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山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0-11-27卢庆华

大众投资指南 2020年30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黄河山西

卢庆华

(山西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1)

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能源基地,山西是华北地区不可替代的生态屏障,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山西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现“转型出雏形”的迫切需要和重大机遇。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要求,坚定不移走以优先生态、和谐绿色为目标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为进一步传承、保护、弘扬黄河文化贡献山西力量。

一、发展机遇

党中央将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健康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纳入国家重大战略,这一重大决策部署为山西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思路。

(一)为山西进入国家战略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国家领导人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与京津冀协同、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发展一样,是重大的国家战略。这一布局着眼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着眼于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着眼于黄河流域蓬勃发展,充分体现了全局性、系统性的战略意义。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首次进入国家战略,要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增强时代使命感,与沿黄兄弟省(区)一道,“紧抓大保护,协同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安康河,做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在保护黄河千秋大计中体现山西担当。

(二)为山西黄河治理提出更高要求。“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逐步有序推进,“两山”理念深入人心,沿黄人民对改善生态及生存环境的需求无比迫切,在国家领导人两次到山西视察过程中,都对进一步做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采取超常举措,全方面、全地域、全流程开展生态保护。山西要加强贯彻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示要求,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对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综合全面、源头系统优化治理,抓好生态修复、退耕还林还草、采煤沉陷区治理、五水综改等重大举措,实施国土绿化彩化财化行动,推动产业、人口、要素集约节约配置,在高水平保护的前提下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为山西黄河流域转型发展提供澎湃动力。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方针,抢抓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这一重大机遇。长期以来,山西作为能源省,兴于煤但也困于煤,因此出现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同时也成为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迫切需要在资源型地区转型方面蹚出一条新路子。加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毫无疑问将给山西带来政策利好,重大政策支持机遇、重点产业发展时机、重要项目建设落地也一一出现,需要提前谋划、抢抓机遇,同时也拓展了山西与沿黄其他省份增强互助的新空间。要把目前所面临的大好形势与正在紧密实施的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能源综合改革试点等战略方针有效结合,遵循山西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细化政策措施,严格推进落地,使政策红利真正转化为推进山西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面临挑战

从黄河流域整体来看,山西和沿黄其他省份同样面临着生态本底脆弱、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严重、保护修复难度大、转型发展任务艰巨、民生保障历史欠账多、外部环境日趋复杂等诸多挑战。从自身发展情况来看,多年来所积累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还依然成为桎梏山西发展的绊脚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未得到解决,防治污染压力愈来愈大,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发展质量效益亟待提高,新兴产业未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尚未形成对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有效支撑。

(一)流域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山西十年九旱,水资源短缺,沿黄一带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 城镇化进程逐渐提速,流域生态环境承载了巨大压力,加上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高耗水企业较多,高密度资源开采、简单粗放发展方式,导致出现水资源匮乏、环境承载能力下降等现象,地面径流明显减少,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岩溶大泉水量衰减,水土流失严重。

(二)水土流失治理问题严重。受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山西省黄河水土流失面积已达6.7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3%,大量的泥沙淤积河床、水库、威胁防洪工程。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基本都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如吕梁市西山9县(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78.1%,水土流失治理能力有限、任务艰巨。

(三)经济发展滞后。山西沿黄流域以资源型地区为主,产业结构倚能倚重,传统经济规模体量大,发展方式较为粗放,科技创新水平低,新兴产业占比较低,对高质量发展的适应能力弱,产业升级和污染防治任务重。省会城市首位度偏低,辐射带动能力弱,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缺乏国家级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级功能平台。

(四)文旅融合发展不够。“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黄河流域是中国古文明的载体,山西黄河沿岸有众多的上古文化遗址,有女娲造人、黄帝蚩尤之战、尧都平阳、舜都蒲坂、大禹治水等传说故事,以及大槐树移民、走西口移民等人口迁徙,是华夏文化的源流和炎黄子孙的根脉所在,但目前对黄河板块文旅产业与文化资源的挖掘不充分,产业深度融合不够,牵引带动作用不强。

三、重大意义

在黄河流域践行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是生态文明思想与生态脆弱地区绿色发展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探索。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必将为山西生态环境保护产生巨大的驱动力,为山西的全面高速转型发展注入澎湃动力,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并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推动山西生态文明建设,筑牢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的迫切需要。黄河流经我国东、中、西部,是重要的生态屏障,沿岸也是人口聚集区域和重要经济带。黄河流域不可忽视的问题是生态系统脆弱,环境污染治理成效不显著。国家领导人在山西视察过程中,对如何开展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明确又具体的要求,要求山西在经济发展路径转变、生态环境全方位治理、自然环境修复保护、自然资源有效利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等方面,采取超常有效举措,大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规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由过去的人为干预、滥用滥采转变为弥合修复、休养生息,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

(二)缓解山西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黄河安澜的现实需要。“山西之长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山西黄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75.3亿立方米,占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的10.5%;人均水资源量为309立方米,高于黄河流域平均水平;亩均水资源量为206立方米,仅为黄河流域平均值的51%。将水利用作为最大刚性约束,制定并落实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坚持定城看水、定地看水、定人看水、定产看水、未来看水,合理规划全省黄河流域人口、城市和经济发展,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积极发展节水灌溉高效农业,利用好有限水资源,达到效益最大化。统筹节水用水,在全社会呼吁节水,开展专项行动,保障城乡居民用水,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三)加快山西新旧动能转换,促进资源型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战略需要。坚持围绕“三大目标”,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抓好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大力发展高精尖制造业,提升服务水平,推动三次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融合程度,打造顶尖创新创效平台,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建设,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推动建成资源型地区高质量转型发展引领区。

(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时代需要。山西是中华民族、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黄河作为母亲河,所孕育的文化更是无数华夏儿女的根与魂。三晋文化作为黄河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后稷稼穑、嫘祖养蚕的动人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黄河农耕文明,大禹治水、台骀治汾的历史传说,讲述着黄河治水文化的绵延不断,壶口瀑布、乾坤湾的壮观美景,使我们感受到了母亲河的宽广胸襟和恢宏美景。要讲述黄河人的故事,做好黄河流域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使黄河文化在新时代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及创新性的发展,打造世界黄河文化旅游目的地,使山西黄河流域成为黄河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支撑,让古老黄河文化在新时代下熠熠生辉。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黄河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山西叹五更
『黄河』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