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篇分析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探析
2020-11-27冯钰彧
冯钰彧
(嵩明县第一中学,云南昆明 650300)
0 引言
阅读是人们获取有用信息,进行语言学习,培养思维品质的有效手段,阅读教学也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然而,现实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还是倾向于采用传统语法翻译法,逐步处理语篇中的生词和句型,过于关注细碎的语法知识和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导致日常阅读教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同时部分教师缺少文本解读能力和对语篇意义的探索能力,造成阅读课同质化,模式化,这不利于学生整体感知文本,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语篇分析的能力。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求教师应有意识渗透语篇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语篇意识,把握语篇的结构特征,从而提高理解语篇意义的能力[1]。全国卷高考英语试题中阅读、完型、七选五这三类试题在高考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三部分总分一共70 分,除去听力后占据卷面分58%,这部分试题由长篇语篇构成,涉及考察语篇的衔接和连贯等知识,对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在阅读课中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本文以一节高中英语阅读课为例,探讨如何从语篇分析的角度涉及阅读教学,协助学生循序渐进掌握语篇知识,培养学生语篇分析能力。
1 语篇及语篇分析理论
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斯(Harris)认为语篇是连接起来的话语[2]。胡壮麟认为语篇是“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3]《新课标》指出语篇是表达意义的语言单位,包括口头语篇和书面语篇,是人们运用语言的常见形式,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还可以是一本书。由此可见,语篇是一种有完整意义的,上下文衔接连贯的整体性语言单位,具有实际的交际意义,目前课本上的短对话,长篇阅读文本都属于语篇。
语篇分析由系统功能语言学发展而来。语篇分析超越对单个词汇或句子的简单理解,通过研究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进行篇章分析,系统地分析阅读材料的文本意义及交际功能,从而达到理解文本的最终目的[4]。了解语篇分析理论有助于教师分析和梳理语篇,运用语篇分析理论于实际阅读教学活动中,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语篇知识,提高学生语篇分析能力。语篇可以从宏观组合结构和微观组织结构进行分析:宏观组织结构包含语篇中段与段,语篇各部分与主题之间的关系,立足于语篇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主要分析篇章体裁、语篇结构和模式、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推断作者的目的和意图、态度和观点等[5]。微观层次主要集中在句子内部的语法结构、词语搭配、指代关系、和句子信息展开方式分析等,要求对词汇、句子和段落内部的衔接与连贯进行分析。学生可以通过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从不同维度理解语篇,锻炼语篇分析能力从而提高阅读水平。
2 语篇分析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1 文本分析
在高中阅读教学中,语篇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材料,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五Unit2 puzzles in geography为例,探讨语篇分析如何具体运用于日常阅读教学活动中。
语篇“Puzzles in Geography”是一篇介绍英国概况的事理性说明文。本文围绕地理之谜的主题,探寻联合王国的形成之谜,英格兰的区域划分之谜以及伦敦丰富的文化之谜。语篇一共六个段落,可粗略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para1 ~3)通过对英国的不同称呼,引发读者的兴趣;接着介绍历史进程这个英国的地理概况及名称的由来。第二部分(para4)主要介绍英格兰的地理概况和人文特点。第三部分(para5 ~6)重点介绍伦敦的历史概况和人文特点。整篇文章立足读者视角提出读者眼中的Puzzles,用空间和时间两条逻辑线横纵共同织成全文:即按照从大地点到小地点的逻辑顺序和时间的逻辑顺序来介绍英国。学生应围绕标题中的Puzzles 展开对课文的阅读,同时理清楚作者写作的逻辑顺序,构建起文章的整体框架。
本节阅读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在本课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
(1)通过语境、上下文、构词法理解和认读文本新词clarify,conflict,union 等。
(2)利用语篇标题、主题句、关键词等提取语篇大意,建构篇章结构。
(3)利用文章部分“代词”和语篇衔接词,通过画思维导图等可视化手段梳理英国历史发展和地理特征,清楚作者写作的逻辑顺序,增强对语篇连贯性的理解。
