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贵州省连片扶贫开发研究

2020-11-27李子卓

农村实用技术 2020年10期
关键词:连片小城镇城镇

李子卓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1 贵州省发展现状

1.1 贵州省连片扶贫开发现状

贵州省属于连片扶贫特困区中的乌蒙山区,武夷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三个区,区域跨度大,贫困类型多样化,历史久远,经济发展水平难以在一个水平上统一,并且引发贫困的原因也并不相同。因此,贵州省的扶贫开发问题非常严峻困难。面对这种情形,在通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工作,贵州省的扶贫工作已经初步显现出一定的成效了。

自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一直肩负着扶贫的任务,并且一直在坚持实施,贵州省的贫困率也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而贵州省的扶贫开发工作也可以几个阶段,在1985年—1993年是贵州省扶贫开发工作的开端阶段,由于贵州省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贫困程度较深,扶贫开发的实施的带来的成效是相当可观的,在这一阶段,贵州省的贫困率下降了23%,而之后1994年—2000年阶段,是贵州省扶贫开发取得的成绩最为突出的一个阶段。1994年之后,定点扶贫工作深入开展,贵州省增强与中央指定的扶贫单位的交流学习,不定期召开与终止单位定点扶贫联席会议,围绕贵州省扶贫开发任务的主要需要攻坚的问题和三大片区扶贫的针对性计划,争取中央直属部门大力支持。而进入21世纪后,贵州省的连片扶贫开发工作已经进入一个瓶颈期,虽然贵州省的贫困率仍然在减少,但是随着全国的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我过得贫困标准也与2008年与2011年分别进行了提高,以至于贵州省在2008年与2011年的贫困率再度上升。这也进一步说明我国的各个地区之间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在2011年的猛烈上升之后之后,贵州省的贫困率仍然在持续缓慢的下降。

1.2 贵州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

随着贵州省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新增人口超过基础设施的增长幅度以及体制问题,制约着城镇化的发展,对此贵州省在新型城市化的概念上,提出了发展“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道路。

相比于传统城镇化,贵州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量。第一,产业城镇化城镇化进程中非农业产业的比重提高,贵州省2000年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29.26∶39.04∶33.70,到2015年贵州省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结构比为12.9∶40.4∶46.7,产业重心明显像第二、三产业发生转移,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上升,贵州省的产业重心也不再是第一产业,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也发生下降,贵州省的产业城镇化也有明显进展。第二,从贵州的生态城镇化来看,新型城镇化所强调的可持续发展在贵州省的生态城镇化中得到充分体现,贵州省的城市里绿地面积由2004年的2.69万公顷增加到3.57万公顷;生活垃圾清运量有2004年的202.5万吨增加到273.8万t;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由2004年的23.3万m3增加到2014年的140.8万m3。这是城镇化概念所没有包含,在新型城镇化中针对现代城镇化特点所提出的新的概念。

贵州省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仍然是人的城镇化,因为城镇化其目的是为了发展,而发展的根本动力还是人,因而新型城镇化的中心还是人口的城镇化。贵州省人口城镇化的工作进度依然还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贵州省的新型城镇化仍需在新的理念基础上加快发展步伐。

2 贵州省现阶段发展问题

2.1 贵州省贫困人口较多

贵州省的贫困问题难以解决,贫困人口太多是主要原因之一。针对省级问题来说,截止到2015年贵州省拥有493万贫困人口,尤其是在2011年的提高了贫困标准之后,更是剧烈增长。如表3.1所示贵州省的贫困人口再度增多,贫困率也直线上升。

