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百衲审美特征研究
2020-11-27李梦琪西安美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李梦琪(西安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中国传统百衲这一民间手工艺,从普通穷苦碎衣料到精美丝织物,由粪扫衣演变成充满独特风格的“水田衣”,传统百衲服物的艺术形式美,从哲学、文化等角度来理解都比较笼统和复杂,以影射服装整体感觉的组成要素来分析更为准确,其织物形式流变经历了由简到繁、兼容并蓄、由具体到抽象、由实际需求到审美需求的过程,其缝制工艺由简单的拼接、补贴,发展成为集技艺和艺术为一体的手工运动,包含了多元化的思想,能够多方面反映出中国传统审美趣味。
一、形式多样的构成形式
形式美的法则,是人们在长久的审美实践过程中对生活里许多美好的物体形式特征的归纳和总结,形式美法则具有普遍性和通用性的特征,传统百衲服物根据其构成大致可以分成:规律拼接织物、图案拼接织物、自由拼接织物和混合拼接织物。
规律性的拼接,即以组或多边形为单元拼缀而成。其特点是:拼缀而成的组合都具有规范的样式和大小,大多为三边形、四边形、菱形等几何图案,并按照特定的组合方式拼缀。相同的组合以一种方式重复摆列,具有规律性来回形式,构成一种强调对象的方法。重复摆列是百衲服物中常用的组成手段,同一个元素组的重复摆列使用可以加强视觉冲击力,给人一种特殊的整齐美感。同时,这些简单的几何形图组,按照平面构成的排列形式、组合重复能够形成节奏感,重复、渐变、节奏等,进而展现出和谐美感、强烈的秩序美和韵味。
图案性的拼缀,就是将布料按照特定的方式拼缀,以构成完整的图案或纹样的构成方法。传统百衲服物的图案种类繁多,但大体上都遵循对称或是均衡的平衡感,具有非常大的稳定性。“对称”是以特定的线为中轴线,形成在形式上的均等感,这是人类在长久的社会生活中,经过对自身、生活环境的观察而来的,反映了事物自身结构的一种规律性。而“均衡”则是对对称的一种延展,是对象的不同的两个主体在形态上、布局上不一样,但二者在量上却大体相等,是一种虽然形式不对等但却等量的对称。相比之下,均衡比对称的自由性更大一点,且有着非常丰富的变化。对称和均衡的相对稳定性,恰好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中自然而产生的视觉审美感受;因此,凡是切合这种审美感受的造型艺术就能够带给人们视觉美的感受。
自由拼接形式的服物,在创作方式上有别于规律性的拼接服物。多数是说那些并不着重于布料的形态、大小和颜色的随机组合,且这种搭配的随机性,一般能造成局部的对比和整体的协调统一,就是指组合内的要素互相都能够发生紧张和碰撞的视觉感受,奇妙的是冲击感却在整个集合中被弱化,从而平衡了整个视觉效果,即“多样统一”,这是形式美的最高原则。自由拼缀形式服物中每个布块在造型上有大小、高低、方圆、曲直等特性,在质感上有柔和厚重、轻重等特性,这些相对因素有机地综合在一起,并体现在某一具体事物上,就形成了和谐美。
混合拼缀的服物则是综合了规律性、图案拼缀、自由拼接形式中的两种或是多个的拼缀而成的织物。儿童百衲衣,衣服的局部采用规律拼接和图案拼接,不同的面料拼接,服物的图案造型随性而变,使用随机的拼缀形式,把多个构成形式随设计而有机组合,在变化多样的差异中表现出协调统一的美,反映出一种相映成趣的审美趣味。
二、功能全面的色彩搭配
中国传统服饰色彩的运用深受“礼”的影响,在服饰色彩的选取上遵循当地的民族风情、伦理纲常。中国传统百衲将不同颜色、明暗的布块重新组合搭配,形成丰富的色彩变化和不同的风格,充分体现再搭配之美。面料色彩和图纹样按照一定的规律相配合,形成浓中有淡、明暗结合的效果。总体而言,在传统百衲服物中常用色彩对比手法,富有明快的色彩美感。
我国历朝历代对服饰色彩都相当重视,自秦汉而下,每当易朝换代,都会易服色,其目的是为了顺应天命,重新彰明新朝代的到来,从这个方面也说明色彩对政治体系的重要性。地位低微者所着衣物多为间色、杂色,由此可见,服物的色彩可以看作是人们社会地位的象征,而传统百衲服物的色彩正是采用这种间色、杂色的象征意义。传统百衲服物的色彩来源于佛教的僧人服饰,也称作“粪扫衣”“僧衣”“衲衣”,其色多为“不干净的、杂乱的、污秽的”,其意是为了告诉僧人不要贪图华丽奢靡的服饰与外物,抛却私欲。
