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樱治疗小儿肾病学术思想探析*
2020-11-27都修波任献青陈文霞闫永彬常琳琳
都修波,任献青,陈文霞,闫永彬,常琳琳,米 雪,丁 樱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 450000)
肾脏病是小儿常见的疑难病症,包括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继发性肾脏疾病、肾小管疾病、遗传性肾脏病等,大部分患儿病情迁延或反复,少数可进展至慢性肾功能不全,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丁樱教授长期致力于小儿肾脏疾病的临床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不断凝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 水肿辨证,首分阴阳
多数肾脏疾病临床以水肿为主要表现,元·朱震亨《丹溪心法》将水肿分为两大类,提出了阴水、阳水分类法,并十分推崇清·陈修园《医学三字经》对水肿分类的阐述:“水肿病,有阴阳;便清利,阴水殃;便短缩,阳水伤。”认为阴水、阳水两分法,能够提纲挈领地确定水肿的性质,因此特别强调在肾病水肿的辨治中,应首先辨别是阳水还是阴水,明辨水肿的阴阳属性,对于水肿的临床施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景岳全书》亦云:“凡诊脉施治,必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丁樱强调水肿的辨证应以阴阳为纲,凡感受风邪、疮毒、水湿、湿热诸邪,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水肿先起于头面,自上及下,延及全身,肿势多在腰以上,肿处皮肤绷急,按之凹陷即起,小便不利或短赤,证见表证、热证、实证者多属阳水,风水、皮水多属此类;凡饮食劳倦,调护不当,损伤正气,久病体虚,渐积而成,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水肿先起于下肢,渐及全身,肿势多在腰以下,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起,小便量少而清,证见里证、虚证、寒证者,多属阴水,正水、石水多属此类。水肿的治疗以发汗、利小便、泻下逐水为基本原则,阳水应给予发汗、利小便、解毒或攻逐,同时配合清热化湿、健脾理气等法以祛邪为主;阴水当治以温肾健脾、温阳益气,同时配以利水消肿之法以扶正为主。根据其阴阳属性,始终坚持调整阴阳平衡这一原则,使阴平阳秘,脏腑功能得以平衡和调,是提高疗效的关键[1]。
2 明辨虚实,分清标本
丁樱在临床上极为重视辨别肾病病机属性的标本虚实[2],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通过虚实辨证可以了解肾病患儿的邪正盛衰,为治疗提供依据,免犯实实虚虚之误。标本是用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主次关系,《素问·标本病传论篇》曰:“病有标本……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素问·移精变气论篇》曰: “标本已得,邪气乃服……标本不得,亡神失国。”丁樱认为,在肾病的辨治过程中分清病变的虚实,辨明证候的标本属性至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成败及疗效的优劣。肾病病机以正气虚弱为本,邪实蕴郁为标,属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正虚包括气虚、阳虚、阴虚或气阴两虚,结合脏腑又可分为肺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等为病之本。邪实包括外感、水湿、湿热及瘀血等病理产物为病之标。肾病的本证以正虚为主,标证以邪实为要,因此丁樱强调肾病治疗应紧扣“本虚标实”的病机,以扶正固本为主,重在益气健脾补肾、调理阴阳,同时配合宣肺、利水、清热、化痰、化湿、降浊等祛邪之法以治其标,根据标本虚实的孰轻孰重,确定扶正祛邪的孰多孰少。
3 扶正祛邪,序贯辨治
