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图像哲理化思潮下读图方式的呈现及其意义
2020-11-27王秀珂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上海200444
王秀珂(上海大学 上海美术学院,上海 200444 )
一、艺术图像哲理化思潮下读图方式的呈现
当代社会是一个读图时代,从而形成了一个快图文化。而艺术图像哲理化相对于快图文化,非艺术领域的观者更容易产生误解和排斥,这主要是由其呈现方式决定的,即以一种知觉的方式呈现在观者面前:不再以传达内容、形象为主要任务,也不再以人的潜意识直觉为欣赏媒介,而是由人的知性,即理性进行深入思考,这一方面要求观者在欣赏时储备一定的艺术素养,“需要理解一个艺术创作以及艺术创作者,关注其当时的时代精神以及风俗人情,其对艺术创作的重要解说”。另一方面,还要读者摒弃康德美学的审美标准,能够以一种宽容、理解、民主、尊重的心态去思考艺术图像哲理化内容。
(1)与快图文化的直觉性相比,现代主义艺术图像在打破快图文化再现视觉神话的过程中,运用到了直觉的呈现方式。现代主义艺术图像直觉的呈现方式,与现代艺术创作的情感表现说或“心灵表现说”是对应的。这种艺术图像不再认为艺术是再现说(模仿论),而认为是人的情感的一直接种表达。托尔斯泰说过“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是人的心理变化的表现,而人的潜意识是文艺的起源。同时持“表现说”观点的还有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英国史学家柯林伍德和美国学者苏珊·朗格等。克罗齐认为,艺术的本质是直觉,直觉的来源是情感,直觉即表现。柯林伍德认为艺术的目的就是表现情感,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表现件形式。
(2)现代主义艺术图像的直觉呈现方式,在内容上往往是抽象的。现代主义艺术图像往往没有具体内容,创作形式更加自由,而作品的解读,完全依靠观者根据作品的痕迹,来进行自由解读。在画面上,更多是一种艺术家个人行为潜意识的反应痕迹,产生的也更多是一种直觉下的触感方式等,或者作品图像的形式是依靠观者的直觉,如蓬勃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抽象派主义创始人波拉克(Jackson Pollock,1912—1956),纽约画派(New York School)的运动的重量级人物。其绘画风格,将流质的油彩和涂料,利用泼、滴、洒等方式表现在画布上,多凭直觉自由挥洒,让油彩自然流淌而不加以限制,经常出现偶然效果,画风多半大胆粗犷、尖锐且尺幅巨大。画作色彩强烈,抽象表现主义密切相关的一个词——行动绘画(ACTION PAINTING),即是从他发表的宣言中所诞生,又如日本具体派艺术家白发一雄(KAZUO SHIRAGA)的作品《TAKAO》。他用脚进行绘画创作,基本处于一种不可控的状态。因此,这种图像的呈现方式,对于观者来说,基本靠观者的一种天然的直觉;直觉呈现方式的现代主义艺术图像基本都放弃了图像的描绘性和联想性,观者大多放弃无谓的猜测、揣摩与思考,往往依靠直觉体会艺术的纯粹与美丽。
这种更多强调人潜意识的直觉表现方法,最早来自于以蒙克为代表的表现主义、梵高为代表的后印象派、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丰子恺在《梵高生活》中说道:“梵高在阿尔的太阳下,是‘以火向火’,‘不久将要把他烧尽’”。其美丽是不可置疑的,它的美如格式塔心理学认为那样,拥有与心灵节拍相吻合的节奏,或混乱,或激荡,或野蛮,或明快……不用在画面中费尽心力寻找什么,仅仅在视觉的纯粹享受中,你就已经感受到了。
(3)而在当代艺术图像哲理化思潮下,艺术图像的哲理化,则是以一种知觉的读图方式呈现出来。知觉的读图方式是艺术图像哲理化最主要的呈现方式。表现在图像欣赏上,就是它不仅接受图像的基本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图像的内容和精神内容进行一系列组织并解释,从而使观者和作品之外产生一种哲学之间的联系。它与视觉性的快图文化和直觉方式的现代主义艺术的图像方式相比,哲理化的知觉读图方式,反映出更多图像中所没有的意义。因此首先,艺术图像知觉方式的呈现方式,不仅是视直觉观感到的内容,还是为了解释作用于我们感官的图像是什么,因此知觉读图是一种对图像进行解释的过程;其次,在此解释的基础上,又对作品内容的多样性进行综合加工,所以知觉读图方式又是一种凝炼概括的过程;最后,知觉的呈现方式,其实还包含有思维的因素。知觉会根据作品的内容和创作者个人主观状态,要求观者提供相关的认识经验来对作品图像来做出评价,因而知觉读图方式,又是观者主动对图像的视觉信息进行加工、推论和理解的过程。所以,学者易英说:“当面对人的行为和创造活动时,他必须参与到一个具有综合性与主观性特征的精神过程中去:他必须在精神上重新参与活动和重新进行创造。事实上,这是人文学科的真正对象开始形成的过程。”
