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折扇的还原修复
——以“文俶”“永瑢”扇为例

2020-11-27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扇骨折扇扇面

白 玉

(南京博物院,江苏南京 210016)

0 引 言

明清时期,手持折扇成为当时生活中高雅之意。折扇亦是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常常手握把玩、怀袖之物[1-2]。一把折扇要经过砍、创、贯、碾、糊、绘、光、折等72道工序精制而成。其主要构成分为扇面、扇骨两个部分:扇面用韧纸或绫绢等材料,正面题诗作画,反面为书法或空白;扇骨用竹、木和象牙等材料,并有嵌螺钿、雕漆、镂空等各种雕工。折扇浓缩着中华文化精华,是书画创作者泼墨挥豪,存风雅情趣与修养的艺术体现。其记录的古代两种技艺——绘画书法与竹木牙雕,具有珍贵的历史信息与艺术价值,是博物馆收藏中的重要瑰宝。由于折扇由纸、绢、竹、木、牙、角等有机类材质组成[3],极易霉变、虫蛀、脆化折断。明清以来的折扇保存下来的极为稀少,且大多均残破。以往折扇的修复,通常将扇面和扇骨拆开分离,即将扇面改裱成镜片或者册页收藏,而扇骨由于破损严重往往不被重视。笔者认为,修复折扇必须将扇面和扇骨同时修复,还原折扇原貌——保留高雅艺术与灵活的实用功能,弘扬中国文人书画与工艺美的完美结合,保护历史与文化的记忆。

在南京博物院领导的鼓励与支持下,笔者对明代“文俶”、清代“永瑢”的折扇的还原修复做了探讨与实践,并成文以此抛砖引玉。

1 文物信息与修复难点

1.1 “文俶”折扇

“文俶”折扇系国家二级文物,明代红金笺扇面,正面为文徵明后裔明代女画家文俶画作《墨梅》,反面为乾隆帝第八子永璇抄录热河文庙碑文《御制平定台湾告成》的小楷,扇面加盖“古稀天子”和“八徵耄念之寶”乾隆鉴赏之御印,是一件明代名画与清代皇家文化相融合的珍贵文物,历经明清两代几百年的欣赏与使用。

扇面多处破损、虫蛀、穿透性断裂。严重缺损断裂约10余处,扇面原折印褶皱处再次断裂长度约3 cm至4 cm,整体画意中出现规则性虫蛀及密集性残缺约40处,其破损范围最大约1 cm×2 cm,最小1 mm×1 mm;金笺破损处表层多处掉色、局部脱金,其最大的掉色约3 mm×4 cm,病害情况见图1~2。

图1 “文俶”折扇正面密集性断裂残缺Fig.1 Intensive cracks on the surface of “Wen Chu” Fan

1.2 “永瑢”折扇

“永瑢”折扇系国家二级文物,其扇面为乾隆第六子永瑢模仿清初“四王”王翚《山水画册》,扇长29.5 cm。折扇正面为永瑢绘设色山水图,背面为雪花金笺楷书体,折扇为刻面合骨扇,扇钉“和尚头”款,由象牙、绿松、牛角镶嵌而成。全扇共有13根小骨和2根大骨,共15根扇骨。其小骨由乌木和竹两种材质合并而成,排口19 cm,共15方。大骨表面用“平地留青”雕刻法,以篆书体刻李白的五言诗句。

图2 “文俶”折扇反面规则性虫蛀Fig.2 Regular worm erosion on the surface of “Wen Chu” Fan

该扇的破损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小骨糟朽、残缺严重,见图3。

图3 “永瑢”折扇扇骨修复前Fig.3 “Yong Rong” Fan bones before restoration

2) 小骨竹质上端与乌木下端的合骨部分脱胶、残损、分离。

3) 小骨的开梢处木、竹分离,尤其小骨尖缺失、朽断及不规则开裂,犹如粉碎性骨折。

4) 一根小骨断开分离成4节,见图4。

图4 “永瑢”折扇小骨不规则开裂并断开Fig.4 Irregular breakages on the bones of “Yong Rong” Fan

5) 扇面画意残缺、焦脆,零散碎成几片,有烟熏的痕迹,见图5。

图5 “永瑢”折扇扇面焦脆、缺失Fig.5 Fragility and missing on the surface of “Yong Rong” Fan

1.3 修复难点

根据“文俶”“永瑢”折扇的病害与现状,要求修复者不仅要有书画保护修复的技术,还需要有传统的折扇还原与扇骨的竹木修复工艺。归纳修复难点至少有以下7点:1)补纸材料的筛选与加工;2)金笺的固色;3)褶皱印处虫蛀洞的补缺;4)扇骨断裂与扇尖缺失的修复;5)穿扇骨步骤中与工具的配合;6)合扇、折面吻合的精准度;7)扇钉的复原。

