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四肢静脉血栓栓塞3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2020-11-27李晶张志群芦惠

浙江实用医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尿激酶肝素栓塞

李晶,张志群,芦惠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 杭州 310006)

新生儿四肢静脉血栓栓塞可导致肢体坏疽,甚至截肢,早产儿是血栓事件的高危人群。近年来,随着新生儿治疗、护理技术的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增加,血栓栓塞事件增多[1],本院2009年至今出现3例,现复习文献,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例1 患儿,男,因“高危早产出生后20分钟”入院,G2P1,胎龄28周,其母“胎膜早破、宫内感染”阴道分娩。患儿出生体质量1100g,Apgar评分1分钟8分、5分钟8分,出生后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生后1小时内血气分析:pH 7.33,BE-1.1mmol/L。入院诊断:呼吸衰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宫内感染。给予气管插管、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气管内滴入、呼吸机辅助通气、抗感染、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入院第10天由右腋静脉行外周静脉穿刺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 入院第 30 天,血培养证实白色念珠菌感染,给予氟康唑抗真菌治疗,同时拔除PICC管;入院第36天,患儿出现右手背及右手拇指、食指、无名指指端淤青、肿胀,给予多磺酸粘多糖软膏外敷,10小时后患儿右手背及右手五指指端皮肤发黑、肿胀,指端皮温较对侧低,右上臂背侧皮肤部分苍白或青紫,右侧桡动脉未扪及,尺动脉可扪及;血管超声提示右腋静脉管腔显示不清,远端未见血流信号,支持右上肢静脉血栓形成。实验室检查:血小板24×109/L[正常值(125~350)×109/L];凝血酶原时间(PT)15.3 秒(正常值10.0~14.0 秒),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89.8 秒(正常值 25.0~31.3 秒),凝血酶时间(TT)29.2 秒(正常值 14.0~21.0 秒), 纤维蛋白原(FIB)1.98g/L(正常值2.0~4.0g/L)。输注血小板并每次给予低分子肝素钙 (速碧林)100IU/kg,1次/12h皮下注射,右侧肱动脉穿刺尿激酶4400U/(kg·h)缓慢静脉注射溶栓,并继续给予氟康唑抗真菌治疗,每天监测凝血功能。治疗第3天复查凝血功能PT 29.1秒,APTT和TT测不出,FIB 1.91g/L,停用尿激酶,继续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治疗第5天右上肢及右手指肤色好转,右侧桡动脉搏动可扪及;治疗第7天,右上肢及右手指端肤色转红润,复查血管超声提示右上肢静脉血流通畅,停用低分子肝素钙。复查头颅超声未见颅内出血,无其他部位出血症状。复查四肢血管超声1次/周,连续4周无新发血栓形成,患儿治愈出院。电话随访1年无上肢功能障碍。

例2 患儿,女,因“早产窒息复苏后10分钟”入院,G2P2,胎龄29周,其母“重度子痫前期,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行剖宫产。出生体质量930g,Apgar评分7-7-8分,入院时体温33.9℃,凝血功能:PT17.0 秒,APTT 70.2 秒,TT 27.6 秒,FIB 1.70g/L,提示凝血功能异常。血常规示:白细胞4.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36.3%,血红蛋白165g/L,血小板100×109/L,hs-CRP 5mg/L,出生后 1 小时内血气分析pH 7.28,BE-8.0mmol/L;入院诊断:新生儿窒息、早产儿、超低出生体质量儿、新生儿低体温、凝血功能异常、宫内感染。入院后先后给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改善凝血功能、抗感染、静脉营养治疗。入院第7天于右上肢贵要静脉行外周静脉穿刺植入中心静脉导管;入院后第20天,患儿出现左足第四趾青紫伴肿胀,左足第一趾颜色深红无肿胀,其余脚趾及左足背足底肤色红润,左足背动脉搏动正常,双下肢血管超声提示左侧大腿血流信号较右侧稀疏,管腔显示不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PT 12.3秒,APTT 46.9秒,TT 20.0秒,FIB 2.15g/L,D-二聚体1360.0μg/L。立即拔出PICC管,每次给予低分子肝素钙(速碧林)100IU/kg皮下注射,1次/12h,尿激酶4400U/(kg·h)缓慢静脉注射溶栓,每天监测凝血功能。治疗第3天复查凝血功能:PT 13.0秒,APTT 53.2秒,TT 23.4秒,FIB 1.78g/L,D-二聚体1350.0μg/L,停用尿激酶。治疗第4天,患儿左足趾青紫消失,肤色转红润,停用速碧林。血管超声提示双下肢血流信号较前丰富,头颅MRI未见明显异常,治愈出院,电话随访1年无下肢功能障碍。

例3 患儿,女,因“出生窒息复苏后20分钟”入院,G3P1,胎龄38周,其母因“前置胎盘大出血,胎心消失”急诊行剖宫产,患儿出生体质量2670g,Apgar评分1-1-5,出生后1小时内血气分析:pH 7.11 BE-20mmol/L。患儿出生后1小时出现抽搐,出生后第2天出现腹胀、血便;入院诊断: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入院后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抗感染,止痉、纠酸、静脉营养治疗。入院后第2天双下肢青紫水肿、末梢皮温凉,血管超声提示双下肢血流系统稀疏,管腔显示不清。凝血功能:PT 11.3秒,APTT 36.7秒,TT 17.8秒,FIB 2.46g/L。立即每次给予低分子肝素钙(速碧林)100IU/kg皮下注射,1次/12h,尿激酶 4400U/(kg·h)缓慢静脉注射溶栓,每天监测凝血功能均在正常范围,治疗第4天患儿双下肢青紫消失,皮肤温暖。复查血管超声提示双下肢血流通畅,停用速碧林及尿激酶,复查头颅超声未见明显异常。患儿入院第2天反复抽搐,给予镇静止痉、支持治疗后好转,住院15天家长因担心预后而自动出院,放弃治疗,后随访患儿死亡。