丁樱将肾病的临床表现分为肺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及气阴两虚4个本证候和外感、水湿、湿热、瘀血及湿浊5个标证候,认为本证候和标证候自身及其相互之间,在初期、中期、后期皆遵循序贯性演变的规律[3]。初期为邪实兼正虚期,以全身浮肿、面目为著为主,属于疾病初起,病机特点为在正虚的基础上感受外邪之标,且以标实为主。此期病位尚浅,正虚为肺之气虚。正邪交争、互化互用、此消彼长则进入中期,为正虚邪实期,此期正邪相当,以全身明显浮肿、四肢腰腹肿著为主,正虚表现为脾气虚、脾阳虚。后期为正虚兼邪实期,此期以正虚为主,邪实次之,以全身浮肿或轻或重、乏力或低热著为主。正虚由阳及阴、由脾及肾肝,表现为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丁樱认为本病病机演变的序贯性特点决定了其辨治方法的序贯性,从而提出小儿肾病的扶正祛邪序贯疗法,即序贯应用扶正(益肺健脾补肾)和祛邪(宣肺、利水、清热、化湿降浊、活血化瘀等)的治疗方法,采用“祛邪兼扶正、扶正祛邪、扶正兼祛邪”的治疗原则,务求“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认为本病病机复杂,序贯演变为多维性,且主次证候亦多相互兼夹,故临床上不可胶柱鼓瑟,而应明辨标本虚实,通达权变,观其脉症,随证治之。认为小儿肾病在应用激素的情况下,亦呈现出明显的的序贯演变规律,表现在未用或用激素早期(2周内),呈现为阳虚水泛证;在用足量激素2周以后或长期应用激素阶段,渐现阴虚火旺证;在激素巩固治疗期(减药阶段),渐变为气阴两虚证;在激素小剂量维持治疗期,表现出脾肾气虚或阳虚证候。病机的序贯性决定了治疗的序贯性,临床上配合激素序贯应用温阳利水、 滋阴清热、 温肾助阳和益气固肾4法,可取得良好的效果[4]。
4 中西和参,辨证辨病相结合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特色,也是中医诊治疾病的主要方法。中医在宏观、定性、动态方面的研究有其独到之处,但在微观、定量、静态方面的研究则似有不足[5]。丁樱认为辨证论治的优点是不论何种疾病及何等复杂的病情,都可以从辨证入手,确定治疗方法,但其不足之处是对疾病产生的具体机制及其诊断缺乏现代科学根据。中医临床自古就有“辨病论治”的方法,张仲景的《伤寒论杂病论》开创了辨病论治的先河,既辨病又辨证,先辨病后辨证,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认为辨病可以获得对疾病的整体认识,由此进一步辨证又可以获得对疾病中某阶段的具体认识,因而从病辨证,使辨病不断深入和具体,能够显示中医诊断的特色。强调在肾病的诊治中,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化设备进行全面系统检查,从宏观到微观,乃至从细胞的组织结构、病理类型等多方面入手进行动态分析,诊断为何种肾病,病理属于何种类型,以明确其预后、转归及其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更好全面地把握病情。然后根据临床望闻问切所获取的症状,结合舌脉之表现辨为何证,进一步确立治法,选择合适的方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可以提高小儿肾病疗效。
5 重视瘀血,强调活血化瘀
6 另辟蹊径,从肝论治
丁樱认为水肿的发病不仅与肺脾肾相关,与肝关系亦甚为密切。肝主疏泄,调畅人体气机,推动气血津液运行。《金匮要略心典》曰:“肝喜冲逆而主疏泄,水液随之上下也”,肝气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津液输布上下有序,若肝失疏泄势必影响津液的运行输布而致津停水泛而为水肿。正如《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云:“肝主疏泄水液,如癃非癃,而小便频数不利者,厥阴之气不化也。”《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亦云: “盖肝主疏泄,结在厥阴之络,亦不得小便矣”“肝主疏泄,小便不利者,厥阴之气逆也”,指出当厥阴之气逆或结或不化,均可致肝失疏泄、小便不利而发水肿。肝所藏之血有赖于肝主疏泄功能的正常,才能输布全身,即所谓气行则血行,若肝失疏泄、肝气郁滞,血亦为之瘀滞,“血不利则为水”而致水肿的发生。认为肝气郁滞、肝阴不足、肝虚寒凝、肝胆湿热、肝血瘀滞或肝阳上亢,皆可使肝失疏泄,水液不得疏利而致小便不利、水肿之症。肝脏与其他脏腑关系密切,肝脏功能失调常可影响肺脾肾,从而影响水津的代谢,是水肿发生的重要机制。因此认为肝脏在水肿的发病中占据重要地位,提出了小儿水肿从肝论治的学术思想[8],把从肝论治作为水肿的治疗大法之一。肝气郁滞者治以疏肝解郁,肝阴不足者滋养肝阴,肝虚寒凝者温肝散寒,肝胆湿热者清肝利胆,肝血瘀滞者活血散结,肝阳上亢者平肝潜阳,使肝之气血阴阳得调、疏泄得宜、水液运行输布正常。由肝而及肺脾肾功能失调者,则给予佐金制木或扶土抑木,或肝肾同治,使肝与肺脾肾功能协调而达到治疗水肿的目的。
7 结语
丁樱通过对小儿肾病40余年的研究探索,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学贯中西,融会新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强调辨识阴阳为肾病治疗之总纲,明辨肾病邪正盛衰、虚实标本的演变规律,提出小儿肾病序贯疗法,倡导辨病辨证相结合,取长补短以提高疗效,重视活血化瘀在肾病中的应用,并提出从肝论治的学术思想,使小儿肾病的诊疗体系更加丰富完善,这些思想对肾病的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