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扎根理论的大学生课堂参与作用机制研究

2020-11-26郑文奇王真真

煤炭高等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编码课堂教学

郑文奇,王真真

一、研究缘起与目的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和首要功能,课堂教学一直是高校进行知识传承和人才培养的最主要渠道,因此提升高校课堂学生的有效参与程度,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各种资源不断得到丰富和充实。就课堂教学活动而言,教学硬件设施逐步完善优化,教学环境日益温馨舒适,教学教材及工具趋于丰富完备,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充盈,教学手段丰富且多元化,网络信息化技术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与此同时,我们又常常会听到任课老师关于“现在大学生上课鸦雀无声”“大学生上课只带身体不带来脑子”“大学生的学习和接受情况一级不如一级”等等的抱怨。这种因果似乎是矛盾和令人费解的,但纵观今天高校课堂现状和诸多学者的研究,当前高校课堂学生参与情况不容乐观确是不争的事实。

我国学者对于课堂参与的研究时间较久且学科视角多元。就课堂参与的概念和内涵而言,曾琦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认为学生的课堂参与又称课堂投入,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与学业有关的活动中投入生理和心理能量的状态[1]。蒋桂珍将学生课堂参与模式分为了言语活动和非言语活动,其中言语活动包括课堂提问、课堂质疑、课后提问、主动回答、齐声回答、点名后回答、讨论辩论、角色表演、询问同学;非言语活动包括做笔记、听讲但沉默、倾听他人回答、观察他人表演、点头或摇头[2]。刘丽娜在综合诸多概念的基础上把课堂参与定义为:学生具备一定的参与意识,在教师创设的参与条件下,从情感、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正向的态度,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3]。王珊从学生课堂教学参与“边缘化”的角度,认为学生课堂参与度降低是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与作用而逐渐减少行为、情感与认知诸方面的投入,最终脱离教学中心的过程[4]。本文综合相关学者研究,在广义的程度上从学生的行为参与、认知参与以及情感参与三个维度来界定和研究的课堂参与,力图既包含外显的特征又包含内在的逻辑。

当前学界关于课堂参与情况的研究多集中在定量研究领域,质性研究相对少。随着社会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大学生思想心理特征的变化,本文基于新的背景和多种复杂的影响因素,采用质性研究的扎根理论研究法,在分析大学生对课堂参与情况看法和现状的基础上,构建有效课堂参与的理论模型,以期参透大学生课堂参与的作用机制,并为互动教学设计提供相应的思路。

二、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只是一种研究方法,而不是实体的“理论”。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研究过程,其要义可以被总结为:研究的目的是生成理论,而理论必须来自经验资料;研究是一个针对现象系统地收集和分析资料,从资料中发现、发展和检验理论的过程;研究结果是对现实的理论呈现[5]3。扎根理论有着严格的操作程序和要求,主要包括:(1)从资料中提取概念,对资料进行逐级编码。(2)反复对资料和概念进行比较,系统探究与概念有关的生成性理论问题。(3)发展理论性概念,建立概念间的相互联系。(4)理论抽样,系统地对资料进行编码。(5)建构理论,力求获得理论概念之密度、变异度和高度的整合[6]。在以上操作步骤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对资料进行的逐级编码。随着扎根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出现了三个不同流派,其最主要的差异之一就是编码过程的不同。本文使用斯特劳斯(Strauss)标准程序化的三级编码方式对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即:一级编码(开放式编码)、二级编码(轴心编码、主轴编码、关联式编码)、三级编码(选择性编码、核心式编码)[7]。另外又增加编码检验环节以检验饱和度。

三、研究过程设计

1.访谈样本选择

本文采用目的性抽样法,优先抽取符合研究目的,并能为研究课堂参与情况提供最为丰富的信息量的研究对象[8]。本研究选取了18 名同学进行访谈,具体信息如表1。访谈对象男女比例适中,涵盖了理、工、文、管理等不同类别的专业;就年级分布来看,重点放在大二和大三年级的学生;从学生近期的学习成绩排名层次来看,学生的成绩大部分集中在中间水平。

