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立德始于“正心”
2020-11-27韩巍巍
文/韩巍巍
唐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得到了十几把弓,自认为是良弓,就拿给工匠鉴赏,工匠却说:“这些弓所用的木材,中心不正,所以它的纹理都是歪斜的。这样的弓虽然刚劲有力,但用它射出的箭,都有一定程度的偏移,所以不是上好的弓。”李世民恍然大悟。弓如是,人亦如是,正所谓“心正则身正,身正则行正”,为人之道在于修身立德,而修身立德之要在于“正心”。
正心首要修心修德
西汉名相陈平,小时家里贫穷,与哥哥相依为命,每天寒窗苦读,废寝忘食。嫂子见他每天不干活,还花钱买书籍等,便数次言语羞辱于他,陈平一直隐忍不发。但随着大嫂变本加厉,陈平终于忍无可忍,离家出走,欲浪迹天涯。陈平的哥哥把他追了回来,埋怨妻子,准备把她休了。陈平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学者听说了这件事,特意前来免费收陈平为徒。陈平说:我既没有良好的基础,也拿不出昂贵的学费,您为什么收我为徒啊?老师微微一笑,告诉陈平:我收你,是因为你品德优秀,将来必成大器。不出老师所料,陈平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相较于才华横溢和勤奋刻苦,古人更看重的是品德修养。所谓“德才兼备”,德是放在首位的。古人云:“修德以正身,修其身才能治其国。”因此,“正心”首先要修心修德。修心修德就是要陶冶自己的情操,校正自己的言行,任何时候都不去做违背道德良心和公序良俗的事情,培养“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见贤思齐、诚实守信,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我们都熟悉孟母三迁的故事,说的是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多次迁居。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其实就是孟母帮助孟子修心修德的过程。同时,修心修德不是三年两载之功,亦不仅是孩童、学士应做之事,而应贯穿于一个人成长的始终。“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上面种满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毫无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修心修德,就要时时刻刻严于律己,用美德占据全部灵魂。
正心亦应慎独自省
“正心”除了要修心修德外,还要通过日常的慎独来规范自己的言行,通过不断的自省来矫正内心的偏差,使行为无所偏倚,使内心公正诚明。
“慎独”一词,最早出自西汉时期的儒家著作《礼记·中庸》。书中指出,品德高尚的人,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无人听得到的地方也是有所敬畏的。通过最隐蔽、最细微的言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
东汉时期,荆州刺史杨震在上任途中,留宿昌邑。作为杨震当年举荐的人才,昌邑县令王密连夜前去拜会。分别时,王密捧出一些黄金,想送给杨震,以报答举荐之恩。杨震生气地拒绝了。王密以为杨震害怕收受贿赂之事被别人知道,便小声说道:“没事,天这么晚了,你收下这些黄金也没有人会知道!”杨震厉声呵斥道:“这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没有别人在,难道你我的良心就不在了吗?”王密羞愧不已,无言以对。杨震“慎独”的精神境界,成为后世的榜样。
关于“自省”,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参提出的“吾日三省吾身”了。曾参提出的“自省”,指的是对自己的思想意识进行主动的、积极的,并具有建设性的反思。它不是一味地自我批判,也不等于盲目地完全自责,而是逆境或失误时的总结反思,顺境和成功时的戒骄戒躁。但无论顺境还是逆境,自省都是为了往更好的方向上引导自己的言行。
杨震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拒贿,被后人尊称为“四知太守”
明朝内阁首辅徐溥,历经景泰、天顺、成化、弘治四位皇帝,终以“四朝元老”的美名荣归故里。他从少年时代起,便效仿古代先贤,时刻矫正思想中出现的偏差。与曾参“吾日三省吾身”的做法不同的是,徐溥为自己准备了两个瓶子,时常带在身边,每当自己做一件善事,就往瓶子里投一颗黄豆;倘若做了一件错事,就往另一个瓶子里投一颗黑豆。晚上检查黄豆与黑豆的数量,以此来审视并反省自己白天的思想和行为。日子久了,黑豆的数量越来越少,黄豆的数量越来越多。凭借这种持久的自我反省和约束,徐溥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终于修成良金美玉的道德品质。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缺点和不足,通过自省这剂良药,不断审视自己的内心,不断反思和检查自己的思想,是校正行为偏差的有效方法,更是修身立德的有效手段。
正心最重强学躬行
除了思想品德的修炼和慎独自省的修为外,古往今来成大器者莫不勤奋刻苦、强学躬行。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纵观古今,凡注重修身立德之人都是博学广志之辈,他们在生活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逐渐完善自我的言行,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磨炼自己的心智,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囊萤映雪”“悬梁刺股”“闻鸡起舞”,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背后,体现的都是强学的艰苦和辛酸。如“头悬梁”刻苦读书的孙敬,最终通晓古今,博学多才,成为当时江淮以北颇有名气的大学问家,常有学子不远千里负笈担簦来向他求学解惑。又如“锥刺股”的苏秦,在“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的惨淡境遇下,仍然发奋学习,专心研读兵法,探求到合纵的谋略。学业精进后,他正确分析了秦国想要吞并六国的形势,先后到六国宣传“合纵”的道理。在苏秦的努力下,六国缔结合纵盟约,抑制了强大的秦国,使秦国因此不敢东进入侵,双方相持了十五年之久,苏秦也因此获得“六国宰相”的美誉。
以学修身正心,可以避免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躬行践履,道德修养的精髓领会得再深刻,不用行动去培育,到头来也无非就是一番空洞的言论。南宋理学家陈淳在《严陵讲义·用功节目》中提出的“行不力,则虽精义入神,亦徒为空言,而盛德至善竟何有于我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躬行实践在修身立德正心的过程中显得更为重要。回望历史,很多明理之人都十分注重在躬身践行中培育自己的道德品质。
“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中华民族在灿烂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似乎成了每个中华儿女一生的前进目标和奋斗轨迹,很多人把修身立德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而倍加推崇。但是,一部分人却忽视了在这几项内容之前还有一个“正心”。《礼记·大学》中说:“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可见,修身立德始于正心,而正心首要修心修德,正心亦应慎独自省,正心更重强学躬行。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但不论世事如何变迁,修身正心始终是人生的第一要事,只有通过修身正心不断地纠偏正向,固本培元,才能使我们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驶向成功的彼岸,收获未来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