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思考
2020-11-27赵玲
赵玲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广播电视大学,新疆 库尔勒 841000)
一、教育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概况
教育事业单位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力量,学校负责国家教育的使命,因而学校的运营效率就会直接影响到教学发展。在给教育事业单位设计教学目标时,要着重去将单位内部控制现状作为其考核的重要指标,来保证学校的各类资产更加安全,以及各类的教学活动、经济活动更加合法合规,以及保证财务数据信息的真实,来有效地避免出现的贪污腐败。另外,要从源头上,去把控教学服务的质量。
二、教育事业单位内控问题分析
(一)单位内控的意识不足
教育事业单位在开展教学活动中,教职工拥有良好的内控意识是保证单位内控制度实施的前提。学校的教职工是主推内控工作的重要主体,有些高层领导比较注重单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但是忽略了单位的内部运营管理。在发现问题时,并没有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问题,高层领导对内控不重视,就会造成下属的教职工无法按照内控制度来落实工作,以及不太遵守内控规定,就会造成内控流于形式。员工不认真执行制度,往往应付上级检查,使制定出来的内控方案可行性不强、实操性不佳,容易造成内控制度不能落地。部分单位的高层领导对学校教学活动风险评估不足,当外部教学政策发生变化时,就会给单位带来一系列的风险影响。单位内部的职工缺乏风控意识,就会造成风险扩大,而影响到日常教学工作的开展。有些校领导责任意识不强,对财务工作重视不足,也未能够去推动单位财务与教学活动的衔接。
(二)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比较薄弱
部分教育事业单位对内部的固定资产管理能力不强,部分财务人员仍然使用旧会计制度,在核算资产时,并没有将真实的资产价值纳入财务账表中,也没有对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应用收付实现制来核算资产,就会无法显示出真实资产价值数据。一些单位比较重视资产的购置,而忽略了后期资产运营管理。在采购资产期间,违规操作,造成采购资金大幅度浪费,也没有根据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规范来购置资产。在当前国库集中支付采购机制下,固定资产的购置问题得到了合理的控制,但是也有一些单位未能够将资产及时地纳入财务状况中,以及未能够登记资产的卡片、资产报废、转让,也未能够按照规定去记录资产的闲置,使国有资产浪费。
(三)内控机制不完善
部分事业单位内部的内控制度漏洞较多,很多单位长期受到行政管理思想影响,事业单位的工作岗位划分不够清晰,内控制度漏洞较多,以及单位并没有设计一个系统的内控风险管理体系和风控制度,以及不能够组建内控监督部门,来监察制度的落实。在单位未能够明确地划分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权限,也未能够实现不相容岗位的分离,各岗位没有实现相互监督制约。有的单位仍然存在会计兼任出纳,采购岗兼任资产保管岗,记账人员负责对账,会计人员身兼数职负责资产管理,岗位都不能够实现分离和制约,这就会使事业单位的运营风险增大。单位未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来加强内控,就会存在人为操作的问题产生[1]。
(四)内控监督制度不健全
内控监督工作可以从单位的内部和外部来着手开展,在单位组建审计部,来开展审计监察。但是部分单位审计制度不完善,经常由财务部来组织开展审计,审计人员没有独立的工作权限,并且受到其他工作人员的干扰,使审计数据真实性下降。部分单位财务人员并没有开展内控的评价,也未能够定期地去检查单位内控制度实施状况,也没有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从外部的监控来讲,作为单位的监察主体,审计部更偏重于单位资金是否合规合法的使用,对于单位的其他内部运营管理工作缺乏监督监察。有些单位聘请外部的审计机构,来审查财务数据是否真实,但是有些外部审计机构提出来的审计处理意见不太合理,会容易造成外部审计流于形式,不能够发挥其独立审计的作用,缺乏内控监督机制,就无法对单位的教学资金、教学人员和各类教学工作进行监督[2]。
三、教育事业单位内控措施研究
(一)提高教职工的内控意识
只有引起广大的教职工对内控工作的关注,才可以充分地落实内控方案,使事业单位的内控工作得到广大职工的认同。单位的高层领导要提高对内控的重视,给予内控工作更多的资金支持、人才支持、政策支持,组织教职工参加内控的管理培训,让职工能够掌握一定的内控知识和理论。给相关的负责人开展培训,让负责人在思想意识上都认为内控给单位可以带来重大影响。在单位举办座谈会,认真地去听取各职工对于内控落实的各类建议。让职工充分地认识到管理好单位的内控,对于单位未来长久发展的重要作用。由单位财务人员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内控意识,有效落实制度,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把关,按照财务流程和其他的规定来工作,这样才可以使单位的各项经营活动更加规范合法。