为了便于叙述扇面与扇骨的修复工艺,突出各扇修复重点,以下将扇面和扇钉以“文俶”折扇为例,扇骨以“永瑢”折扇为例分别进行介绍。在表述过程中,对裱画中的常用技术步骤不再赘述。

2 “文俶”折扇的扇面修复

2.1 修复原则

还原成扇需秉持“修旧如旧”原则。首先完整画面布局不变,其次不改动原裱风格与品式,再次不对画面色差进行干扰性调整。为了做到以上的三个要求,必须在修复前辨明“文俶”扇面纸张属性及机械强度的特性,观测各项检测数据值作为参考值,做到最大限度的还原修复。

2.2 分析检测

“文俶”扇面的红金笺,因年代久远出现脆裂、酸化现象。为此,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型号Hitachi S-3400N)作纤维电镜测试,用能谱仪(型号Horiba Emax x-act)作元素分析。电镜照片上可见纤维断裂现象(图6)。电镜的分析数据为制定清洗方案、扇面固色、补纸材料、补纸厚度等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

图6 电镜纤维放大图Fig.6 SEM image of fibers

2.3 选择修复用纸

“文俶”折扇的修复用纸关系到还原修复后能否顺利开合和收放自如,扇面平整和正反扇面保持厚度不变的两个问题。为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根据笔者的修复经验选择以下修复用纸。

1) 虫蛀的补纸。初步决定尝试用云母笺作为破损、虫蛀的补纸。通过实验,云母笺纸的纤维与文物纸的纤维可以达到基本匹配的程度。

2) 命纸。扎花纸纤维相对密集,相对其他材料不会过多干扰、抗衡原纸,而且薄、韧性好,可以做原纸的良好铺垫。经试验扎花纸可以做“文俶”折扇修复的命纸。

3) 加固贴折条用纸。选用极薄桑皮纸,其韧性、厚度符合原文物本体的要求。

2.4 固色

扇面为红金笺,在参考能谱仪测试结果的基础上,又做了水溶性、酒精溶性的测试,发现文物原扇面空白处受水和酒精影响程度较小,而章印、墨色、金笺表层受其影响较大,有脱色、晕色、掉粉等现象。为此,清洗前首先要固色。固色材料是胶矾水,即明矾、明胶、纯净水,配方以明矾30 g、明胶60 g、1 250 g水(即二胶一矾二斤半水)为基础,可根据红金笺纸的现状和色彩的种类与特性做适当调整,如矾胶比在1∶2至1∶3之间调整等。

2.5 修复技巧

1) 固色。(1)用喷雾器喷在画面上固色,然后调制胶矾水固色,其工艺用喷雾器距画面8~10公分的距离,喷雾状加固。(2)调配适合浓度的胶矾水。(3)喷胶矾水,待画心变干没有晕湮现象后,再适当用纯净水清洗。

2) 褶皱加固。造成“文俶”扇合缝处变酥、变脆,折痕处的纤维层断裂的原因是折扇褶皱使用频率较高。此病害严重影响还原成扇,需用桑皮纸贴折条加固。

3) 补纸处理。首先将用作补纸的云母笺纸滚压、碾压和捶打,借助外力物理作用,使云母笺纸纤维质地韧性松弛、纹络松散;然后用搓、揭、打薄等技法,使其与扇面红金笺厚度统一。其工艺的关键点在于既要和扇面红金笺厚度相对保持一致,又要具备与红金笺纸质属性匹配的物理性及稳定性,见图7。补料选配之后,需根据画心的颜色染制补纸,选矿物质颜料赭石、藤黄、花青混合加工。染色后色调浅于原扇面底色最浅处,见图8。

图7 滚压云母笺纸Fig.7 Rolling on mica paper

图8 云母纸染色后与扇面颜色对比Fig.8 Comparison of colors between the fan surface and the mica paper after dyeing

