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公允价值分层计量披露现状与改进研究①
2020-11-27戴卢怡王婧如李怡蒙鞠小钰裴文琴
戴卢怡,王婧如,李怡蒙,佟 曼,鞠小钰,裴文琴
一、研究背景
公允价值计量(Fair Value Measurement)是以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市场对资产和负债的计量为基础进行确认的,市场对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也就是当日出售该资产所能得到的或者是移转该负债所需要支付的价格计量。 公允价值计量是基于市场的计量,对于某些资产和负债,其在活跃市场上的报价是很容易获取的,而对于其他资产和负债,获取其在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就相对比较困难了。 针对这一问题,也就出现了公允价值分层计量的新概念。
IASB 于2011年5月12日正式发布了IFRS13,也就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 号,我国财政部也于2014年1月26日正式发布了CAS39,也就是《企业会计准则第39 号——公允价值计量》。 一方面,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一直与IFRS 保持趋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确保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规范和统一。
CAS39 的第7 章详细介绍了用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三个输入值层次:第一层次的输入值是基于计量日活跃市场中获得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未调整报价,第二层次的输入值是基于计量日活跃市场中可用的相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或在不活跃市场中相同或相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 第三层次的输入值则是由于公司无法获得上述报价,只能使用其他反映市场参与者对资产或负债定价的参数作为确定公允价值的基础。
决策有用观点认为,会计的目的是为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而会计的重点也在于会计报表本身的有用性。 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和要求都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会计目标也慢慢发展为以决策有用观为主。 有用的信息不仅包括历史信息,更应该包括当前信息和未来信息。 公允价值计量反映了资产、负债等的当前市场价值,可以提供与企业未来发展有关的信息,这与决策有用观相吻合。
从信号传递理论出发,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公司向外界传递的三种常见信号是:利润宣告、股利宣告和融资宣告。 相比会计处理操纵空间大的利润宣告,股利宣告是一种更让人信赖的信号模式。 王庆瑞等提出,在公允价值计量中,市场对股利政策的反应是不同的。 他们举了一个例子:“若股市连续牛市,则必然出现较多的未实现收益,按照公司法规定,属于净利润中一部分的未实现收益是可以进行分配的,这将导致收益实质上的超分配。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损失或收益,缺乏相应的现金流量支撑。”如果上述的超分配发生,就会导致企业资产的多流出,企业就会选择在利润较多的时候发放较少的股利,反而在利润较少的时候发放较多的股利,这与前面所讲的信号传递理论是不符的。
公允价值计量给我们带来了更多有用的信息,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二、分层披露现状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飞速发展,金融产业朝气蓬勃。 不仅金融工具越加多样化,在各行各业,都不乏“实体企业金融化”的现象,主要体现在金融资产、负债及活动损益在财务报告中所占比重都逐年上升。 公允价值作为与金融业最为相关的计量属性,被赋予了揭示真实价值与风险的重任。 然而,自“公允价值计量”这一概念被提出以来,国际上关于其可靠性及经营责任的讨论与争议源源不绝。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对公允价值层级信息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相关的经济后果、披露的影响因素两方面。 其中经济后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层级的相关性差异、信息风险与不同层级的关系、股价同步性等;披露的影响因素则主要涵盖市场要求、法律法规、企业的规章制度、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以及项目的性质等。
