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用菌母种不同区域菌苔特性差异探析

2020-11-27吕智鹏

农村实用技术 2020年11期
关键词:菌种试管培养基

吕智鹏

(漳州市农业农村局,福建 漳州 363000)

食用菌母种多数采用试管培养基保存和扩繁(下文简称试管菌种),是食用菌工厂化、产业化生产的主要菌源,其质量优劣关系着食用菌成品的产量和等次,身系广大菇农的经济利益。近年来,各地因为试管菌种质量问题所造成的生产事故屡见不鲜,常见问题有菌种感染杂菌、老化、退化、变异、酸化、拮抗、品种错用等,特别是母种菌苔选用和转接不当,而造成原菌种特性退化、变异等问题屡见不鲜,且这类问题不易察觉,难以追溯,最终易造成食用菌生长能力衰退、产量降低、品质下降等现象[1]。为此,本文通过对比试验和理论分析,探析试管母种不同区域菌苔的特性差异和对外界因素的适应能力,为菌种从业人员和菇农提供高效使用菌种的理论依据,希望能够减少菌种事故的发生,提高食用菌生产效益。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培养基试管制备

培养基配方:去皮马铃薯250g、葡萄糖20g、硫酸镁0.5g、磷酸二氢钾2g、琼脂20g、水1000ml。将马铃薯加水煮沸15~30分钟,以马铃薯不烂为宜,经纱布过滤,滤液加入琼脂,加热至琼脂液化,再依次加入其他材料,边煮边搅拌,直至全部溶化[2],用10%氢氧化钠、10%盐酸等调节ph值至7.0左右。培养基趁热分装入试管内(18mm×180mm),装量为不超过试管长的1/5,干净管口塞棉花或橡皮塞。

培养基试管放置高压锅内,通电加热至锅内压力49千帕时,打开排气阀,排净锅内冷气,再加热至121℃~126℃、蒸气压力98~130千帕,灭菌30分钟后,逐步排汽冷却后,将试管取出,一次性倾斜摆放(斜面长度为试管总长度的1/2左右),待培养基温度与室温一致,存于培养室内备用,适时无菌检查。

1.1.2 接种前其他材料准备

接种针(见图1)等工具以棉纱包裹,高温杀毒,备用。将棉花剪成母指大小装入广口瓶中,浸满酒精,制成消毒酒精棉,备用。接种室地板用水洗净,保持微湿,利用水表面吸附空气中飞尘;培养基试管、接种针四周分别用酒精棉擦拭,斜跨于接种台(常见有超净工作台)台面案几上,打开接种台和房间内的紫外线灯,操作人员回避,房内杀菌1h后,关闭紫外线灯。取出试管母种,连同接种针四周用酒精棉消毒,接种针前半段用酒精灯火焰轻微灼烧,彻底消毒。

1.2 对比实验

选取1支白背木耳43-28试管母种,要求培养基无干缩或发黄、背面无斑点、斜面前端无多层菌丝或杂色,菌苔的表面无皱折,菌种无水浸状或柔软等,接种开始先将母种原接种菌苔移出。在母种上等距离均匀(见图2)选取10个菌苔(2mm×2mm)转接至10个培养基试管(ck),下一步在母种中心区域、一般区域、边沿区域(见图3)各取10个菌苔(2mm×2mm)分别转接至10个培养基试管,待转接母种培养成熟后,每支试管母种再转接2瓶原种,每瓶原种培养成熟后再转接25个菌包,各处理原种或菌包接种量均相同。即用一根白背毛木耳43-28试管母种等距离均匀选取菌苔扩繁500个菌包(ck),中心区域菌苔扩繁500个菌包(方案1),一般区域菌苔扩繁500个菌包(方案2),边沿区域菌苔扩繁500个菌包(方案3),待菌包培养完成,给予适宜生长条件出菇,称量各自鲜品产量。为避免菌种、菌包次品(感染杂菌、拮抗、酸化等)废弃,影响试验数据统计,具体实验操作会适当增加菌种和菌包的制作量,但列入统计的数量不变。

另外用白背毛木耳03216、杏鲍菇大、秀珍菇B、平菇PL-9901母种(见表1)重复做以上实验,共五组对比实验。每组实验的操作者、工具、培养材料、环境、时间完全相同,使用同一标准称量鲜品产量,对每组对比实验的ck和三个方案产量进行对比(见表2)。

表1 供试验的食用菌菌株(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提供)

2 结果和分析

2.1 不同方案实验结果和对比分析

根据表2横向对比分析可知五组对比实验的方案1、方案2产量多数比方案3高,其中方案1平均比方案3高3%、方案2平均比方案3高2.8%,即母种中心区域菌苔、一般区域菌苔相比边沿区域菌苔的菌种特性保持较好,扩繁出的菌包出菇产量较高;而中心区域菌苔相比一般区域菌苔菌种特性差别较小,扩繁菌包出菇产量十分接近,差异性平均为0.2%。

表2 五组对比实验产量比较(产量单位:kg/500个菌包)

表3 母种边沿区域劣质菌苔的直观特征和现象分析

?

