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机智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
2020-11-27李以学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广东广州510165
李以学(广州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广东 广州 510165)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外在表现,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并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由此表现出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范梅南认为教育机智是教师用来克服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概念,而不是促使理论转化成实践的工具。教育学教学不是教条的说教,也不是道德的劝诫,而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将学生引向“好”的方面。笔者认为,教育机智首先要求教师的教育初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因此,保持教育初心尤为重要,它意味着责任和担当,遇到问题,不怕问题,主动去解决问题,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不能破罐破摔,因为不进则退。由此出发,为教育教学事业贡献光和热,才能积极为教育教学事业做好充足的准备,并坚持终身学习,这就要求教育机智成熟的两个基本点:首先是保持初心,其次是终身学习。才能将教育机智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出最大的能效。
一、宏观环境中的准备工作
新时代背景下,对于教育教学的准备阶段,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阶段:收集与共享资源,筛选与学习资源,引入与利用资源。具体体现在通过各种渠道最大限度地收集相关资源,建立属于自己的数据库,这是对专业人士自身的学术科研和教育教学的双重要求。然后学会共享资源,把资源通过各种平台再次分享给同行们,促进沟通与交流。其次针对教育教学方面,系统地筛选符合教学大纲的资源,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为教育教学做足准备。最后是将资源引入课堂的阶段,并利用相关资源,辅助课件,达到多维度的教育目的。
二、微观环境中的实践工作
1.导入话题,打破壁垒
由于三观的不断建立与完善,大学生具有青春期末期的叛逆思想和成年期的单纯的自信及逆反心理。所以在教与学之间,要及时打破壁垒。第一手段就是教学导入。事实上教学导入并不是陌生的话题,传统的导入方法多达20种。最常用的就是直接和直观导入,第一时间明确教学的重点和目标。然而笔者认为,教师自身的状态准备开始的时候,学生未必准备好。例行公事的导入,只会让学生产生“有了任务”的负重感和恐惧感。一节课45分钟,笔者把其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分成三个15分钟。学生的注意力的高潮期往往在开始和结束的时候,中间会进入一个低潮期。所以把握开始和结束两头的时间尤为必要。开始的十五分钟用来导入话题,笔者的方式是以聊天的方式随意提出几个近两天发生的新闻,尤其是学生比较关注的新闻范畴,以此开始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进而见缝插针地真正导入一个知识点,引发疑问,开始本节课的教学工作。重点和难点则集中在15分钟之内分别教授,在学生进入低潮期的十五分钟期间,尽量进行“手机互动和课外案例拓展”(笔者将在后文有详细介绍),最后在剩下的十五分钟开始总结和回顾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2.利用同理心,拉近距离
其实教师与学生之间,并不存在敌对关系,也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是却存在意识形态的代沟和个人对集体的客观矛盾。因此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消除学生意识中的所谓“敌对”关系,利用同理心,将学术与生活分开,在学术上严肃认真,在生活上“变回”正常人,不要总端着所谓“为人师表”的架子。以此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更能取得学生的信任感,这是增强学生对教师传授知识权威性和接受度的教育机智手段。
3.弱化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环境中,教师作为主体,学生作为客体,是一种主动与被动的关系。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没有任何选择性。网络不发达的年代,教师教授的内容对与错,很难及时得到鉴定和辨别。教师的权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然而笔者认为,这并不利于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互联网文化盛行的今天,学生可以在课堂随时查看教师所表达的只言片语,甚至读错一个字,都会被无限放大在网络上。这也成为当今的教育工作者最大的焦虑之一,笔者认为,应该变劣势为优势,要认识到学无止境的基本原则,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当然是大前提,同时也要变被动为主动,弱化掉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放低身段,放下所谓的权威,与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4.教学环境的多元化
艺术设计类教学的环境一直是多元化的,从理论课堂到画室或者绘图室,从校内操场写生到校外写生,从街区考察到调查问卷,从教师示范到学术交流。但是笔者认为,应该开拓更加灵活新鲜的教学环境,例如利用联网教学,使同一时间同一门课的两个教室的教师与学生互相联网进行视频交流教学,形成一种映射和参照,把有限的空间,提升到一个无限的沟通领域中。一方面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另一方面学生之间也能形成好奇心和约束感。好奇心体现在对方的上课情况与学生外貌。约束感体现在羞耻心方面,互相可以产生攀比心理,最大程度地改善教学环境的死板和沉闷。