为保持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我国于2014年引进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正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 号——公允价值计量》(CAS 39),明确公允价值计量的三个层级。在此之后,我国的学者也对公允价值披露现状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以下情况:金融行业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程度远超其他行业,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资产上的应用程度大于金融负债,并且无论是从数额还是从使用频率的角度分析,均呈现第二层级>第一层级>第三层级分布情况。 由于我国对于公允价值披露的启用起步较晚,对于其相关规定不够明确,规范性较弱,加上国内外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普遍存在争议,以及中小企业金融资产数额较少、计量成本高等问题,大部分上市公司并未按照准则规定进行公允价值披露。这一现象也反映该种计量方式在我国大部分企业之间的推广受到阻碍。 但金融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拥有更多的金融资产、负债及活动损益,且与国家宏观经济、企业经营活动密切相关,因此更适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所持有的资产按照三层级披露。 对于企业,有助于防止财务舞弊、提升股价;对于投资者,则有利于帮助其做出投资决策、保护其投资权益。
非金融保险行业上市公司公允价值计量远远低于金融保险行业上市公司,查阅金融保险行业上市公司年报,可以发现第二层次公允价值计量项目多为债券投资。 我国债券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债券市场流动性差且交易活跃程度低,上市公司定价过程中过多依赖于相关债券登记结算机构估值系统的报价、收益率曲线、利率曲线、利率曲线输入值进行估计。
综上,我国上市公司基本上可以按照准则的要求以及表格形式规范披露公允价值信息,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总体实施情况比较良好,对我国金融行业的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行为有约束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实施缺陷,需要准则制定机构和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强引导。
三、分层披露面临问题
(一)公允价值分层披露准则不够完善
虽然第39 号法则的颁发与运用促进了我国金融行业的公允价值的运用,但是仍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首先,对第二、三层次的计量准则还缺少较为详细的应用指南。 其次,非活跃市场下的公允价值指南不够完善,缺少具体的披露准则,往往使上市公司具有很大的披露灵活性,可操控性变强,或者在披露过程中缺少细则指引而造成偏差。
(二)公司披露的执行不够到位
大部分上市公司只对第一层次的公允价值进行披露,第二、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项目和金额,未做其他披露,且公允价值计量披露的位置和格式随意性大,标题叫法不一,呈现多种表达方式。
(三)主观性强、可靠性差
第二、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非为计量日能够取得的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未经调整的报价,经过调整时,一部分或者全部信息不可见,人为判断过程很容易发生主观偏差甚至操纵,而且不好对其中的不可见信息进行验证。 所以第二、三层次计量的主观性较强。
第一层次的公允价值可通过在活跃市场的报价得到比较可靠的数值,但是第二层次的公允价值为直接或者间接的观察输入值,其可靠性与第一层次相比较差。 第三层次信息不可见,需要管理层在对其数据计算后加以判断。 此时管理层有可能会考虑其自身利益操控公允价值结果,误导投资者的判断。 所以第二、三层次计量的可靠性差,人为操控风险增加。
四、金融行业公允价值披露的改进建议
(一)完善披露准则
虽然第39 号法则的颁发与运用促进了我国金融行业的公允价值的运用,但是仍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比如对于非活跃市场中的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当缺少相同或类似的资产或负债报价,以及其他可观察输入值时,具体的运用指南亟须完善。 此外,对于第二、三层次公允价值的判断也需更为详细具体的指南。 当披露准则更加完备具体,将有助于公允价值在实践中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
(二)加强市场监管
进一步加强对分层披露监管,尤其是第二、三层次的披露的监管,相关部门应采用更为有力的措施,并实行严格的奖惩措施,减少管理层因自身利益而操控公允价值结果、误导投资者判断的情况。 对违反准则的行为严肃处理,严格遵照新的准则。 完善披露准则是我国公允价值运用的重要一步,对准则严格的执行则是公允价值分层披露能否实际有效运用的关键一步。
(三)提高公司人员素质,提高公允价值可靠性
公司应提高自身财务人员的专业与道德素质,达到提高公允价值可靠性的结果。 道德素质方面,加强道德建设,宣扬公司文化,让公司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求企业人员严格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要求做好公允价值的披露工作。 专业素质方面,增大会计人员的培养以及普及的相关力度,培养其对公允价值的计量观念,使之熟悉相关理论。 尤其是提高在第三层次相关的估值技术,如应用估值技术估计相关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时,根据可观察的市场信息定期校准估值模型,以确保所使用的估值模型能够反映当前市场状况,并识别估值模型本身可能存在的潜在缺陷。 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道德素质,将能促进公允价值分层披露的广泛使用,并有利于降低公允价值相关计量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