(4)学习和了解英国历史和文化,开阔文化视野。
2.2 宏观结构分析
语篇宏观分析主要分析语篇类型,语篇格式(行文特点),语篇结构和主题句,并从整体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立场态度和语篇主旨。从宏观把握语篇结构能帮助学生摘取重要信息,形成对语篇的整体感知从而提高阅读速度。
2.2.1 激活学生背景知识
语篇教学不仅重视语言形式,而且重视语言功能,同时还注意文章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及获取完全信息的能力[6]。这篇语篇内容并不贴近高二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需要具备相应的历史文化知识才能更好理解语篇。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前,教师围绕主题设计情境链接,激活学生的相关背景图示。
例如:在导入环节,教师在黑板上依次呈现出奥黛丽赫本、霍金、贝克汉姆以及英国女王等学生比较熟悉的英国著名人士,并进行提问:“Do you know which country they come from?”学生的答案可能会出现“Britain, British, England 或者the UK”教师趁机提问:“Are all these answers right? Do they have the same meaning?”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回答的含义,同时引出Puzzle 的概念。接着教师播放英国简介的视频,解决学生的疑惑,通过视频学生对英国的地理,人文有初步的了解。读前教师通过设计提问等一系列有效的课堂活动,成功创造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2.2 重视标题和图片的预测功能
语篇的标题是语篇的题眼,也是高度概括的语篇主旨,不同类型的语篇具有不同的交际功能和体裁结构。根据标题对语篇进行体裁、结构、内容的预测,对学生准确把握语篇的主题有着积极作用。
例如:课文的题目为“puzzles in geography”,并在课文侧边配上了英国的地图。教师根据标题和图片设计以下问题: “What are puzzles?How many puzzles in the text? Which country’s geography is mentioned? Is it about human geography or physical geography? What type of the text the article is?” 有了背景知识的激活,学生能够根据题目预测出语篇主题和语篇类型。学生虽不能立刻回答全部问题,但在问题的驱动下,也能够快速感知文本主题,并积极思考题眼中puzzles 的含义。
2.2.3 划分文章结构,把握语篇体裁
划分文章结构有助于学生分析语篇类型,确定语篇体裁,加深对语篇的整体认知。如:说明文的语篇模式结构通常是问题——解答模式或概括——具体模式,段落常以主题句—发展句的构成形式出现。说明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教师带领学生划分结构,对体裁特点进行归纳,进而快速明晰文章全貌。
例如:在本课例中,教师邀请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对每段的主旨大意进行连线配对,如图1 所示。在这过程中,教师向学生强调skim 阅读技巧和段落主题句的位置和特点,帮助学生快速把握文章的脉络。
图1 段落匹配图
随后,学生根据每段的段落大意把文章分为三个部分:Part1(para1 ~3)引出话题,激起读者兴趣,介绍英国的名称由来和地理概况;Part2(para4)介绍英格兰的地理概况和人文特点;Part3(para5 ~6)介绍伦敦的历史概况和人文特点。由此,学生能够总结出文章的结构为“总——分”,所属语篇模式结构为问题——解答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关键词提取,根据段落的前后排列和衔接画出文章介绍英国的逻辑顺序流程图:the UK →England → London。参考课文后附录的地图册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整体脉络是围绕地理范畴上由大到小展开,文章标题中的“Puzzles”也是围绕这三个关键词展开,学生因此能够回答之前的问题:“There are 3 puzzles in the text”。
2.3 语篇衔接和连贯分析
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中最核心和最重要的概念。语篇的衔接是通过词汇和语法等表层结构形式实现的,对语义联系进行标明,是语篇的有形网络[7]。英语重形合,需要采用词汇和语法对内容进行形式上的聚合。语篇的衔接和连贯原则由微观连贯原则和宏观连贯原则构成:微观层次的衔接和连贯主要体现在小句间和段内,宏观层次的衔接多体现在段与段,语篇的整体性中,微观衔接并不与宏观衔接相割裂,而是在一定意义上组成了宏观衔接内部语义衔接。
语篇宏观结构衔接分析原则中,张德禄提出指称类贯穿全文原则即意义一致性原则(the principle of meaning consistency):在一个完整语篇中,起码要有一条衔接链条贯穿语篇始终,作为语篇主题的标志,来表示语篇整体意义关系的连续性[8]。
例如:本课中,教师可以利用衔接理论,带领学生体会语篇整体意义的连续性以及3 个puzzles 是如何在段落间进行衔接和连贯,教师在PPT 上呈现每段的第一句话或者最后一句话:
P1:…England,Wales,Scotland and Northern Ireland.
P2:…Northern Ireland…England,Wales and Scotland…(the United Kingdom)….
P3:(England) is the largest of the four countries….
P4:(England) is the largest of the four countries….
P5:…of all is (London)….