表1 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续表

2.访谈方法与内容

访谈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形式,根据事先拟定的访谈提纲,在受访者同意的条件下,利用录音设备记录访谈内容。同时,为了保证被访者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表达,又不至于使被访者感到疲倦,访谈时间一般持续50 分钟左右。资料搜集和资料分析交互进行,理论取样与深度访谈同步开展,直至理论饱和,即新追加数据已不能增加新的概念、范畴或关系。

访谈内容主要包括以下8 个提纲。访谈提纲设计思路是,首先使访谈者对课堂参与有一定的初步概念和轮廓,进而对自己和周围大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进行直观评价和分析,然后对自身课堂参与的正面动力和负面影响因素进行回忆和分析,最后是了解访谈者对大学课堂的期待和改善大学生课堂参与情况的建议。访谈提纲主要起指导和引导作用,访谈内容不严格局限于此提纲,且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情境进行灵活的变化和拓展引申。

(1)你经常参与到课堂学习的方式有哪些?不喜欢哪些方式?

(2)你感觉周围同学的课堂参与情况如何?你对自己的课堂参与情况的评价如何?为什么这样评价?

(3)你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的原因有哪些?在什么情况下会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4)你觉得,哪些因素会影响你参与课堂学习?参与度不高的原因有哪些?

(5)你在没有参与课堂学习的时候一般在做什么?

(6)你认为从老师的角度而言(如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经验等),是否会影响你的课堂参与?如果有,对你课堂学习有什么样的影响?

(7)你认为在大学课堂中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更加能让你参与其中,或谈谈你心目中理想的大学课堂是什么样子的,比如应具备哪些特征。

(8)你觉得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改善大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

3.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的数据收集与分析环节共分为4 个阶段进行,各阶段的研究目的与参与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大学生课堂参与情况数据收集分析的四个阶段

第一,开放式编码阶段。在开放编码中,研究者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尽量悬置前设,凭借理论敏感性将收集的资料按其自身所呈现的状态进行编码,这是一个将资料打散,赋予概念,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的过程,也是将资料展开,检视,比较,概念化,类属化的操作过程[9]。本阶段主要采用集体访谈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的收集,共访谈18 人,在广泛收集数据和信息的基础上,参照斯特劳斯(Strauss)所提出的“丢铜板、摇红旗、极远比较”[5]5等资料分析和比较方法,逐句分析访谈记录,寻找概念类属,进行概念化标签,初步确定类属的属性维度。在对原始资料进行初始分析阶段,剔除与研究问题无关语句后,通过对相关语句进行“逐句”“逐行”“逐段”进行编码,抽取了初始概念136 个。将这136 个初始概念规范化,进行分类组合,对其命名,进一步归纳、范畴化,按其实质和类属归纳了17 个范畴。开放式编码示例如表3所示。

表3 开放式编码示例

第二,轴心编码阶段。轴心编码又称为主轴编码或关联式编码,是将开放式编码中标记的各项范畴按照“(A)因果关系—(B)现象—(C)情境—(D)中介条件—(E)行动/互动策略—(F)结果”这一经典编码范式模式联结在一起,寻找并建立范畴间的相互关系,努力发掘主范畴[5]5。其主要任务是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从初始编码中寻找并分类为次类属与主类属,然后根据类属之间的相互联系建构生成基本的理论雏形。本环节主要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方式,请5 名受访者继续回答第一阶段的问题,并根据深度访谈情况每次只针对某一个类属进行深度提问和分析,发现和建立与此类属相关的关系。

在轴心编码阶段,采用斯特劳斯(Strauss)经典型逻辑范式,将开放式编码得到的17 个范畴有机联结起来。这17 个范畴分别为: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师性格;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压力、学习信念、学习目标、参与目的、上课状态;硬件环境、软性氛围;课程安排、学风建设、教学管理、评价反馈等。

最终,通过对资料的进一步整理、分析、归类,赋予类属,形成了4 个独立类属,形成更高的主范畴,分别为: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参与动力、学习环境、制度保障。范畴发展与编码示例见表4。

