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发展理念在增量空间布局中的应用
——以达州市西部产业新城为例

2020-11-27张又天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0年11期
关键词:达州市新城用地

张又天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

1 引言

达州市地处川渝陕三省(市)交汇地,是四川省东北门户,达州市中心城区位于铁山山脉和雷音铺山脉之间,城市整体拓展方向为向南。达钢是达州市重要的龙头企业之一,1958年始建于达州市郊。随着达州市区的南拓,达钢所处的位置已成为城区中心地带,与周边生活用地防护距离仅有数十米,货物的进出以及“三废”的排放等问题,影响城市人居环境,制约城市的用地扩展,同时,达钢自身的工艺升级、上下游产业发展以及货物运输也受到了较大制约。可以说,达钢“退城进园”是达州市中心城区美好环境的建设以及经济的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此背景下,达州市多次召开会议,在全市范围进行高程、交通、水资源、生态红线、基本农田五类指标比选,确定了达州市石桥镇、石梯镇一带作为达钢搬迁选址,同时建设第二工业园区集聚金属材料、化工、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统筹周边乡镇发展达州市西部产业新城(以下简称新城)(见图1)。

图1 达州市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图

2 发展现状

基于对新城规划区用地现状的认识和梳理,本次规划的达州市西部新城具有4 大特征:

1)西部战略地区

达州市区受两山脉制约,东西向延展难度较高,因此和成都、重庆的空间联络受到一定的制约。西部产业新城的建设为达州市构筑一核两翼的重要支撑(见图1),因此可以说是达州市区域化发展的西部战略性地区。

2)交通条件便利

新城位于达州市西部,距离中心城区直线距离约30km,西侧紧邻镇巴高速公路,南侧距离在建的营达高速公路约8km,规划达石快速路连接新城和达州市中心城区,另有巴达铁路纵贯规划范围并具备货运条件。

3)城乡交织发展

新城总面积为124km2,现状以石桥镇、石梯镇、五四镇、桥湾镇以及银铁乡五个乡镇、村庄用地为主,规划场地的中部和东北部分布有大量的耕地,是典型的城乡发展的交织地地区。

4)生态特色凸出

新城位于铁山以西,为红色丘陵区,丘包起伏,沟坝相连,属浅丘带坝地貌(见图2)。各类用地中山地约占总面积的29%,丘陵约占70%,平坝占1%左右(主要分布于河谷地带)

图2 新城用地坡度分析

新城地上水系丰富,主要由“一河、五水库、多溪河、多水塘”组成(见图3)。其中巴河有四川省第二条生态河流的美誉,河床较宽,纵观新城东侧,规划范围内绵延约15km,为新城的生活及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用水保障。其中高桥水库是达川区第三大水库,现状规模42.29 公顷,湖面形态优美,周边自然植被较好。

图3 新城河湖水系分析

3 发展定位

西部产业新城作为达州市中心城区钢铁企业、重化工企业疏解和转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集群化的集中承载地,要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新城、经济跨越式发展新引擎、生态文明产城融合典范。

4 规划理念

立足三大发展定位,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人民为中心”、“从速度型城市建设转变成质量型城市建设”的发展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要求,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要求,提出五大“转变”发展理念。

4.1 “改造自然”转变为“和谐共生”——生态优先,留蓝控绿

生态文明时代,应转变城市粗放发展阶段改造自然的发展模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因此,生态格局塑造、蓝绿水网梳理,通风廊道构建等措施都成为影响新城“高质量”发展重要因素。

4.1.1 显山露水、蓝绿融城

规划范围内西侧、北侧、东北侧,沿着“黄柳垭、青堡山、西鹤山、龙尾顶、走马梁”等山头形成“广口U 型”连续山脉(见图4),主体建设用地位于南向的河坝和浅丘之上,以打造“城景共荣的山水城市”为目标,结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初步研究以及地方主要发展意向,提出总体蓝绿空间占总规划范围的60%的发展目标。

图4 西部产业新城山水城关系图

严格保护大型山体,同时对规划范围内具有景观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山体进行梳理,建设用地组团“拥山而不占山,观山而不登山”,适度开发浅丘地带,形成多组城市开发组团(见图5)。

保持整体山水城格局的基础上,对新城内部支流、沟渠进行梳理,结合主要用地发展方向,明确内部水系功能结构,兼顾城市安全以及景观提升的诉求,引水串城,加强城市空间与内部水系的互动(见图5)。

图5 山体、水系和周边用地关系示意图

4.1.2 构筑廊道、引风驱霾

1)顺应风向、 构筑风廊

达川区风玫瑰图显示西部产业新城主导风向以东北风、南风为主;考虑山地城市用地较不规整,采取东北-西南到南-北正向象限范围内的风廊格局,城市主导风廊与主导风向的夹角不大于45 度[2](见图6)。

