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党外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2020-11-27胡爱军
摘 要: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对推动新形势下爱国统一战线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本文以上海高校为例,通过调研,就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存在引领性人物缺乏、培养和选拔机制有待完善、缺少科学合理评价体系等问题展开分析,并从三方面探索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党外人士;现状分析;培养途径
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并颁布《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明确指出:党外代表人士是指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做出较大贡献、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人士,其标准是政治坚定、业绩突出、群众认同。高校是党外知识分子的聚集地,作为高校中的党外代表人士,需符合两个条件:一是科研能力突出,国内外学术上具备影响力;二是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参政议政能力。高校党外代表人士不仅是对学校发展,对国家和社会建设也发挥重要作用。
一、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统一战线事业巩固壮大,事关坚持和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任务,必须长期坚持。高校作为知识分子聚集地,历来汇聚大批党外人士,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建设负有重要责任。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直接面对广大青年学生,而且往往是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发挥党外代表人士在沟通思想、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等方面优势,正确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和党外知识分子,急需高校统战工作去研究。
二、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现状分析
就上海高校而言,党外代表人士分布参差不齐,队伍老龄化较明显,储备不足,后备人才的培养不够系统,缺乏完备的制度规范,党外代表人士建设的工作保障机制、评价机制等有待创新。就所调查的上海一所地方本科院校(简称“高校A”,下同)而言,情况如下:
(一)担任人大代表、政協委员情况
高校A现有上海市人大代表1名,区人大代表1名,区政协委员5名。总共7人,其中党员3人,民主党派成员4人。
(二)党外处级以上干部情况分析
高校A现有党外处级以上干部6人,约占全校处级以上干部的6.25%,其中民主党派4人,无党派2人;副局级1人,正处级1人,副处级4人;正高级职称3人,副高级3人;博士5人,硕士1人;70后3人,60后3人。
(三)民主党派成员情况分析
高校A现有民主党派成员40人(不含离退休),其中50后4人,60后13人,70后19人,80后4人;高级职称26人,中级职称13人,其他1人。近五年,发展民主党派成员10人,其中60后1人,70后6人,80后3人。民主党派成员中,有1人担任民主党派上海市委委员,1人担任区民主党派副主委,4人担任区政协委员,4人担任学校中层以上干部。
(四)党外知识分子情况分析
高校A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是一支主要由50周岁以下未加入任何党派、具备博士学位或副高(含相当)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知识分子组成的群众团体,现有会员15名,其中80后占40%,31~40岁年龄段占66.67%,具有高级职称的占46.67%,全部都具有博士学位。
三、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引领性人物缺乏
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引领性人物主要是指在各民主党派内部、各级人大、政协担任重要职务的党外旗帜性人物,以及校内担任中层以上干部的人物。
1.现任党外引领性人物层次不高。高校A现任的7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有4名党外人士,40名民主党派成员中仅有2人在各自党派内担任相关职务,且都不是领导职务。
2.后备人才青黄不接。一般来说,要成为引领性人物,就党外人士而言,一是要在学术科研上具备很强的影响力,二是要在党派内部或学校中层以上岗位担任要职并做出突出成绩。但对照来看,高校A党外后备干部队伍中缺少旗帜性人物。
(二)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培养和选拔机制有待完善
1.高校统战工作队伍力量薄弱。目前部分高校没有专职的统战干部,二级党组织也未建立专职的统战员队伍。
2.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培养和选拔机制不健全。据调查,高校针对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普遍缺少长远规划。
(三)高校党外代表人士评价体系有待细化
据调查,高校针对党外干部基本上还是做“打统账”处理。
四、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的思考
(一)抓队伍搭平台,提高重要性认识
1.提高对党外代表人士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明确各级党委开展统战工作的主要职责,加强院系二级党组织的统战意识,充分发挥院系二级党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尝试探索对基层党组织落实统战工作进行考核,凝聚各方,共同参与并做好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
2.建言献策、民主监督等平台搭建要完善。规范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内容、形式和范围,拓宽建言献策渠道,积极鼓励并引导他们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到学校教学和科研等实际工作。
3.关爱帮扶要加强,强化亲和力。利用工会、统战部加强对党外人士生活困难的帮扶;建立党外人士联谊交友制度。
(二)分层次有重点,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选拔和使用
1.要主动培养,不能坐享其成,做好“蓄水池”的工作。一是可以通过专题辅导报告等形式组织中青年党外代表人士进行专题培训,提高理论素养,引导他们达成共识;二是创造条件,定期开展讨论交流,组织党外人士实地参观考察,提高“同心”意识;三是积极推荐参加挂职锻炼,引导党外人士深入基层、融入社会,加深他们对国情的了解,从而自觉履行职责并服务社会。
2.要重点培养,分层分类,合理配置各方面党外代表人士资源。着眼长远,对层次高、影响大、代表性强的党外中青年干部,早选拔、早使用;要抓好民主党派、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归国留学人员等团体新成员的培训。同时,合理配置资源:针对科研学术能力突出、参政议政热情高的党外代表人士,积极举荐,针对性安排;做好实职安排,选配德才兼备的党外代表人士担任相关岗位领导职务。
3.要长期培养,建立健全“三同工作机制”。同步选拔,即制定干部选拔规划时,同步考虑党外干部,真正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同步培养使用,党内干部、党外干部同等重视、等价齐观、同步进行,重视对党外干部的培养使用。同步考核,即对党内干部、党外干部同步考核。
(三)既分类又综合,建立健全高校党外代表人士考核激励机制
1.综合评价。关注党外代表人士的共性,主要从政治素养、教学科研能力、群众基础等方面设计考核指标,采用民主测评、座谈会等形式对党外代表人士进行打分。
2.分类评价。考虑党外代表人士的岗位特点,评价体系侧重不同:教学岗位侧重评价其教学能力、师生反应及学校综合评估等;科研岗位侧重评价其科研成果及转化等;校内管理岗位侧重评价其组织协调能力、主动服务意识等;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评价侧重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及服务社会等。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卫生党委系统党建研究会立项课题:《加强上海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2018ZX076),获2019年度上海市教育卫生党委系统党建研究课题成果三等奖。】
(作者简介:胡爱军,硕士研究生,上海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叶泰和,李红.关于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一些思考——以上海大学为例[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1):40-44.
[2]黄梅.关于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43-47.
[3]刘自勋.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途径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6):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