艺术图像知觉的呈现方式,使作品图像以一种哲学的方式表现出来。它主要的特征有: ①内容形式多样,既可能是抽象的、直觉式的,也可能是具象、视觉式的;②创作形式自由,可能是架上的,也可能装置的,或者是数码的;③画面与思想分离,画与思想形成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能指”“所指”“意指”的符号学关系,或者只是观者自己根据自己的理解前结构,形成的独一无二的诠释。 这种哲理化发展趋势的艺术图像,以知觉方式呈现时,观者看到的不是图像表达的内容,即看到的并不是看到的,学者溥谨形容其“看水不是水”,如观看浦捷的架上绘画《宠物》时,你看到的是两个年青的女性抱着一个大型狗,而在基底,却是两个男性硕大、质朴的头像。这个作品反映了什么?女性在阳光表面下的非安全感?要不,为什么会抱一个“汪汪”?基底的男性,象征什么,是一种好女都被“狗”占了的焦虑?还是一种,女性作为独立女性,有了自己选择人或者狗的自由?在这种观者接受过程中,需要观者以一种知性的解读方法,去进行解读。每个观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诠释它们,每个人的解读,可能会不一样。
二、艺术图像哲理化思潮知觉呈现方式的现实意义
因此,当代艺术图像哲理化在读图时代,尤其是在快图文化的当代中,它的存在有其独有的现实意义 。
(1)以知觉呈现的方式,弥补了视直觉呈现方式的不足,打破视觉呈现方式的宗教崇拜情结。因为要认识到这些隐藏在题材和形式中呈系统性和结构性的作品内容和本质,就需要观者有打破对图像展现内容的迷信、盲目崇拜,摆脱习惯势力和偏见约束的信心和勇气,通过知觉的方式,组织、管理、阐释它,让本质显现出来,从而破除视直觉呈现方式的盲目性和对宗教权威的迷恋性,培养观者独立健全的人格。
(2)这种知觉呈现方式的意义,打破了观者对视觉图像的简单理解,也摆脱了观者在快图文化直接性快感中形成的围城迷局,使观者形成独立、清醒的读图自主意识。因为这种图像哲理化的读图呈现方式,能让观者不再仅仅关注于快图文化画面的再现性内容,还会从主题中吸取艺术本体之外的东西,积极、主动地通过知性去思考图像的含义和意义,从而引导观者根据自身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去思考、去深入研究相关的知识、内容、文化、风俗、习惯等,弥补了读图时代快图文化对形象和逻辑思维的忽略性,从而使图像的哲理化成为在读图时代除文字传媒之外的,对观者起到培养独立思维,提升判断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3)以知觉呈现的美术图像方式,打破了快图文化的单一性,丰富了图像的多样式。快图文化的图像媒介以一种平面、空间、数字的、网络的传媒方式存在,虽然品类众多,但其精神实质、表现形式、图像特征却有其类同性和单一性。而图像哲理化知觉的呈现方式则能最大限度地促使艺术家创新其图像产生的方法和方式,使读图时代的图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正是后现代主义艺术图像的哲理化,形了当代读图时代的快图文化的“泛化”。
(4)实际上,哲理性图象知觉呈现方式的存在,在观者知性思考中,又加深了对视觉图像的特征、功能、意义的理解领悟,也提升了对图像认知的程度;因此,对于图像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又形成一种推动效应,从而为更有价值和意义的艺术图像形式的产生、流通和传播提供一种动力和精神借鉴,甚至作为主旋律的官方沙龙艺术,也在现代艺术图像哲理化大潮的推动中,变得更加包容、开放、主动,在事实上,为艺术本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不可抹灭的作用。
(5)现当代美术图像的知觉呈现方式,往往与观者文化背景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对历史的“更高层次的理解”(狄尔泰语),实现了对历史的重构。因此,现当代艺术图像的哲理化,有利于对于本土,尤其是具有千年优秀传统的中国文化历史的发掘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本土文化、信仰、传统、习俗、审美风尚的形成和发展、形成具有自己文化内涵的“现代艺术”,形成现代精神。
结语
当代读图时代的快图文化是传统古典主义绘画图像在现化科技社会下的泛化和滥觞,而图像哲理化则是对快图文化的一种潜意识对质,是快图文化性质和审美趣味的反叛和补充。
当代艺术图像的哲理化并不象一些批评者所言:脱离生活,忽视群众的审美要求,片面追求和探索美的形式。这些图像作品与读图时代的其他图像一样,也是表现现代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而之所以会对其产生认识误区,主要还是因为当前艺术基础教育不够,从而使人民大众误读了艺术图像哲理化的精神。因此,在此意义上,在中国各个大中小学校及各种场所,开展现代主义艺术教育,加强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组织各种相关的文化活动,也是势在必行;使人民大众既能从快图文化中汲取所需信息,又能在图像哲理学化中形成独立思考性人格,化解精神困惑,树立正确的艺术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和其他文化传播一起,形成一个真正健康、有益于观者的图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