根据影响因素分析,母种边沿区域菌苔特性保持较差,可能是其菌苔底部培养基营养供应量较少,受试管外界温度、光照、机械动能等变化因素影响最直接、单位面积受量最大、缓冲空间小,同时也是试管内部水汽蒸发、回流的主要区域,所以菌苔容易出现变异、老化、过湿或过干、出现原基等现象[3],具体直观现象和分析见表3;相反母种中心区域和一般区域菌苔底部培养基营养供应量充足,受试管外界温度、光照、机械动能等变化因素影响量小、缓冲空间大,且并非试管内部水汽蒸发、回流的主要区域,所以菌苔较不容易出现变异、老化、过湿或过干、出现原基等现象。严格上讲,母种中心区域和一般区域的菌苔生长环境十分相近,其菌种特性保持效果也相差不大,并非中心区域菌苔一定优于一般区域菌苔。

2.2 不同菌种实验结果和对比分析

从表2纵向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不同食用菌菌种进行以上对比实验,所得出的产量差异性有所不同,这可能与不同菌种对温、光、水、汽、动能等因素的适应能力不同有关,有其适应的上下限和最佳点,当某些因素超出其生长耐受极限时,将使其失去原有的调节能力,降低生理功能,无法表达原有的优良性状。如:白背毛木耳菌丝生长力较强,对外界因素的适应面较广,所以实验表现出的差异性在2.7%~3.1%;而杏鲍菇菌丝对生长环境要求较为苛刻,对外界因素的适应面较窄,实验表现出的差异性为7.3%。

3 讨论与结论

3.1 实验结论

试管母种不同区域的菌苔特性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扩繁菌包产量方面。一般情况下中心区域、一般区域的菌苔特性要优于边沿区域的菌苔特性,而中心区域和一般区域的菌苔特性比较相近。此差异性对于生产条件要求较高、适应能力较弱的菌种体现较为明显,而对于生产要求粗犷、适应能力较强的菌种体现较不明显。

3.2 理论适用性

本实验所推导出的理论不仅可应用于母种,对于原种和菌包的菌块特性分析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原种和菌包不同位置的菌块特性同样存在差异,而且情况和母种相仿,其菌块靠近容器部分(也简称为边沿区域)接受外界温、光、动能的影响较大,容易造成干湿交替、ph值下降、拮抗、出现原基的现象,若在养菌和出菇阶段无设备控温控湿控气情况下,各影响因素变化幅度较大,劣质效应将更明显。

3.3 本试验有待商榷和提升事项

(1)母种边沿区域菌苔受外界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变异往往是有利的因素少、不利的因素多,但并非绝对,若发现边沿区域菌苔具有优良特性也可提纯使用;(2)产量是食用菌生产的重要指标,但并非唯一指标,另外还有色泽、口感等指标。(3)本实验随着实验所用母种品种、生产原种和菌包数量的增加,而使实验数据更有代表性;在不同区域菌苔转接代数越多的情况下,其特性差异可能会更加明显。(4)母种不同区域菌苔特性差异会随着容器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如选用培养皿或更大试管,当然这样也会造成菌龄差异大、增加杂菌感染率等现象。

3.4 影响母种特性变化的因素讨论

严格上讲影响母种特性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菌源特性上讲,我们采集的菌种也可能是几个品种杂交和混合而成的,种性并不稳定,生产上前几年可能表现良好,几年后种性逐渐变差[4];菌种在培养和保存过程中,细胞代谢所产生的有机酸也会使pH值下降,并增加有毒物质的积累,可使部分细胞器发育不良好和造成代谢失衡现象,继而造成退化现象[5];外界自然环境和人为操作时对母种的特性造成影响。上述所提的影响因素,对于母种制作人员来讲有些属于可控因素,有些属于不可控因素。

3.4.1 接种期间菌苔选择和工具使用影响

一般母种生产单位在选用健康优良母种、使用常规培养基、给予良好培养条件的前提下,母种不同区域菌苔的选择成为影响试管菌种生产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温、光、水、汽、动能、药剂等人为因素对母种影响的集中体现,也是扩繁菌包质量好坏的关键,且这些因素的影响将会随着转接代数增加表现上升态势,呈现从量变转而到质变的变异退化性过程[6]。另外转接菌苔的大小也会影响母种特性的发挥,选用大块菌苔可有效加快菌种扩繁速度、减少杂菌感染机率,但扩繁菌种生命力相对较差[7];而选用小块菌苔扩繁,生长速度相比较漫、杂菌感染机率较高,但扩繁菌种生命力较好。

接种工具的选择也是母种特性能否保持的关键,本试验工具接种针相比接种刀、接种铲,其特点在于:(1)避免工具交替使用,降低工具与菌苔的接触面,有效减少杂菌感染机率和热传导、药剂影响(工具消毒后接触菌苔);(2)接种速度更快,成功率更高;(3)接种针相比其他接种工具更小、更灵活,但对工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

3.4.2 运输和使用过程影响

外界因素对母种的影响不仅局限在接种和培养过程,运输和使用期间温光水汽的影响也很重要。温度方面,试管母种受外界气候影响,局部温度可能高于40℃或低于10℃,影响营养生长,刺激生殖生长;光线方面, 试管母种直接或间接受到紫外线、射线的照射,容易打破原生长周期,甚至出现原基;水汽方面,母种的培养基水份随着时间推迟逐渐减少,当受到外部温度大幅度变化时,又容易产生水蒸汽继而回流的现象,造成培养基含水量不均匀,影响菌丝健康生长;动能方面,试管在运输、检查过程中与外界频繁触碰、震动,这些动能也将传递到菌种本身,增加变异机率。从外观上讲,上述因素的影响将在菌丝呈色、质感、生长速度、爬壁能力等[8]方面有所体现。

猜你喜欢

菌种试管培养基
不同水质和培养基对紫金久红草莓组培快繁的影响
蚂蚁琥珀中发现新蘑菇菌种
浅谈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中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食用菌菌种退化的原因与相应对策
试管难题
冬季的故事
异型试管在微型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客观了解和评价液体菌种和固体菌种
选择优质食用菌菌种的五项原则
紫薇组培快繁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