4) 修补蛀洞。裱画中的补缺犹如美容医生的移植皮肤,移植手术错位或不到位,就会影响手术后皮肤的康复,或留下疤痕。裱画也是如此,补接缝宽了会形成一条暗线。这条暗线不仅影响修复质量,同时会根据文物纸与补纸界面的物理应力不同,会造成修复界面二次断裂。为此,通过电子显微镜确认缺口纤维的位置,保证修复过程依照其延伸方向进行。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将扇心保湿正面向下,用中指将残破处磨薄做成口子约45 ℃斜坡;(2)用毛笔刷上薄浆,将补纸覆盖在残破处,用干净宣纸垫衬轻轻刷平;(3)将补纸多余处用快刀刮出斜坡,保证补纸补好后与文物本体厚度一致,接缝口不能太宽,控制在1 mm以内。这样修复后看不出补纸痕迹,使补纸和原纸之间的纤维吻合,无缝对接。

5) 扇面全色。经显微观测,印泥处严重脱色、折印处断裂、缺失间隙增大。这一处作为修补全色重点,见图9。在全色修复过程中,需要一次次的显微检测,去解析其文物印泥成色的相似性,以及补纸纤维匹配程度,从而让全色的整体画面协调,见图10。

图9 “古稀天子”印泥折缝处Fig.9 Creases near the ink of “Gu Xi Tian Zi”

图10 印泥折缝处全色后效果Fig.10 Creases after color filling

3 “永瑢”折扇扇骨的修复

3.1 修复原则

以往裱画修复折扇时有两种方法:第一弃扇骨,将折扇扇面保留,改装成册页或镜片保存;第二修复扇面后,配一把全新的扇骨。笔者设想第三种方法——修复扇骨,还原折扇的初始原状,展示原作者在扇子上所隐藏的时代与个人信息,达到“修旧如旧”的目的。

3.2 清洗扇骨

用75%酒精将扇骨表面的浮泥、碎渣清洗干净,注意保持扇骨的干燥,防止扇骨木质表面损伤或变形。

3.3 分类整理

对缺损严重的扇骨进行残片分析、分类、比对,找出断开的芯梢部分。对应开梢处小扇骨,进行反复比对整理,按照初始原状排列复原。

3.4 贴肉与续筋

为了还原成扇便于打开合拢再次展陈,还原折扇本身的承风能力。笔者在实践修复中采用古代其他行业的古老方式,采用“贴肉”“续筋”等独创的操作技法。“贴肉”指在粘胶处背面覆一层皮纸贴扇骨上,给予它衬托力,粘接固定;“续筋”指利用扇骨本身的脱落残片刻成丝状再加固于皮纸之上。该法起到相互支持、增加粘接强度,既不缩短扇骨总长度,又不增加扇骨厚度,以达到恢复扇骨的受力点,顺利扦插于扇面。

3.5 “榫卯”加固

将残断、补缺的扇骨粘合还原,通常的办法是将断裂处进行对接粘合。对接粘合的缺点是:扇骨断裂处横切面的厚度只有1~1.2 mm,如对接粘合,其粘接的界面(接触面)太小,易脱胶断开;其次如用托底叠加粘合,优点是扩大粘接面、增强粘合的强度,但缺点是增加了粘接面的厚度,缩短了扇骨长度,破坏了扇骨原状,难以扦插扇面。为此,修复中利用中国传统古建营造技术中的“榫卯”与“燕尾”这种构件连接方式,新旧扇骨严密镶合不仅增加了粘接强度,而且不影响扇骨的厚度及长度,达到折扇还原的目的。其工艺如下:1)对于已经缺失或严重断裂的小骨,需重新制作,即将新制作的骨尖与原扇骨用榫卯燕尾槽状,待镶嵌时粘合。2)对残缺的扇骨,用老竹节劈选出竹皮部分,制做小骨。用专业的平口刀轻轻地剥去竹衣,只留下竹皮。竹皮柔软富有韧性、不易折断,其厚度只有0.5 mm以下。制作出的扇骨竹筋细匀、柔软轻盈、厚薄一致。3)将扇尖部分小心翼翼地打磨,不能有一丝的疏忽与不慎,需处理得圆润并完全和原扇骨相匹配,见图11~12。

图11 “榫卯”结构制作扇骨Fig.11 Fan bones made using mortise-and-tenon

图12 扇骨修复后效果Fig.12 Fan bones after restoration

3.6 明胶皮纸粘贴

扇骨、扇尖多处横、纵向不规则断裂现象。面对这样的情况,在修复实践中,发现明胶固定皮纸的方法最为实效。用明胶轻涂扇骨,然后贴上皮纸均匀压平,干燥后剔除小骨周围的皮纸和明胶,轻轻打磨,既体现了小骨的平滑度,又加强了强度,可以不影响扦插扇面以后的整体平整和美观。

