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银行财务管理规范化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考
2020-11-27曾慧兮
曾慧兮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基层人民银行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分析现有管理体制下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难点和弊端,从提升人民银行有效履职、完善内部管理,以及积极适应从严管理的政策环境的角度,探索推进人民银行财务管理规范化的机制和路径。
关键词:财务管理;规范化;长效机制
引言
近年来,人民银行会计财务工作在有效发挥履职支撑作用的同时,持续推进全面从严管理,各级机构相继完善基本建设、公务用车、“三公”经费等政策要求及管理细则,开展地方政府资金使用管理等专项清理规范工作,推动巡视、审计整改,各单位财务管理规范化程度逐步提升。但由于思维惯性、历史条件、管理水平等因素制约,仍然存在管理短板,现有体制下因核算分散、管理分散也容易滋生风险隐患,亟须推进财务管理规范化长效机制建设。
一、人民银行财务管理规范化遇到的困难和障碍
(一)基层风险凸显
近年来,人民银行财务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管控机制日趋健全,但部分基层单位风险隐患仍然较高,主要表现在:有的单位政治敏感度不高、纪律意识淡薄、管理思维松懈,不能很好适应内外部形势变化;有的单位对制度理解不透、把握不准,执行力度不一,形成违规风险;有的单位管理范围大、链条长,风险防控点多面广、情况复杂,易产生管理空白。
(二)新型问题暴露
目前,随着从严管理不断深入,管理质量效率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会计工作的管理属性逐步提升,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预算绩效、完善治理结构等方面肩负更多使命和挑戰。现阶段表现出的一些问题,例如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不充分,信息科技手段应用不足,以及财务透明度建设不健全等,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二、问题症结分析
(一)标准化体系建设不健全
标准的缺失或不健全,容易导致不同财务主体对相同的经济事项做出不同的业务处理。因此,基层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往往表现为:制度执行不力或存在偏差、会计核算不规范、业务操作流程不完备等。
而财务标准化体系建设可以使财务管理打破惯性思维,突破传统模式限制,改变基层单位各自为政的状况。制定并应用一系列科学实用的财务标准,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信息质量,加强人民银行系统的财务风险管控。同时,通过标准化管理,可以把财务人员从一些细小烦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不再纠结于制度、流程、上下级重复沟通等问题,节省出更多精力投入到更高附加值的财务管理工作中。
(二)财务监督与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近年来,各级机构接受内外部监督检查的频次均有所增加。但会计财务条线尚未形成能够及时对各类检查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和共享的机制,信息碎片化导致整改工作相对分散,无法形成地毯式的隐患排查,限制了检查问题整改成效。
此外,当前会计核算“纵向集中、横向分散”的特点,客观上要求建立并完善会计横向协调、统一管理的工作机制,加强会计工作的统筹协调。而目前会计部门承担的预算管理、财务管理、集中采购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基建维修管理等多个职能,协同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工作流程衔接不畅、互为掣肘的情况。
(三)财务管理面临新形势
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过紧日子”的政策要求,保障正常履职资金需要,推动“预算从紧、管理从严、监督从严”进入常态化,客观上要求会计财务部门发挥好预算硬约束,杜绝不必要支出;强化预算引领,提升资金效益;严把会计审核关口,规范财务收支核算。把“紧日子”过好,不能只靠会计财务部门一己之力,更靠各级机构事权部门的有力支持和配合,发挥矩阵式管理优势,优化与事权部门沟通协同配合机制,自上而下加大条线指导力度,按照“条块结合、权责对等”的原则,督促业务部门合理统筹业务规划和资金需求,压减非重点、非刚性项目支出,从财务管理角度主动为事权部门提供合理建议,并辅以数据支撑,推动其参与预算项目缩减、预算绩效管理等工作。
(四)财务管理被赋予新职能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推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建设,节约型政府、高效政府建设是根本的发展方向。绩效管理提升到了国家治理的新高度,预算绩效导向越来越明确。近年来,人民银行各级机构在加强财务预算管理、优化支出结构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新型管理问题,例如预算绩效管理措施对资金效益的促进作用尚未充分发挥;部分项目前期论证不充分导致后续出现管理风险等。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还需要优化管理体系,结合人民银行实际进一步理顺绩效管理与业务的关系,强化绩效导向,持续提升科学化管理水平。
(五)财务管理手段面临新变革
