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馆美育的实践方式与不足及其对策研究
——以上海油罐艺术中心为例

2020-11-27刘天玉中国美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02

流行色 2020年1期
关键词:观展策展美术馆

刘天玉(中国美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2)

一、美术馆美育的意义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重视美育的重要性。孔子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了美育在人成长过程中占据的核心位置。近代时期,著名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第一任校长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对于社会上的人,不能不给他以一种美育的机会”。中华民族新时代,习主席在给中央美术学院的老教授的回信中提到“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以柔性的方式陶冶情操,温润心灵;在科学技术之外融合美育,拓宽人的视野,开拓认知界限。

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高速发展,大众艺术人文素养提升。在21世纪新语境下大众对审美的需求逐渐攀升,美术馆的建设犹如雨后春笋,观展热潮升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精神生活丰富的重要性。这样的态势在令人欣喜的同时也要关注到依然存在的诸多问题:首先,观展人群大都以去往游乐园的态度面对艺术品,“拍照打卡”成为常态,探索艺术品背后的价值的意愿并不强烈;其次,私营美术馆为了自身的发展,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美术馆的长久运营当中,忽略了观众与作品之间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鸿沟。要想艺术品与观众之间跨越鸿沟,课堂中美术知识与美术馆呈现的美术知识体系之间建立关系的桥梁,打破二者间的壁垒,美育在美术馆之间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许多学者都在美术馆机构的美育活动中不断探索创新可能性。

二、美术馆教育功能的优势

在美术馆漫长的历史发展历程中,从1973年卢浮宫的开放至今为止,美术馆尽管在主体职能上不断发展变化,但始终没有离开“典藏”“美育”等概念。陈丹青提出“美术馆,是一本巨大的活的百科全书,它的对象不仅仅是艺术家,而是所有的人”。美术馆从任何一方面来讲,都蕴含着巨大的公教潜力和优厚的资源。

1.本身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

从古至今,博物馆的分科系统都庞大厚重,门类众多。美术馆是其中一个重要门类。每一门类下都包含从古至今多元化的艺术品,具有完整系统的体系。因此美术馆自身丰富的资源为开展美育、学术的活动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上海油罐艺术中心的馆长、重要的当代艺术收藏家、北京尤伦斯艺术中心创始赞助理事乔志兵先生将自己丰富的艺术收藏作为2019年暑期《建立中》展览的一部分展出,对当代艺术作品在不同的结合中突出的含义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2.专业策展团队

应展览丰富性的需求,策展过程需要周密的计划,完整的、学术的策展思路,这就要求策展人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回顾研究梳理美术馆中所有的馆藏资源,排列组合,选取与本馆主题相契合的艺术作品,孵化出包含艺术知识、艺术家及其图像辨别、艺术家同时代的艺术特征以及对未来艺术形态可能性的把握的导向型学术性高质量原创展览。但目前中国美术馆圈内存在的策展人的水平良莠不齐,这就要国家、政府、社会、学校在资金支持、学科建设等各方面付出卓绝的长期努力。

3.多层次宽领域的美术教育人员

艺术家、收藏家、鉴藏家、策展人和公共教育工作者是美育活动进行中的中流砥柱,与此同时,美术馆的知名度、展览质量等也是吸引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前提。美术馆是进行美术教育的“金土地”。

三、美术馆教育形式

2019年8月31号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就筹备了“油罐中的艺术课堂”美育活动,艺术家们带领观众将《建立中》展览里的作品进行二次创作,让观众重新参与作品的诞生过程并自由地注入自己的思想,有效深化了展览主题的深意。

此类公教美育活动在中国私立公立美术馆中十分常见。各个机构都在为美育活动的创新作出实质性的贡献。常见的美育活动包括:“小小导览员”的培养,通过向小朋友讲解艺术品的知识,再由他们将自己对艺术品的理解传递给更多的观众,深入大师的作品,了解创作思想、创作历程,有效的加深了小朋友对艺术品的理解和感悟。约翰·艾迪玛在其《如何参观美术馆》艺术中专门提到小朋友在对于为艺术品提供新的理解角度中的重要意义;“艺术创作竞赛”也是重要形式之一。通过招募艺术类专业人才,针对特定主题创作,经过观众投票选出最佳作品,有机会在该美术馆展出。这类活动有效激发艺术类人才的创作热情、表达热情,并为其提供良好的展示机会和平台;观摩艺术家现场创作,作品媒介不局限于绘画,还包括装置、影像、行为、雕塑等,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艺术品和艺术家,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加深艺术作品对观众的震撼;有关展览、艺术家的讲座论坛也是美育的一大标志性活动。

