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融合为背景简析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建设要点
2020-11-27庄淑娜肖永东陈冲林闫建雄
庄淑娜 肖永东 陈冲林 闫建雄
摘要:现阶段,社会对人才的培养已经从过去单一学术型人才转向技能型、综合型人才的需求,这样的转变给职业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和空间,同时也对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全新的要求。一直以来,职业院校都承担着社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要不断的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在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和探索过程中,“学徒制”再一次回归到人们的视野,并提取出其精髓加以改进和创新,提出了“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三融合为背景,分析了现代学徒制的特点及优势,并深入探讨了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建设的要点,以期能够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一些新的理念。
关键词:三融合;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建设
一、引言
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对人才需求也呈现出综合性、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学术型人才,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更受到企业的青睐。这样的人才需求趋势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发展的良好机遇,现阶段的职业教育也在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曾几何时,学徒制理念在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继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徒制以其特殊的知识和技能传授形式,在学校的概念没有完全建立起之前,学徒制一直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而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其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优势并未完全体现,反而呈现出理论化发展趋势,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势淡化。基于此,在传统学徒制理念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将传统理念融入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中,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现代学徒制为指导思想,建立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概述
学徒制是伴随着社会发展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最初的目的是用于各行业技能的传承。在近代教育和学校的概念产生之前,学徒制不仅在我国更是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手工作坊和店铺中,是技能传授、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学徒制年代,师徒之间的关系不仅停留在师生关系层面,更具有情感上的联系。徒弟在跟着师傅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师傅的操作和师傅的现场讲解和指导,从而让徒弟获得技能的掌握和提升。学徒制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并获得广泛认可,其优势一方面体现在学习过程的直接性,徒弟既可以直接观察师傅的整个操作过程,可以随时提出疑问,教师又能够对学生实际操作给予指导和纠正。互动的高效性、学习过程的直观性是学徒制最大的优势[1]。
现代学徒制是在传统学徒制理念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教学理念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企业与学校共建的育人模式。现代学徒制从本质上来说,是将学校教育与就业紧密联系,尽可能缩小两者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方向性。从而弥补了一直以来学校教育所面临的知识传授系统化,而就业模糊的局面。
我国在2014年正式提出了以现代学徒制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之前,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就开始了对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的探讨。由于各个国家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形势的不同,每个国家对于学徒制的理解和推广的方式都有所区别。而我国对于现代学徒制给出的定义是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对学生提供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他社会形式的订单班或者定制版不同,现代学徒制集合了传统学徒制的精髓,即技能的传承,由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承担起“师傅”的角色,打破了传统课程体系建设中单纯从学术和理论角度确定课程的局面,而是从学生就业、企业需求角度开设课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过设立课程标准、考核方法,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化人才培养模式。
三、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课程体系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是以课程为最小单位,是指包含了某一专业的所有教学内容和進程的总和。课程体系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在充分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现状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将多门课程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组合。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人才培养的依据,也是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2]。换句话说,课程体系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和差异的因素,而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
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建设是在正常课程体系建设中融入现代学徒制理念,将企业纳入课程制定、考核方式确定等与课程、教学有关工作中,将学校教育与企业时间深入融合,从而实现双方对学生的共同培养。其核心是将课程的制定以企业需求为主导,将课程制定以提高学生技能掌握为目的,将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学生掌握未来岗位中所需的各项技能为依据。换句话说,企业要深入到教学各环节中,以教学主导的身份出现,而不是以往教学模式中的辅助角色,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目的,深入了解和掌握某一领域某一岗位的知识和技能,从而通过学习能够直接获得岗位所对应的从业资格,以便培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和需求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对于学校来说,要紧抓时代机遇,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建设和发展,不断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切实推进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入发展,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四、现代职业教育的“三融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呼声就没有停止过,教育领域的改革也逐渐开始向职业教育倾斜,并不断努力探索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方式、新道路。