5.手机的利与弊
手机在大众群体的普遍应用,无疑是新时代的利好消息,然后对于学生群体,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性,尤其是在教育领域,是很多教育工作者最担忧的问题之一。首先,手机比电脑更加方便携带,各种社交软件和新闻媒体平台,最大程度地分散着学生们的注意力。网络内容的新鲜感和爆炸性内容,显然令学生更感兴趣,阻碍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关注度和接受度。上课期间低头看手机而不听课的普遍情况,使得教师非常痛心。笔者认为,既然是无法避免的普遍事实,不如变劣势为优势,加以利用。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尽最大可能地设置一些与知识点相对应的网络链接,随时可以调动学生通过手机获取相关内容,形成一种教育教学中新型的互动方式。
6.教材与课件
在很多高校,院系专业的具体课程,要求课件统一,作业统一,主要是考虑到避免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学生之间的心理不平衡等因素。然而,教材是不断更新的,这就导致课件很难跟进,里面的图例大多是像素偏低的图片,案例也缺乏时代性,比较老旧,很难引起学生们的记忆点和共鸣性。笔者认为,教材的更新主要是偏重理论的更新,课件的更新在于图例和案例的更新。二者并不矛盾,教材指导课件,课件解释教材,同时更新,与时俱进。在此基础上,教师本身,还应准备除课件之外的拓展资料加以辅助,尤其是艺术设计类教学,需要大量的实际案例。
7.教学形式(板书与幻灯片)
传统的教学以板书为主,通常是教师讲授与板书同时进行,学生的期待感很强,也可以与老师一起同时思考和进行。这是传统板书的优势。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脑幻灯片的教学形式,逐渐成为了主流教学形式。第一,教学内容的承载量巨大;第二,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多元化,各种彩色图片,动态图片以及影像影音,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教学成果显著提高。然而在艺术设计类的教学当中,笔者认为应该以二者相结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以免造成“照本宣科”的教学环境,避免“放弃”了教材在课堂的主导性,又换汤不换药地“开启”了幻灯片课件在课堂的主导性。传统板书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优势,并不过时,也绝不可丢弃。
8.实践课与理论课的矛盾
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比起理论课,更加喜欢实践课,这是不争的事实。主要存在两点原因:首先就业的大环境决定了技术类人才更加热门,受欢迎程度更高。新时代对于劳动力的要求集中在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而非理论研究。只有部分学术科研部门以理论研究为主,且要求的学生学历为硕博以上。因此对于专本科类的毕业生而言,掌握熟练的实践技能,直接影响了就业出路与薪资待遇。其次在教育教学的环境氛围中,实践课更加能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起理论课长时间地被动接受系统连续性很强的理论知识而言,实践课的灵活性更强,操作性更强,学生的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使得教学成果更加显著。笔者认为,通识教育在西方教育领域一直有着不可忽视和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那么理论课作为通识教育里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教学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作用。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意识形态,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式,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正所谓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反作用理论,二者缺一不可。
9.考核形式的危机
考核主要包括考试与作业两种形式。其实艺术设计类学生对于考试的反感程度,并非今时今日才出现的新课题。作为教师本身,在学生时代,也一度质疑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理论考试的意义何在。然而,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无法互相替代的,理论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于系统理论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通过对学生试卷的解答情况,可以分析和判定,哪些知识点学生更容易掌握,哪些则更难掌握。这也是教育机智的一种隐晦的体现。教学大纲中的重点与难点,并非一成不变。还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反馈情况,来进行及时地相应调整。艺术设计类作业的形式多种多样,最受欢迎的无异于考察报告。然而笔者认为,考察报告可以作为考察方式之一,但绝不能是唯一。
结语
如果说学历是进入教育行业的敲门砖,那么教学经验就是教育行业的试金石。其中,教育机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仅可以考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是否仍然保留进入教育行业的初心,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以及对教学工作的责任感。同时也能检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能力的提升,以及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创新精神。因此,教育机智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具有重要与深远的意义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