色彩除了带有政治意味,还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象征,所以造成了我国独特的色彩审美心理学。其象征意义如下:赤色——代表吉祥、幸福、平安、财富、愉快;青色——代表希望、永恒、年轻、柔和;黄色——预示着权贵、尊严、华丽;白色——代表纯洁、平静;玄色——象征沉着、稳重与持久。传统百衲服物的颜色在初期并没有明文规定的范式,但随着民俗文化的扩大发展,色彩的组成也出现了规范的模式,并且开始考究五行颜色搭配。
色彩的民族性显露在同样的色彩中之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民族,会传递出差别较大的信息,这就使即使构成方式相似的百衲服物在不同的民族和地域蕴含着不同的色彩感触。例如美国黑人文化背景下的百衲被,在色相上经常使用互补色,并且纯度比较高,产生非常强烈的视觉感受;日本风格的百衲服物在色彩纯度上较低,但是整体明度较高,给人以清爽雅致的感觉,如日本青川地区的传统睡衣,多使用蓝色基调。百衲服物最吸引人们眼球的就是布料间的颜色对比在视觉上形成的碰撞感,当代设计师,正是看中了这一特性,合理运用织物的这种样式来组建视觉中心,力求突破服饰的单一性,形成独特的色彩美享受。
三、材质丰富的肌理表现
在服装设计的三个主要构成中,服装的质料是最为基本的物质基础,也是表现服装美最直接的质感效果。不同材质的面料拼合缝制在一起使作品呈现不同的肌理感受,展现出交织错落的视觉美,传统百衲服物面料有的表面光洁,有的织纹细密,不同面料的肌理变化给人丰富的视觉享受,材料自身所拥有的纤维组织结构和触感的差异性就形成了传统百衲服物特有的材质美、肌理美。
肌理美表现出三个层面:质料的自然肌理所带来的触觉和视觉效果带来的美的感受,如丝滑光亮的丝绸展现出来的高贵华丽又典雅的意境,棉麻质感的面料传递了亲切质朴的感受,天然毛皮带给人绒毛舒适的感受等;布料的纤维组成和处理方式造成的视觉的美的享受,如布料的透光性、起伏感、粗犷感、光滑程度、垂坠感等;服饰再设计的方式带来的视觉感受,如辅助的线性装饰、贴加的布边装饰、增缀的花饰及做工的精致与否。从这三个层面来解析中国传统的百衲服物,其肌理特性由单个成分的多种因素决定,改变其中任意一种,就可以在服物的表层形成在质感、凹凸感、光感等角度的重复或对比,带来非常丰富的视觉上的感受。
当代生活中人们对于产品质感的注重,对多样的服饰材质的各种诉求,促使设计师在选择服装材料的环节日趋严谨,材质的肌理带来的美的享受,给纤维艺术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机,同时给面料再造的艺术带来广泛的讨论和尝试。传统百衲服物之于现代服装设计的意义不仅仅是其本身的织物特征,更为让人看中的是其与快速发展的物质消费观反其道而行之的设计概念。在人们传统的审美理念中,会觉得在服装缝制的时候留下来的缝头、收边时不小心显露的毛边与布料是服装做工品质不优的标志。在现在的设计理念中,为了增加整体设计的丰富性,设计师会在设计时故意显露出不够整齐的毛边,这样可以和服装外部的面料有明显对比,增强服装的整体层次性,百衲服物的工艺和手法的包容性,为现代设计师打开了思路,使人们各种大胆的实验和设想都能够实现。在制作的工艺上,百衲服物除了简单的拼接,还常与其他的工艺手法相结合,如刺绣、堆绫和贴绢工艺。
结语
百衲服物作为中国服饰文化中一种特殊的服饰形式,它历久弥新,经久不衰,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百衲服物的审美特征分析,或可得出以下结论:
(1)传统百衲服物在遵循形式美法则的基础上表现出多边的构成规律,形式表现丰富,却能做到繁而不杂,将和谐统一集于一身,有序的百衲服物给人均衡感和和谐美,无序的百衲则更有灵动感和生命力;
(2)传统百衲服物将不同的色彩搭配,不同的色块组合营造着不同的色彩氛围,寄托着人们的内心对于吉祥寓意的追求,同时也会影响到人们对于百衲服物制作时色彩的选择;
(3)中国传统百衲服物是手工缝制,是有温度、有情感、有生命的作品,丰富的面料材质,增加了其独特的韵致,在工艺上,除了简单的拼接,还增加丰富的工艺手法,为整体的装饰风格增加多重感受,从材质和工艺两方面来看,百衲服物蕴含的多样的肌理形式,构成丰富的视觉效果。
百衲服物对于中国传统的表达,使得其不仅是对材料等的循环使用,还衍生成一种情感的寄托与延续,又因一个传统的百衲服物承载着该时期的多种工艺与面料信息,依靠对多种文化符号的解读,其能够间接地透露出审美标准与民俗文化,所以,对于百衲服物的审美研究与继承也是对造物理念和文化精神的一种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