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铁车站建筑设计原则与创新
2020-11-27王化宇
王化宇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哈尔滨项目部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1 城市发展中地铁的作用分析
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这个概念由新城市主义代表人物彼得·卡尔索尔普提出是为了解决二战后美国城市的无限制蔓延而采取的一种以公共交通为中枢、综合发展的步行化城区。从空间角度来看,地铁通行区域的广泛性和运营时间的爆满为沿线商业功能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为城市商业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地铁商圈可以促进周边地区商业的发展,带动该地区消费,形成新的商业氛围,促使新兴的商业项目陆续出现,使整体市场呈现良好的循环之势。
2 地铁车站建筑设计遵守原则
①以人为本,应保证乘客使用安全、方便、集散迅速,为乘客提供安全、可靠、舒适的乘车环境。②方便乘客使用,地铁车站的功能是最大限度地方便人们使用,尽量为乘客提供最大的方便,尽量减少乘客在乘坐地铁时的步行距离。③安全、经济,首先,必须考虑到地铁施工、建设及运营过程中整个建筑工程在结构布局上的安全性;其次,考虑经济性,应与城市道路网络及公共交通网络密切结合,减少拆迁,降低工程造价,并结合规划考虑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并使资金投入产生效益[1]。
3 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思路
3.1 地铁车站内部布局的设计思路
地铁车站建筑的设计是一个复杂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不但要确保整个车站通风、给排水、照明、通信、信号、fas、bas的运行,还必须运用专业化知识来实现整体设计方案的最优组合以降低地铁车站的造价,所以在地铁车站主要建筑设计上必须采用最佳的方法,重点是对设备管理用房区、乘客公共区等进行设计。在设备管理用房与乘客公共区的综合布局设计上,可采用断头厅式的布置方式,即分别将主要相关设备和管理用房分布在地铁车站的两端,将乘客公共区与地铁车站两侧的站厅层连接在一起,增大乘客公共区的空间,进而减少乘客的压抑感、恐慌感以及紧张感还可以按照不同区域的使用性质和功能来确定设计方法,例如可以针对通风、通信、消防等的要求和相互关系来合理布置通风用房、信号用房和消防设备用房对于乘客公共区的设计,缩小车站建筑规模还可以采用分散布置形式,在地铁车站的两端分别设计成乘客公共区,有利于乘客流动和快速乘降。
3.2 车站公共设施设计思路
地铁车站是根据人群的需要设计的,应尽量为乘客提供便利的公共设施。例如,在韩国和日本的地铁中,储存箱被嵌入车站通道的墙壁中,方便乘客在购买后将物品存放在储存箱中。然而,储物箱的设计在中国的地铁站中是非常罕见的。在地铁站的相关位置设置一个早餐厅和便利的商业设施,方便乘客在上下班时购买餐点和急需的生活用品,以满足乘客的需求[2]。
3.3 地铁车站出入口和通风亭的设计思路
在设计地铁车站出入口布局方式时,可依照设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设计经验,参照其他已建成地铁车站的地面建筑特征,结合地铁车站地上街道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应当将地铁车站的出入口位置选择在那些客流量大、地面交通便利的位置,也可以选在城市主要商业区、商场以及地下人行通道等位置,这样可以大大节约施工成本此外,在设计地铁车站出入口时,还要重视其经济引导功能以及交通疏散功能根据我国地铁车站建筑相关标准和要求,本着安全、经济的设计原则,可以在设计地铁车站的风亭的进、排风口时,一方面要保持与地面的一定高度,另一方面还要考虑相关设备自身的工作效率,在设计时,必须注重于周边环境的协调,突出地铁车站建筑的良好形象。
4 关于地铁车站建筑设计的创新研究
4.1 地铁车站环境与空间的设计要充分考虑人们心理感受
地铁一般都是建在地下,因此在大部分情况下是需要人工照明的,因而地铁车站的照明亮度、空间设计以及环境设计的好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视觉心理。光影如果柔和会让人感到非常的温馨,但阴暗的光影就会给人一种沮丧的感觉,因此,在对地铁车站的空间和环境进行设计时,必须充分的考虑人们的心理感受。
4.2 地铁车站在进行功能设计时要注重人的行为和需求
地铁车站的最明显特点就是人流量大,人们在地铁车站中常见的有滞留和通过两种行为。当然,在这两种行为中,通过是主要的,滞留仅仅是人们的一种短暂的行为。所以,在人们通过的过程中,应该保证人们经过的路线都快捷无阻,从而避免通过和滞留的相互影响。另一方面,在对地铁车站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们要尽量的满足人们的需求[3]。
总而言之,在地铁飞速发展的今天,地铁在大都市的交通生活中几乎是不可或缺的。我国每天有数以百万计的公众穿梭于地铁之中,地铁车站作为城市中人口密度最大、流动性最强及利用率最高的公共设施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地铁车站最直接的功能就是方便乘客出行,其车站建筑人性化设计显得非常重要。在车站出入口、换乘、平面功能、公共设施等方面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理念。车站建筑设计不应是单纯的复制和借鉴,应根据各个城市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站型和换乘方式,科学、灵活地运用规范、规程和行业标准,才能设计出让乘客感到安全和舒适的乘坐环境,真正实现“让乘客出行更安全、更便捷、更舒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