2 讨论

与成人相比,新生儿更易发生血栓栓塞,这与新生儿凝血系统特点有关。足月新生儿出生时凝血系统仍未发育完全,各种凝血因子尤其是Vit K依赖性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和组织因子活性明显下降,血小板反应能力差,直至出生后6个月左右才达到成人水平[2],而早产儿因其机体发育不完善,凝血和抗凝机制不成熟且在低水平保持平衡[3],任何打破这种平衡的因素都会导致新生儿出血或血栓事件的发生[4]。

新生儿四肢静脉血栓栓塞具有以下特点:(1)发病人群均为高危新生儿,其危险因素包括母亲及新生儿因素[5-6](表 1);(2)起病急、进展快,数小时即出现肢体青紫、肢体淤血表现;(3)及时抗凝溶栓治疗效果好。新生儿血栓事件危险因素大致可分为母亲因素和新生儿因素。凡是可能引起新生儿血管内皮损伤、血液粘滞、高凝状态的疾病均为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超过95%的血栓事件均包含至少一项危险因素[5]。临床高危因素中最常见的是中心静脉置管[6-7]。Park等[8]报道低出生体质量儿、早产、置管时间>6天、脐静脉置管位置异常、经脐静脉输血、机械通气、手术均为中心静脉置管引发血栓的危险因素。本组例1、例2系早产儿,有中心静脉置管时间长合并机械通气的危险因素,此外,感染、先天性心脏病、围产期窒息、脱水均为新生儿血栓的危险因素[9]。母亲因素对新生儿血栓的影响目前研究较少,Saracco等[10]提出母亲感染、胎盘疾病、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先兆子痫、血脂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紧急剖宫产和胎膜早破均可诱发婴儿血栓事件发生。本组中均有母亲危险因素,例1母亲有胎膜早破宫内感染史,例2母亲有结缔组织疾病,例3有急诊剖宫产伴胎心下降的产时高危因素。

表1 新生儿血栓性疾病高危因素

血栓事件的临床表现与血栓栓塞的部位有关[11]。四肢深静脉血栓多发生于出生后11-12天[12],主要表现为栓塞远端肢体水肿、皮肤颜色改变、皮肤溃疡、疼痛、血管搏动减弱或消失,伤口愈合困难,肢体功能障碍。本组患儿均以栓塞远端肢体皮肤青紫、肿胀为首发表现,也为特异性表现,在临床工作中需仔细观察皮肤状况,及时发现病情。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目前诊断静脉血栓最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优点是无辐射、可床边操作,并且可评估血栓的类型和栓塞程度,但新生儿血管管腔细小、血压偏低均影响阳性检出率,且有报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能漏诊锁骨下静脉血栓[13],如考虑该部位血栓可采用螺旋CTA或MRI血管成像以提高诊断准确率。血管造影仍是静脉血栓的金标准,但因其有创性及造影剂对新生儿的肾脏影响等因素,不作为首选检查方式[14]。

新生儿血栓治疗的目标在于避免血栓后综合征,如严重的肢体障碍及生命危险,以及降低血栓复发风险。治疗主要包括抗凝和溶栓。抗凝治疗主要有以下两种药物:普通肝素及低分子肝素。两者均通过增强抗凝血酶活性及抑制Xa而发挥抗凝作用。美国胸内科医师协会对普通肝素的推荐剂量:负荷量75U/kg,静脉推注大于10分钟,维持量28U/(kg·h)。需密切监测 APTT 及抗-Xa 活性[15]。低分子肝素半衰期长,对抗凝血酶活性影响小,常规剂量下无需每日监测凝血功能,且引起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症的风险低于普通肝素[15],故临床应用较多。抗凝治疗可持续到血栓完全溶解,本组使用低分子肝素钙(速碧林)治疗,血栓完全溶解,效果良好。新生儿溶栓治疗风险较大,仅在患儿有肢体损害及危及生命时使用[16],主要药物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可选择性地结合于纤维蛋白上,半衰期较短,出血发生率较低,但价格高[17],目前国内使用较少;尿激酶直接激活纤溶酶原,起效快、效果好[18],因其经济有效,目前国内使用较广泛,对新生儿尚无统一推荐剂量。本组依照成人溶栓剂量,疗效好,无出血反应。负荷量4400U/kg,10~15分钟内静脉滴入,其后以 4400U/(kg·h)维持,至血栓完全消失后停用,同时监测凝血功能并调整抗凝剂剂量。

综上所述,危重新生儿是血栓栓塞的高发人群,临床工作中需充分认识其高危因素,提高对此疾病的警惕性,早发现、早干预以改善患儿预后。

猜你喜欢

尿激酶肝素栓塞
不同浓度尿激酶在PICC导管堵塞再通中的应用进展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在急性脑梗塞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有效性评价
超声针联合微泡干预尿激酶溶解体外血凝块
组蛋白和TLRs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阿哌沙班治疗肿瘤相关性血栓栓塞的获益与风险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肺隔离综合症经皮导管血管栓塞术1例
费森尤斯血液透析机中肝素泵的故障处理及日常维护保养
低分子肝素药理学机制及适应证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