表1 贵州省年贫困基本情况表

2.2 贵州省扶贫目标多元化

贵州省分属于连片特困区当中的乌蒙山区,武夷山区和滇黔桂石漠化区,针对不同的连片特困区,其贫困的原因也不同,因此,贵州省的扶贫目标也面对多元化的问题。同时,贵州省的9个市州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贫困情况,扶贫的范围也相对比较广,贫困程度的层次不齐也增加了贵州省的扶贫工作的难度。贵州省拥有武夷山区和乌蒙山区这样的山区连片特困区,又有滇黔桂石漠化区这样的石漠化很严重的连片特困贫困区,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导致的贫困也会使得解决的贫困的路径不相同。在表3.2中所示,截止2015年贵州省的贫困人口在9个不同市州的分布情况。总体来说贫困程度比贵州省总体水平严重的地区较多,这说明贵州省的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较为突出集中,整体水平却不高,发展层次不齐。这位贵州省的连片扶贫开发工作加大了难度。

表2 2015年9个市(州)农村贫困面现状

黔东南州 1853 84.32 17.1 21.7 4.9铜仁市 1565 58.32 11.8 15.5 5.1黔南州 836 58.29 11.8 16.5 4.2遵义市 871 55.83 11.3 8.4 2.4黔西南州 629 43.23 8.8 13.8 4.7六盘水市 615 41.65 8.5 15.7 3.9安顺市 583 34.39 6.9 13.7 4.0贵阳市 67 1.52 0.3 0.8 1.0

2.3 贵州省的城镇化水平较低

城镇化是现代化必经之路,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加速产业转型,解决农村问题的强大动力。贵州省作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长时间以来都落后于全国水平,从2010年贵州省城镇化率为33.81%,比全国的城镇化率49.95%低了16.14%,到2015年贵州省城镇化率为42.01%,比全国城镇化率56.10%低了14.09%,期间的差距如表三所示一直在减小,但是减少的幅度很少,以至于二者差距一直较大。

表3 2010—2014贵州与全国城镇化水平比较

而贵州省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贵州省的城市分布较为分散,大部分的城市规模较小,城镇化容纳空间较小。贵州省有9个市州,但是市区人口在2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只有贵阳市,其次,人口数量在100万以上的中等城市城市只有遵义市,50万以上的小城市城市有六盘水市、安顺市、铜仁市、凯里市,剩下的小城镇越有700个。贵州独特的地形地貌导致贵州的城镇多在山岭谷底之间分布,出现了“城不城,乡不乡”的尴尬局面。由于地形限制,耕地资源非常宝贵,城镇用地受到较大的限制,因此城镇规模发展受限。

第二,贵州省的工业基础薄弱,而城镇化是向非农业产业的转移,第二产业的不发达导致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较少,无法满足大量的进城人员的对职位的需求,提供大量工作岗位,城市产业对劳动力的容纳能力较弱,导致了城镇化难以发展。

第三,贵州省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贵州省的人口有将近七成散布在农村,这是导致贵州省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历史原因。

3 新型城镇化与连片扶贫开发的关系

3.1 贵州省连片扶贫开发带来的减按贫对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作用

贵州省的连片扶贫开发促进了贵州省的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贵州省的工业水平得到快速的提高,依靠产业的转型来提高贵州省的生产力,并且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并且现阶更提倡使用贵州特色资源,发展贵州特色产业来帮助贵州省人民脱贫。贵州省连片扶贫开发的实施,帮助贵州省开始减少贫困人口;贵州省的贫困人口较多,贫困区域较广,在扶贫开发的开始阶段,效果及其显著。而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的“新”更体现在了城乡一体的发展要以之上,不只是传统城镇化的片面追求城区面积的扩大和人民的迁移了。尤其是贵州省的山区新型城镇化更是城乡统筹的城镇化,使得农村和城镇的联系更加紧密。为了使得农村和城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融为一体,贵州省减贫工作将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如图4.1和图4.2所示,2011年开始,贵州省的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农村人均纯收入均呈现上升状态,并且农村上升的幅度要大于城镇上升的幅度,2011年到2014年,贵州省农民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城镇2.8个百分点,城乡收入比由2010年的4.1下降到2014年的3.4,城乡收入差距缩小;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在全国分别排名第4位与第1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例到达78%,比2010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例到达62%,比2010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贵州省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开始缩小。同时,如图4.3所示,2010—2014年的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都大体呈现下降趋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贵州省的连片扶贫开发带来的减贫,使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更加显著,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一体化,贵州省的经济整体进步。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理念,城乡一体,城乡统筹,在在贵州省的连片扶贫开发中得到充分体现,新型城镇化也因此被进一步推动。