图6 通风廊道规划与用地关系示意图

2)分段布局、城绿交融

按照用地主体功能对环境的影响高低程度,由北向南依次布局生活服务类用地、仓储物流类用地、二类工业以及三类工业用地。并于对环境影响不同的用地之间设置必要的防护绿带。

同时,结合风廊设置,最大限度发挥绿廊对建设用地的环境效益,借鉴中国传统“阴阳咬合”的空间特色,拓展“组团”与“绿带”的接触面,形成“组团”、“绿带”交融的空间格局。

3)通风断面比率

为保障通风效果,提高用地效率,通风廊道平均宽度以150m ~300m 为平均距离,并保证其连续性。同时,对于不同主导功能区的廊道设置间距有所区别:生活服务类功能区设置间距为1km ~1.5km、 物流生产类功能区设置间距为2km ~3km。

4.1.3 利用地形、台地错落

在场地利用上,顺应地形特征,根据地形整体高差走势逐级将用地进行整理,根据用地主体功能形成天然组团台地或者缓坡,最低限度改造自然,降低土方量,同时解决场地排水问题(见图7)。

4.2 “二元分割”转变为“城乡融合”——城乡统筹,以城带乡

1)城乡分散布局向中心集聚发展,打造辐射周边村镇的双中心

图7 新城台地规划示意图

达州市达川区目前没有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发展中心,不足以带动和辐射周边地区,更无法对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因此通过第二工业园区与西部新城共同打造双中心驱动集聚发展的模式,汇集区域的资源和发展机遇,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西部新城以生活服务为主,第二工业园区以生产服务为主(见图8)。

图8 达州市西部产业新城双中心辐射模式图

新城公共服务中心:围绕石桥古镇,依托良好的生态景观风貌以及历史文化街区,营造历史与现代融合的特色街区,提供生活配套服务和旅游服务。功能主要包括行政办公、文化娱乐、生态公园、商业服务、休闲娱乐、生活配套等。

第二工业园区专业服务中心:于产业新城生态核心—高桥水库南侧打造达州市西部的产业之心,其功能主要包括商贸会展、金融服务、行政文化、总部办公、绿色工业、物流集散、研发孵化、现代服务等生产性服务功能为主导。同时应围绕居住片区设置高标准建设体育设施、医疗、商业等大型服务设施,塑造新城形象。

2)设施先行,服务均等,制度支撑

第二工业园区所在的达川区目前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前夕,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的建设标准对于达川区以及达州市的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另一方面,公共服务的普及以及基础设施的支撑有助于缩短区域之间及城乡内部差距,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加快经济发展[3]。

为促进城乡居民共享产城融合红利,确保城乡居民生活条件改善,一方面要以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规划作为前提;另一方面,要制定与目标相一致的公共服务、经济、环境、土地等配套政策和制度保障(见图9)。

图9 西部新城城乡一体化发展策略

4.3 “空城死城”转变为“活力之城”——以人为本,产城融合

雅典宪章以来,其所倡导的功能分区模式主导了城市空间格局演变。随着城市规模的拓展,功能分区模式可能带来交通拥堵、环境破坏、生活质量降低、城市景观单一等工业化与城镇化不同步的问题。从发展实践看,工业化进程快于城镇化进程,会导致城市空间资源不足、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城市运营成本虚高等“城市病”,产业化发展也受到制约。产业没有生活服务功能作支撑,则难以吸引稳定、持续的高端人才,因此也难以向高端发展。反之,如果城镇化进程过快,尤其是土地城镇化超前,缺乏产业支撑,则会出现产业空心化、甚至人口空心化等问题,城市产能过剩,尤其是对于新城的建设容易出现“鬼城”[4]。

新时代新城规划应注重城市、分区、管理单元、社区等各层面的功能混合;城市从“产城分离”发展到“产城融合”发展,促进职住平衡。

1)规划先行,同步推进

产城融合要求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统筹布局、相互支撑。一方面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完善城镇空间布局,推进城镇化发展;一方面以城镇化促进产业化发展,能有效避免“两化”发展阶段差异,避免出现生产、生活的错位发展。

在空间布局方面,把产业园区与城镇空间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统筹安排自然生态空间、城镇生活空间、综合服务空间、产业空间等,探索城市空间复合功能模式,使产业空间与城镇空间相互支撑促进,形成产城融合、产城互促的空间格局(见图10)。