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迅猛发展,给会计工作也带来了巨大影响,信息技术已经开始渗透到会计理论、会计管理、会计监督等方方面面。目前人民银行会计工作已达到电子化、网络化阶段,但是距离真正数字化、智能化还有相当远的距离,尚未实现财务数据多元化、多维度信息采集和综合利用,无法全面及时反映政策实施效果和业务管理效率;与此同时,结合相关工作实践,各级机构在会计财务制度建设、基建项目库管理以及集中采购合同管理等方面,提高信息化程度的需求日趋迫切。
三、推进人民银行财务管理规范化长效机制建设的建议
(一)加快标准化体系建设
一方面,推进标准建设。一是建立健全项目支出预算定额标准,加强定额标准在预算分配、预算编制、绩效评价等工作中的应用,及时发布标准完备、运用成熟的预算定额标准,并根据运用情况,结合经济发展、物价水平、职能调整、预算变化等情况,适时予以调整完善。二是研究制定人民银行发行库、钞票处理中心、数据中心等特殊业务用房和维修改造项目建设标准,在项目管理中认真执行基建项目管理文书格式化和标准化体系等要求。三是完善会计核算标准,进一步深化、细化核算范围和核算内容,以减少各级机构因理解错误或偏差导致的核算不规范。制定下发通用业务操作指引,规范业务处理流程,并随内外部环境变化不断优化。
另一方面,完善制度建设。2019年下半年以来,人总行相继制定(修订)《中国人民银行基本建设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预算绩效管理办法(试行)》《中国人民银行办公用房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和《中国人民银行大型维修改造项目管理办法》等制度,弥补了以往部分制度空白,为相关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撑,各级机构应切实做好制度传导和执行,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二)加强会计统一管理,建立检查交流和信息共享机制
通过建立健全会计财务、预算管理、集中采购、固定资产、维修改造等专业小组的方式,推进动态管理及组合优化,谋划全局资源配置战略,解决日常运营中的阻隔与问题,提升整体规范运作效能。
探索建立检查与调研结合、检查与辅导结合、检查与交流结合的制度。加强与其他检查主体的经验交流。尝试与审计、财政、内审等单位或部门建立业务交流机制。每年会计财务部门应自上而下定期整合各条线反馈的检查意见,当年生成会计财务条线共享的财务管理问题库,以便各财务主体及时纠正、纠偏支出行为,规范财务管理,以实现以查促改、已改促管的目标,推动各级机构强化制度建设和执行管理,切实增强合规与风险意识。
(三)进一步优化矩阵式管理机制
从政策制定、预算编制、信息公开等方面,构建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协同的运行机制。明晰财权、事权部门职责划分,统筹考虑资产和业务活动,完善矩阵式管理,提升业务发展、支出规划和资源配置的协同性和匹配度,切实强化预算引领。积极运用会计综合业务系统等信息化手段严格监控预算执行进度,发挥财务数据在决策研判、跟踪督导等方面的作用,及时督促业务部门和各级机构纠正执行进度过快、偏低或执行效率不高等问题,提升财务引领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部门联动,丰富信息公开渠道,在有序公开“三公”经费、资产配置、集中采购等信息基础上,加大公开力度,拓展财务公开广度与深度。
(四)深入开展预算绩效管理
完善预算绩效管理顶层设计,确保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延伸至基层单位和资金使用终端;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逐步完善预算绩效管理标准体系、工作流程和配套措施;强化预算绩效过程控制,提升绩效目标约束力,落实预算执行和绩效管理“双监控”,加强事中、事后调整纠偏,重点关注业务履职需求是否得到保障,履职服务能力是否得到提升;完善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对绩效好的项目优先保障,对绩效低下的项目,调整或清退;将预结算绩效管理从项目支出逐步拓展到单位整体支出。
(五)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
积极应用新技术,更新价值理念、工作方式和组织架构,助推人民银行会计财务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以期实现会计处理更加便捷、信息获取更加及时、决策支持更加高效。
一方面,加强对现有会计综合业务系统的运用,积极挖掘使用系统功能,提升会计财务数据处理和分析效率,进一步发挥管理会计作用;推进业务系统信息集成,以有效支撑预算绩效、支出规划、标准化等管理手段应用。
另一方面,为改进基建项目库建设和管理,积极探索基建管理信息化建設;为加强会计财务制度索引和应用,建立相应的电子数据库或查询系统;为加强集中采购合同管理,推进集中采购合同档案电子化备案管理;积极推进电子发票验证系统的上线运行工作,加强相关票据的审核。
结语
当前,人民银行肩负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重要使命。通过加快会计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强会计条线统一管理、优化矩阵式管理机制、深入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和加快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应用,推进人民银行财务管理规范化长效机制建设,将更好地巩固从严管理成果,更好地服务人民银行履职,也有助于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将“过紧日子”要求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