教育事业单位内控体系的构建,应该主动去考虑集权分权,加强关键岗权力的控制。单位还要在内部营造一个积极参与内控制度落实,遵守内控制度的良好氛围。坚持问题导向,逐步去梳理内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构建内控的评价体系,加强资金的管控,以及促使单位财政资金的合理分配,逐步将内控延伸到单位的各类运营管理活动中。通过开展必要的内控培训,组织全体职工学习新型的内控理念,加强对内控体系构建的理解,提高职工对内控的认知,使内控制度逐步地细化,实现内控制衡,有效地规范运营活动。
(二)利用内控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教育事业单位要加强财会人员对固定资产数据核算的重视,应用权责发生制来计提资产折旧,以真实地反映出单位的运行成本,以实时地去核算出资产的价值。将单位的资产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对比,避免出现账实不相符的问题产生,提高财务报表数据质量。应用权责发生制可以有效地实现单位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并开展成本的核算,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以真实地去体现出财务投资状况。在购置固定资产期间,还要及时地入账,财务部对账务进行处理,制作资产的登记自查卡片。对于报废的资产要严格地审查报废流程,优化完善报废制度,并及时地对资产进行清理,杜绝在报废中出现的资产流失状况。最后,固定资产的建立还必须有相应的监督机制,在单位内要定期地开展资产盘查,实现资产负责制,对于出现资产盘盈盘亏的状况,要深度分析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处置措施。资产管理人员积极地配合上级部门来检查,事业单位也可以在内部组建资产管理部,配备高端的资产管理人员,以实现资产管理工作更加专业[3]。
(三)优化设计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
明确单位内部各工作岗位的职责划分,避免出现一人多岗现象产生。在单位出纳不能够从事会计工作以及兼任稽查工作,采购人员不得从事单位的审批和招标文件制作、合同签订、材料验收、材料保管工作。单位应该优化完善财务内控管理规范,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经营状况的内控体系。并组织员工来实施内控制度,优化梳理运营活动的流程,确定各工作环节的风险,细致地分析风险,并构建风控体系。在单位开展经营管理风险的评估,对风险所形成的原因加以研究,来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单位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加强单位的内部控制,实现信息系统可以支持内控工作的落实,避免人为干扰,而造成其他的教学活动运营数据不够真实,影响到单位的数据安全。
增强单位内控制度建设,要考虑单位实际的状况和我国的基本国情,也要以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教学机构内控制度实施的经验作为单位内控制度落实和内控制度编制的有效参考。将发达国家的教育体制机制的经验也作为学校内部制度建设的重要数据来源和资料参考,对现有的单位内控制度进行优化完善,不断更新制度,夯实制度基础。利用法律力量来规范单位各项运营工作活动,确定内控实施的主体责任,使内控主体可以受到严格法律监控,并明确内控执行主体的责任义务。财政部门要求教育事业单位根据单位内部实际教学状况,结合单位的运行特点来优化设计制度,加强采购票据管理、资金管理、在建工程等各类工作制度的设计,单位也要加强对关键工作职责和权限的划分。
(四)优化设计内控监督制度
设计内控监督是确保内控制度落实,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机制。在事业单位可以组建内控部门,以及设置审计部,并明确审计部的工作职能,以及确定内控监督岗的工作职责和权限,使内控监督岗更加独立,去检查单位内控制度执行的状况,并评价人员执行的结果。开展内控执行考核,对于考核结果优秀人员要加大物质的奖励,以及对于那些不太遵守内控制度人员应该给予惩处,对于出现的内控问题需要及时地去处理。单位审计部去深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了解教学中存在的内控问题,以及审查各教师工作人员是否出现了违规违法问题,加强内控执行有效性审查,以及对内控制度建设是否合理进行评价,并提出审查意见,督促部分部门加大整改,提高单位整体运行效率。教育事业单位应该加强监督,引导外部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来加强单位内部运营活动的监管,与外部的审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审计机构独立的审计力量来审查单位财务工作状况,以促使内控工作实施更加规范。制定单位的内控考核管理办法,并制定内控执行的考核指标,使考核工作更加顺畅。
四、结束语
事业单位应该结合单位的教学实际状况,结合国家单位的改革要求和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规范等相关内容,来优化编制单位内控制度体系,要求各职工加大内控的执行,以及将内控制度落实到自身的工作中。学校校领导要给内部职工开展一系列内部管理培训,让职工能够学习新型内控思想理念,以发挥内控的效果。在单位设计风险控制制度、资产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以规范各类运营活动,使活动更加合规、合法,确保单位的国有资产安全,提高学校的教学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