P6:…United Kingdom….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每个自然段都会出现四个国家指代:England, Wales, Scotland, Northern Ireland 在第一自然段出现后,又在第二自然段出现,在第三,四自然段中呈现为the four countries,第五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又分别以all 和the United Kingdom 出现,为了避免重复,指代词贯穿全文,形态上发生了改变但是意义未变,可以得出结论:这条国家名称的衔接链就是文本的宏观衔接链,即这篇说明文的主题就是介绍英国的历史及其发展,联系语篇标题“puzzles in geography”便可得出这里的geography 并非指的是自然地理,而是指人文地理。在宏观衔接链的基础上,3 个puzzles 有条不紊,十分流畅地在段间过渡。通过对宏观衔接链进行分析,学生能够进一步体会文章段与段如何自然流畅地衔接成一个逻辑紧密的整体,加深对文本的整体理解。
微观衔接方面,语言学家Holliday 和Hasan 提出衔接纽带(cohesive ties)作为小句间的联系,同时将语篇衔接手段分为指称(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五类[9]。表1 对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衔接手段进行归类。
在本语篇第二自然段中,课文中出现first, next, finally 等语篇标记词和时间状语in the thirteenth century,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共同构成时间衔接线索。随着时间的发展,联合王国的范围也出现相应的变化,这条是空间衔接线索。语篇标记词first, next, finally 表明联合王国形成比较顺利,比较指称词in the same way 和上文without conflict 构成隐形衔接,说明这是一个和平的国家统一过程。显性标记词however 具有转折和对比含义,体现出国家组建过程中的困难。最后标记词so 引出句子表明全段英国国家组建的结果。整个段落既按照时空线索发展,也隐约按照分-总的结构组成。在进行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用表格归纳英国的发展,如表2 所示。
表1 语篇衔接手段表格
表2 英国历史发展表格
图2 伦敦入侵者及其影响时间轴
在文本第五段讲述入侵者造就伦敦丰富文化时,文本中语篇标记词the first, the second, the third和the fourth 与时间线索in the first century AD, in the 1060s, in 1066 一同构成伦敦文化发展脉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导图等可视化手段梳理线索,如图2 所示。
2.4 微观结构分析
微观层次主要集中在句子内部的语法结构、词语搭配、指代关系和句子信息展开方式分析等。要求对词汇,句子和段落内部的衔接与连贯进行分析。
2.4.1 重视词汇复现
词汇重叙能够起到一定的衔接作用,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和对文章内事物特征的强调。第五自然段中主题句强调伦敦是 “the greatest historical treasure”,在下文介绍伦敦时连续用了三个形容词最高级“oldest”:the oldest port…the oldest building…the oldest castle”教师可以针对三个oldest 设计问题:“Why does author use three ‘oldest’to describe port, building and castle? How do you feel when you read the sentence?”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词汇重叙不但能凸显出伦敦悠久的历史,和上文的greatest historical treasure 相互呼应,形成词汇链增强语义场,还能加强语气,使文段读起来朗朗上口,表达出作者对伦敦历史文化的自豪感。
2.4.2 重视代词作用
代词常用来替代前面已经提到过的人或事,但在实际的阅读活动中,学生往往容易忽略代词的指代功能,从而不明确语篇的上下文和前后句之间的关系,导致阅读出现断层或者理解错误。段落间不同句子中的代词会被视为衔接手段,同句中的代词更多是指代功能。教师应该重视代词等指代词的教学,对文中的代词进行针对性提问,目的是帮助学生明白代词真正的指代内容,如第一段中教师提问:What does “this question”refer to? How can we work out“this question”? 学生根据代词的指称性在前文找到指代内容,并联系上下文推测“clarify this question”的含义。第二自然段中“ Happily this was accomplished without conflict…this was shown to the world in a new flag called the Union Jack.”这里有两个相同的指代词,教师提问:Do these two “this” refer to the same thing? If not, what do they mean? 旨在引导学生对比两个代词意义,从而更好理解上下文关系。
3 结语
语篇分析是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新尝试,不同于传统语法翻译法只注重细枝末节,语篇分析方法既从语篇宏观结构出发,关注语篇整体意义,又立足于微观层次,注重语篇词句的衔接与连贯。教师可以在日常阅读和写作教学中渗透语篇分析理论,通过设计寻找衔接链,主题句和代词指代含义等活动,帮助学生学习语篇知识,提升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