3.2 发展新型城镇化带来劳动力需求对减贫的拉动作用

新型城镇化有着城镇化的基本功能,能够聚集人口,使贵州省的人口往城镇进行迁移。人口的转移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人口聚集将会技术聚集和服务聚集,工作重心也从最开始的农业转移到非农业产业上了,农村人口的减少,城市人口的逐步增多也自然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活动也逐步向城市靠拢。人口的迁移会带来创造,也产生需求,需求的产生就促进了产业的进一步生产,更多的生产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同时人口扩大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居民需求也会因为人口的增多产生更多的分类,生产也会随之出现分化,生产的进一步分化也就要求劳动力的种类和数量也都会增加,因此劳动力需求进一步扩大进而吸引更多的人进入城市,人口进一步聚集。新型城镇化导致的人口聚集与劳动力需求这两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表4.1所示,贵州省2010年—2014年,全省的城镇就业人数在急剧增加,同时 可以看出,虽然贵州省的城镇失业人数在上升,但是贵州省的城镇就业人数和失业率都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更多的农村人口开始选择去城镇就业,2010年—2014年贵州省的城镇化率也在不断提升,这说明贵州省的城镇化进程已经开始产生更多的城镇劳动力需求,从来吸引人口聚集,拉动脱贫。

表4 2010-2014年全省城镇新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

4 对策和建议

4.1 加强小城镇建设,增强小城镇的辐射作用

贵州省的各个市州的发展十分不平衡,并且大城市的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内也属于偏低,同时又受限于贵州省的特殊山地环境,因此,中心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偏弱。对贵州省的新型城镇化与连片扶贫开发来说,传荣建设若干城市群、城市带的方法已经不适宜了。当下贵州省加强小城镇的建设,一方面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同时可以使得大城市的建设基础更加牢固,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增强城市辐射作用;另一方面,贵州省的大城镇很少,小城镇居多,小城镇成为连接大城镇和农村的枢纽,也是紧接农村,带动贫困地区的龙头。

在发展小城镇建设的时候,首先应该发展小城镇的交通,抓紧片区交通规划发展,加快铁路公路的交通网的完善,与中心城市的高铁建设,并且做到县县通公路。建立起连接内外的交通网络体系,为城乡统筹,开发特色资源,实现与外部产业、市场有效、紧密的联系。其次,要完善小城镇的基础建设。贵州省的城镇化因为追求数量,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却达不到,城镇管理水平也处于较低水准。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在贵州省的新型城镇化当中在出现,在对小城镇建设时,应该注意基础公共设施的建设,提升基础公共服务的水平,提高城镇化管理的质量。使人口聚集的同时,小城镇的生活质量得到保证。

4.2 加强产业城镇化,发展特色产业

贵州省的大多数贫困地区属于少数民族地区以及边远山区,这些地区居民的主要收入还是来自于第一产业,因为缺乏技术以及对资源的开发,又因为受限制于贫瘠的土地,导致了这些地区的贫穷落后。但是少数民族以及边远山区,却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加上工业污染较少,适宜发展绿色旅游业。结合城市交通,城市产业间的连接,将绿色旅游业的开发作为扶贫的一条道路。一方面打破了传统城镇化的单纯人口迁移的城镇化,运用贫困地区产业的转移,完成产业的城镇化,另一方面,发展绿色旅游业也使得贫困地区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经济得到发展,并且具有可持续性。

猜你喜欢

连片小城镇城镇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6~23月龄婴幼儿贫血及生长发育现状研究
“十四五”时期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研究
岳阳县某连片池塘养殖尾水冬季处理效果评价
文化边城镇远
分析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反贫困综合绩效模糊评价
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反贫困综合绩效模糊评价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三)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二)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