四、美术馆教育的不足及对策

(1)针对以上多样的美术馆教育的形式,分析可以得知在当今美术馆公共教育中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首先,美育活动没有完整性、连续性的观念,没有长远地想要达成某种结果或目标的规划。通常一种活动只持续一段时间,期限结束后美育活动也随之结束,使得美育带来的影响没有持续性、长久性的影响,通常在结束之后一段时间美育影响因为不再有施展和表达的机会而消失。其次,美育活动尚未上升到学术高度,大都停留在对艺术品形式、展陈空间的初步感知、对创作热情的激发上,艺术品对观众潜移默化而非知识性的影响中,并未从艺术史、展览史等知识系统出发,引导观众以完整的知识体系为依托,建立深层次的对艺术的感知力和判断力;再次,由于关于“美育”的号召和广泛宣传,不可避免地出现机构美育活动的形式化。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力,美育内容空泛,不具有实际性,对观众不具有吸引力,就更不要提美育所带来的成效。

(2)针对以上的不足,结合美术史知识与美育活动、美育与展览专业人员等方面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①讲座、论坛的形式要突破传统的方式,即教授、艺术家、策展人等在台上讲演,观众在台下学习的灌输式讲座。要让观众参与进来,将自己的感想在讲座中分享给大家,提出疑问共同解答,增强讲座论坛的基础性、普及性,避免形式化和“精英”指向性。

②美术馆展览、陈列、研究还不够,还需要与当代多媒体工具结合,思考科技与教学之间更多的可能性。打造线上展览,一方面,使得观众能够通过智能设备的特性更加精细地观赏到艺术品;另一方面,超越时间空间的界限,充分发挥展览面对大众而非少数精英的特性。借助新型社交媒体的手段进行教学,更具合理性、公平性、便捷性。

③与学校课堂相结合,带领学生从课堂进入美术馆。美育不仅仅停留在对非艺术专业的普罗大众的教育,同时还应该涉及策展专业学生的教学活动。通过增加实践训练,自主办展的经验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注重美术馆本身的馆藏特征,有目的性地、有针对性地与课堂内容相契合,进行实践性的观摩和学习,不要为了进美术馆而进美术馆。如在美术馆中进行美术鉴赏课就再适合不过了。此外,美术馆制度现实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来负责策划展览,包括主题选定、布展、宣传、公教等,让学生有机会整合多学科知识,提升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④美育不仅发生在观展之后,也同样有发生在观展前的必要性。在观展之前举办活动,如:鼓励观众阅读鉴赏与本次展览相关读物,从美术史出发,美术史在把握过去、了解当代、展望未来中都起到枢纽的作用。提前开展自主研究学习,有助于对本次展览有更深刻的了解与感悟。当然这样的做法对展览的学术高度提出更高的要求。

结语

上海大学博士张亚圣认为“美术史位于‘艺术链’的上游,为美术研究提供理论概念;美术馆则身处‘艺术链’的中枢环节,担负着流绪、提供实物的中介作用”,因此观点受到启发,笔者认为美术理论知识、美术教育、美术馆更似哑铃状,其中美术教育起到连接作用,打破理论知识与美术馆展览之间的鸿沟,使得参观美术馆被赋予更多的意义。一方面美术馆不再单纯是“拍照打卡”的场所,观众不再仅仅是被“熏陶”,不再在观展过程中一头雾水,而是切实了解展览的前后过程、外在形式和深层逻辑;在观展后接受展览后续系统的持续美育活动,有实实在在与艺术家、策展人交流的过程。另一方面刺激美术馆的创造性,向公众提交更高质量的答卷。希望美术馆能够正视社会发展与公众美育的需求的提升,将理论知识与美育更好地融合到当今社会、全球的发展的浪潮中,探讨美术馆美育更多的可能性。曹意强教授指出:“我们在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如何运用知识去感知无法言说、无法被知觉的世界的能力。”笔者认为这也就是美育的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观展策展美术馆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观展指南针
关于策展
参观美术馆
去美术馆游荡
3天观展人数超过50万人次首届智博会发布多项重要成果
2017 艺术策展人
关于将“curator”统一翻译为“策展人”的建议
中西方博物馆策展人(curator)制度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