4 折扇的还原

4.1 折面压印

为了做好扇面折印,需要从多种角度磨搓,为此特别制作了骨质刀形器。在压封、折印步骤中,骨质刀形器不会损伤绢绫表层,这是其他金属钢刀所无法比拟的,见图13~14。

图13 折面压印Fig.13 Folding and embossing

图14 自制骨质刀Fig.14 Self-made knife made from bone

4.2 穿扇骨

折扇还原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将扇面正反面合并,在穿扇骨时需要准确预留13根小骨空间,以便轻松穿入扇面。为此,自制了一种虽是小巧之作,却又是折扇还原步骤中决定成败的最后一道不可缺少的自制工具,笔者命名为“扇骨穿”。按照文物本体小扇骨尺寸制作而成,其形状设计为剑型,顶端钝尖、两边稍薄,中间犹如剑脊稍微突起,安全撑起扇骨插入的空间,小骨同时顺利穿入扇面,不会造成二次伤害(图15~16)。

图15 穿扇骨Fig.15 Piercing of fan bones

图16 自制竹质工具Fig.16 Self-made bamboo tool

4.3 扇钉的保护

扇钉是折扇大骨眼位中的一个零构件,位于扇骨的尾端,是固定扇骨的轴,折扇的开合靠扇钉将大骨和小骨聚拢。

折扇钉位通常距离大骨末端2 cm,而明代“文俶”折扇扇钉离末端只有0.9 cm。扇钉的位置越低,对折扇夹力控制就越难。不仅在制扇时对扇钉要求高,修复时更要注意扇钉的现存状况,以防松动、折断。经观察和简单的扇骨开合试验,确认为黑牛角扇钉。由于扇钉的大骨眼位,经百年传世的磨损,折扇在展合之间大骨和小骨聚拢时出现了松动的缝隙,影响折扇的开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经多种方法比对与试验,最后选用核桃油加木屑制成油泥状的办法,在试验中检测它的填充强度、可逆性等效果。试验证明,核桃油加木屑的方法,能有效使磨损大骨眼位的空隙变小,符合扇钉保护的要求,恢复扇钉功能,继续维持折扇的生风能力。其保护工艺为:1)用酒精清洗扇位与钉之间的污垢;2)用核桃油润湿扇钉眼位;3)调和核桃油与木屑成较稀状态(体积比约为2∶3,根据缝隙大小调整比例控制粘稠度),填充眼位;4)调和核桃油与木屑成较粘稠状态(体积比约为1∶3,以核桃油不外流为适度),封堵眼位。通过以上4个步骤,不但有效地恢复了扇钉在扇位中轴的良好作用,而且还基本填补了大骨眼位的空隙,做到折扇还原修复的目的。“永瑢”折扇的扇钉也以此步骤完成修复。

5 结 语

“文俶”与“永瑢”折扇,经过一年扇面、扇骨的同时修复,残缺的文物完整地还原了真貌(图17~18)。残损的古代折扇,通过修复还原了初始原状,体现了“修旧如旧”的保护理念,保留了文物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原本的装裱形制。

图17 明代“文俶”折扇修复后Fig.17 “Wen Chu” Fan after restoration

图18 清代“永瑢”折扇修复后Fig.18 “Yong Rong” Fan after restoration

修复行业有句话叫“一两黄金修一把扇”[4],意思是说折扇修复的难度高,要求修复者既要有熟练的裱画经验,同时又需要深知了解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及竹木牙雕的修复技艺。

选择修复折扇的用纸需要借助科学仪器分析找出补纸与文物本体的相同点,并通过物理手段使其满足修复需要。同时,传统修复装裱工艺与科技结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在手工修复过程中,碰到问题是常态化的事情。如何针对问题,解决操作的切入点工具是关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根据修复问题,设计并自制的修复工具才能得心应手。

通过对此次扇面扇骨修复问题的处理方式以及存在的技术难点进行反思,仍有很多修复难题,真心期待诸位老师与同行一起协力、共同探讨,使折扇还原修复方法逐步完善。

致 谢:在修复折扇的过程中,得到南京博物院领导的鼓励与支持,文保所张诺、张玉芝、云悦给予科学仪器分析和英文翻译方面的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猜你喜欢

扇骨折扇扇面
清代广作外销髹漆折扇艺术研究
扇面山水
有趣的羽扇
踏冰展“折扇”,斗球“五棵松”
竹刻扇骨,方寸间的素雅精工
舒强扇面作品选登
折扇应用上线了
扇面等式
会变的折扇
摺扇收藏成新寵 亦賞玩亦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