为了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国家先后出台了多种鼓励政策以鼓励职业教育的发展。并明确提出了要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进行有效衔接,将职业教育与学生就业创业体系互动发展的战略目标,全面打造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的、符合社会发展和需求的职业教育体系。同时,要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不断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坚持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发展道路,努力践行以教学促进就业,以就业指导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职业教育来说,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机遇也面临这挑战,摆在职业教育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寻求到全新的发展道路,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职业教育与远程教育、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相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容融合的发展理念[3](简称“三融合”)。
以三融合为背景的课程体系建设,就是要将学校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训学习相结合,引导学生从课堂学习扩展为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自主学习,从而探索出职业教育教学发展的新道路,将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理论学习和实训学习、自主学习和教师传授等多方式相融合,促进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基于三融合为背景简析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建设要点
现代学徒制的最大特色就是其“双主体”为主导,即以学校和企业为双重主体的定位。相对于传统的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建立不再单一由学校来承担,而是将用人单位即企业的意见充分考虑在内,并将其地位提升到与学校一样。换句话说,在课程的选择、内容的确定、讲授的方式以及考核方案等与课程有关的决策中,企业和学校具有同样的话语权,具体表现为由双方共同进行课程的开发。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要充分尊重企业的意见,而对于企业来说,要提升责任意识,尽快进行角色和地位的转变,快速从从属地位转变为主导。
而对于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实际双方优势互补,争取实现“1+1>2”的效果。对于学校来说,更熟悉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安排,而企业则更熟悉人才培养的关键点和不同岗位所必备的技能。因此,通过企业的参与,能够将课程体系建立的更加完善和有针对性,让教学与就业的联系更加紧密,能够将职业教育的优势最大化的体现。此外,有了企业人员参与到教学中,所带给学生的不仅是教学模式的创新,更是实践实训能力的有效提升。
对于一般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来说,通常都氛围两大部分,即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中大部分都是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这部分课程主要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以开拓学生视野、完善学知识结构为主要目的。而对于这部分课程,由于理论性较强,因此更适合由学校来承担,比如英语、计算机、思政类、高等数学等。这类课程采取教师讲授结合线上资源的方式开展比较易于学生接受,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和知识探索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通识课程中还包括创新创业课程等其他相关课程,这部分课程的特点集理论、实践和想法于一体。因此,可以采用企业人员、远程教学、线上教学相融合的方式开展,从分体现“三融合”特色。
对于通识类课程的考核也要进行创新式的发展,注重考核内容的开放性,考核形式的多样性。降低客观题比重,提高主观题、应用能力考核比例。以最简单的英语学习考核为例,除了要进行基本英语知识的考核外,也要融入阅读、听力、交流能力的考核,从而将单一的理论考核转向“理论+应用能力”的考核方式。并利用网络资源开放一些选修课资源,开拓学生的眼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4]。
而对于专业课部分,尤其是实践比较高的课程,可采取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的模式,按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来确定课程的讲授方式。如果实践学时所占的比重超过50%,那么课程的讲授方式应集中在实践讲解部分,那么课程主讲教师的任务就要由企业人员承担或者由双方共同承担。课程内容讲授的切入点也要围绕就业、实践展开,帮助学生从实践中学到理论知识,根据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充分体现校企合作的优势。
对于实践类课程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安排在一些课程之后的实践操作,这部分可以由企业人员根据专业定位和社会对人才需求设计相应的题目,再由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练习,这个过程中,“师傅”的角色由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承担,教师负责从理论层面给予指导。而企业人员则是从操作、实践能力、技能提升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专业性、技能性的帮助。
另一部分实践类课程是纯实践环节,比如实习、毕业论文等,这类课程是学生专业技能提升的关键环节,也是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最大亮点。企业与学校根据专业定位、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等方面制定出相应的定制课程,从专业技能、岗位需求、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等方面对学生加强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训,使学生通过定制课程不仅掌握专业技能,更获得社会和企业的认可,实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融合。同时,对于学生所获得的职业技能证书,从学校层面要制定完善的学分、课程认定制度,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不断满足社会和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结束语
在现代学徒制的理念的带动下,学校教育打破了以往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打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人才培养模式中,通过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师傅”的角色,为学生体统了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机会,对于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积累的同时,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在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制定的课程体系建设,更能体现出融合的优势,让学生通过学习真正获得知识、技能以及行业的认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郇青,李亚楠.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建设实践[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8(03):41-43.
[2]崔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3):88-90.
[3]张培,南旭光.现代职业教育“三融合”发展机制及其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5(20):8-11.
[4]何思桥.以三融合为背景的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14):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