图10 西部新城产城融合示意图

2)以人为本,多元便利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要以提升人的生活便利性为前提,充分研究服务需求的情况下,统筹布局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服务设施。根据居住空间规模和容量,划分居住生活组团,分局服务范围细化各等级服务设施,构筑10min 的宜居便利生活圈,合理布局商业、娱乐、休闲、旅游等设施,提升宜居宜业水平。

3)优势集群,高端创新

第二工业园区未来的产业发展,要以营造良好生态环境为出发点,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汇聚科技资源,努力打造特色鲜明、多元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向“细分、高端、集群”进行转型,以研发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制定严格且灵活的产业门槛,重点培育以及引进绿色、科技、创税型的新兴产业以及各类龙头产业。在空间划分上,在大的产业板块下路网划分以模数出现(见图11),同时将支路弹性表达,当龙头企业入驻时,可以取消支路形成完整地块整体开发。

图11 第二工业园区产业板块图

4.4 “贪大铺开”转变为“高效便捷”——组团开发,绿色低碳

由于新城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新城的规划由原来的偏宏大叙事“一步到位”向弹性规划转变。在空间布局上,采取组团布局,让城市的发展富有弹性;对于不确定的空间能够积极留白,为未知功能预留空间。

1)集中紧凑、少占良田

尽量避免近中期增量空间用地占用农业生产用地,充分考虑现状城镇空间对整个新城的支撑作用。新城发展初期,城镇生活空间以各城镇为基础集聚形成若干个组团,产业空间多个产业板块靠背集聚多向发展,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2)分期发展、远景留白

对于近、远期以及远景的规划内容采取不同精细程度的管控内容[5]。近期,搭建框架性基础设施,产业方面充分考虑龙头企业入驻需求,布局其上下游产业空间,严禁一般性功能占用新城核心空间;远期,完善新城配套设施,优化各产业板块;远景向心发展,重点发展各类服务功能,同时发展外围特色组团,降低产业空间占总建设用地比例,对于具体的空间布局只控制整体功能板块,同时允许一定程度的调整弹性。

3)集约高效,绿色低碳

明确产业准入及项目建设门槛,禁止与整体功能定位不一致的建设项目。加大产业科技投入,鼓励发展符合区域特色的绿色低碳产业。统筹各类新增建设用地,加强土地集约利用、管控开发强度,集中布局交通以及市政等支撑设施。

4.5 “宏观叙事”转变为“人性关怀”——亲人尺度,宜居便利

由于过去几十年中国城镇化速度较快,对应城市管理制度和相关规范等客观原因,传统新城规划重视空间上的“宏观叙事”,对于人性尺度空间需求关注不足。随着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升,新城规划也从“鸟瞰尺度”回归到“人性尺度”,强调空间的宜居性、尺度的亲民性。“小街区、密路网”、便利的公共服务设施、绿色便民的慢行交通系统、小型易接近的开放空间等成为新城规划在“人性尺度”重要体现。

1)路网尺度,区别对待

生活服务空间,小街巷、密路网,根据生活圈空间需求,以150m ~300m为模数进行路网划分(见图12);生产空间,根据产业门类和生产流线来确定地块划分,通过对产业典型案例地块尺度的研究,划定不同尺度的产业地块。这些地块作为模数出现,同时将支路弹性表达,当龙头企业入驻时,可以取消支路形成完整地块整体开发。

图12 亲人尺度空间布局模式图

2)公服设施,宜居便利

构筑“新城中心+组团中心+产业服务基站”三个层级的公共服务设施,并根据10 分钟生活圈功能尺度以及相应范围人口容量,布局服务设施的位置和规模。

3)开放空间,尺度亲人

构筑多层次公园系统,以湿地公园、综合公园为基础,重点布局社区公园、带状公园,使小型公共空间的15min 可达性达到100%。

4)慢行系统,绿色便民

充分考虑城市道路系统分级和两侧功能属性的基础上,区分交通性道路和生活服务性道路,结合各类服务类、人文类、生态类人流密集点的空间布局,统筹设施绿道,在概念层面即根据道路两侧绿道的等级及所需宽度对道路断面提出相应要求。

5 结语

重“速度”、轻“质量”的城市发展时代已经过去,但对于部分中西部城市仍有一定的空间增量需求。这些城市既应合理安排发展空间也应对“绿水青山”空间进行提前预控,同时应“以人为本”充分关注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各空间要素,更要充分对城市文化研究,形成鲜明的城市特色,真正做到“增量”与“质量”并重。

猜你喜欢

达州市新城用地
达州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艺初探
珠江新城夜璀璨
一座新城的诗与远方
Comparison of E—commercial Model Of Alibaba and Amazon
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治疗研究
长江新城
智慧新城,和未来的那座桥
浅议“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2016年房地产用地供应下降逾10%
国土资源部启动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临时用地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