同村庄类型的选测村庄开展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目前完成沈阳市域范围内8个区县(市)共35个村庄的环境空气、饮用水源地水质、土壤环境和县域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

2.2 监测项目及频次

环境空气质量每季度完成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一氧化碳、臭氧的1次监测。

目前监测村庄饮用水源均为地下水,故饮用水源地水质每季度完成1次《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表1中39项常规指标监测工作。

土壤环境质量年测1次,监测项目包括pH值、阳离子交换量;镉、汞、砷、铅、铬、铜、镍、锌等元素的全量。

地表水水质每季度完成1次《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基本项目的监测。

监测工作全过程均执行相关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文件要求。

3 问题分析

3.1 思想上重视度不够

环境保护工作一直较重视城市、工业、点源,对农村、农业、面源关注较少。即使现阶段相关部门已经逐步认识到农村环境的重要性持续推进农村环境监管,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农村环境应有的关注和治理,但因工作的长期滞后,城乡差距依然存在[7]。村庄普遍没有相应的环保基础设施,即使配备设施,运行效率也十分低下,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的情况时有发生,直接或间接地威胁农村乃至城市的空气、水体、土壤的环境安全,降低农产品的质量,危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2 监测能力单薄

环境保护工作需要配有充足的人力、设备等资源来执行和实施环境管理相关政策[8]。在具体工作中,农村环境监测任务多分解在村庄所在区县(市)监测站,各区县(市)监测站本就存在监测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且与省市级监测站相比能力也相对薄弱。同时,监测工作人员整体匮乏,各级监测站基本均无专职的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人员,难以充分保证农村环境监测数据上报时效性、规范性,在环境质量报告的编写和相关信息发布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随着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持续推进,后续可能会增设更多监测村庄、覆盖更多县域、增加更多监测项目、适度加密监测频次,监测能力的单薄会加大农村环境监测信息获取难度,对环境保护和管理决策作用的发挥限制更为显著。

3.3 科研工作匮乏

作为环境监测的新领域,农村环境监测较城市环境监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有很多技术问题亟待研究解决。而多方面主客观原因长期存在,促使相关的监测科研工作始终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监测技术创新等方面较为欠缺,迫切需要加强基础性、探索性的监测科研工作。农村环境监测的起步晚,涉及地域范围广大,涉及的影响因素多、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这都使得农村环境监测更需要将基础性的监测科研作为先导,以此不断带动监测体系的建设,从而推动农村环境监测科学化和规范化进程。

3.4 监测技术体系不完善

自农村环境试点监测工作开展以来,各级环保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探索,不断积累经验。例如,浙江省在分析现有中国农产品产地标准基础之上,提出全国统一的产地环境标准技术制定难度较大, 完成了浙江省的无污染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9];张铁亮等[10]探索了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的布点原则和相关技术方案,确定了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然而,我国农村面积广袤、分散,各个村庄地理环境特征各不相同,并且各个农村所存在的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面源污染与城市环境污染特点千差万别[11],故现阶段面向城市环境保护所制定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无法完全适用于农村环境监测。若想使农村环境监测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环境管理,适合农村环境污染特征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和方法亟待建立和完善。

4 下一步工作要求探讨

4.1 深入强化意识,推进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

农村土地面积广大,对其环境质量的关注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美丽中国的建设,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对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给予足够的重视。为了对农村环境的监管和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技术服务和管理监督,农村环境监测工作需要不断完善。环保部门要平衡农村环境监测与城市环境监测,将二者放到平等位置上开展相应工作。相关部门也应给予农村环境监测相应的政策、资金、人员支持,确保农村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提高公众对农村环境保护意识,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调动公众参与到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强化农村环境的法制建设[12]。立足实际,结合不同农村的发展水平、环境特点,通过有针对性的监测措施,更好的全面反映农村环境问题。

4.2 持续加大投入,保障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开展

加大对农村监测专业人才和运行经费等的投入,配置专职工作人员,以完善农村环境监测组织机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仪器设备、技术装备的保障才能提高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确保监测信息的及时性。明确各部门在农村环境监测工作中的责任,把监测能力的建设和实际运行费用纳入各级公共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形成稳定而长效的资金保障机制,推进农村环境监测工作的横向拓展[13]。

加强人才的定期培养,丰富技术培训形式,促进人才交流,增加组织农村环境监测人员深入学习相关技术文件及工作流程频率。对采样、分析、质量控制等全流程环节定期总结,对工作中的疑难及时梳理,为后续工作的开展积累经验。

4.3 坚定鼓励创新,提升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研究水平

不断发现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持续夯实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基础性科研工作,强化农村环境监测的技术研究,扩展农村环境质量调查范围,确保监测结果的科学、规范、准确、及时与客观,提高监测结果分析水平[14],更好地指导后续管理工作。

农业面源是农村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监测工作可以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积极开展探索监测。通过农村环境监测来了解农业源的污染情况、污染种类、产生污染量、排放污染量及污染去向[3]。对农业面源污染中的产生、迁移转化和入水体等环节开展农业投入品和附近水体、土壤环境等的监测。因此,监测人员更是要在工作中不断挖掘新问题,带着问题工作,拓宽研究领域,强化监测技术水平、研究水平,不断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

同时,新的农村环境问题也会在未来的工作中随着社会发展逐步显现,在保证例行监测工作外,还要有针对性的对日益突出的新型问题开展相应的专项调查或专题监测,以作为农村环境例行监测的重要补充。

4.4 构建适用于农村环境监测的技术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

各级环境监测部门应不断总结实际工作,积累经验,定期逐级反馈现有工作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建议。在不断获取工作开展情况的基础上,相关部门根据农村环境的监测特点,结合实际,完成切实可行的农村环境监测技术路线的制定,完成涵盖全部环境要素的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深入研究、整合、优化,不断持续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与评价技术方法和标准规范。为确保农村监测的准确性,对农村监测工作全流程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予以强化和规范,为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质量控制技术规定或技术指南的制定提供思路。

4.5 扩大公众参与,完善信息公开

农村环境监测与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息息相关,现阶段人民群众对环保工作的理解和环保意识与日俱增,公众高质量的环境需求越来越迫切。在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的基础上,促使农村环境监测的信息化水平不断强化,巩固农村环境相关信息的透明和公开,切实保障公众的知情权,真正满足公众对环境信息的诉求,将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广开言路听取各方的需求和合理建议,持续完善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切实促进沈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猜你喜欢

环境质量环境监测村庄
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论提升县域环境质量的现状及治理思路
土壤环境监测方法探讨
分析3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村庄,你好
村庄在哪里
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