表4 轴心编码示例

续表

第三,选择性编码阶段。选择性编码又称为核心式编码,是指在所有已发现的概念类属中经过系统分析后选择一个核心类属,将分析集中到那些与该核心类属有关的码号上面[5]5。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从主范畴中深度挖掘核心范畴,进一步探讨和分析核心范畴和各部分主范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内在线索将分析得到的各种理论要素整合串联起来。

本研究通过选择性编码分析,围绕“大学生课堂参与作用机制”这一核心范畴的“故事线”,将学生参与动力、教师教学能力、教学制度保障和学习环境氛围确定为影响大学生课堂参与的四个主类属,建立了大学生课堂参与作用机制的范例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大学生课堂参与作用机制理论模型

第四,检验编码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检验和解释第三阶段中建立的理论模型。此阶段再次对4 名不同专业学生进行访谈,一方面通过向受访学生展示初始模型图,让其核对大学生课堂参与作用机制相关的类属、次类属等是否合理,评价图式的相互关联与自身的课堂参与情况是否相符;另一方面请受访学生对范例模式进行增减和评价,结合新获得的访谈资料从侧面检验是否有新发展的概念类属、范畴或关系,最大程度地增加范例模式的饱和性和可靠性。

四、结果讨论与分析

1.学生参与投入情况是影响课堂参与效果的核心因素

当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人才培养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个性、强调公平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是学生进行知识探究、价值塑造、能力锻炼和人格培养的主渠道,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关注点。因此,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投入情况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乃至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因素。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形式主要包括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思维参与三种。行为参与具体表现为心灵手巧、动手操作和感官活动,它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是否积极、课堂中的努力程度等加以判定。情感参与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如愉快、好奇、成功等,积极的情感参与对认知活动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思维参与又称认知参与,学习的本质是思维,思维活动是认知的核心,包含了记忆、模仿、理解、思考、创造等活动[10]。思维参与相对来说是一种深度的学习参与,对于学习效果的作用也是最重要的。

调研发现学生课堂上的思维参与水平普遍要低于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的水平,表现为学生虽然来到了课堂上,表面行为上是在听课,但是思维却经常开小差,或者很被动地参与其中。也有学者根据学生的外在和内在参与情况将课堂学生群体分成了“沉默思维游离者、沉默思维参与者、开朗思维参与者、开朗思维游离者”,并指出“沉默思维参与者”往往是无声的参与,他们习惯了以听讲为焦点的学习方式,但在面对新奇的问题时,他们有很强的动力去研究和思考[11]。因此,我们不能单从外部可见的学生学习行为来轻易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关键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用心、用脑参与到课堂,而进行有深度、有思维卷入的学习参与,并在此基础上去理解、内化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目标、学习信念、学习压力、参与目的、原有的知识水平等因素都会从行为、情感和思维方面对学生课堂参与投入程度有所影响,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公,如何激发学生参与动力,以及学生自己能否较好地协调自身特点和外在因素,发挥自身动力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是影响课堂参与效果的核心因素。

2.教师教学能力是影响课堂参与效果的直接因素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大学永恒的主题,高校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最广泛、最核心力量,其教学能力水平是保证学生课堂积极参与的直接因素。教学活动需要综合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术等多学科知识;需要良好的表达、高效的沟通和随机应变的能力;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开展教学评价和反思,不断完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活动具有知识综合、过程复杂、创新困难等特点。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教学态度及教师性格六个维度进行讨论。其主要影响因素如图2所示。

图2 教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

教学目标包含有知识、能力、人格、价值等多种要素。为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教师要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教学目标的转变,教学设计应根据反向设计原则,从预期学生学习成果出发,围绕学科知识与技能、职业发展准备、高级思维能力、人文价值观以及个人综合发展五个维度来确定支持毕业要求达成的教学目标。具体来说法,围绕教学目标这一中心,关注课程中关键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组织教学内容,选取教学策略方法,调整个性特征,综合开展评价与反馈。

教学内容与方法均要支持教学目标的达成,好的、有效的教学,要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就教学内容选取而言,除了专业技术层面的知识,课程要能够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变化,而这种有价值的变化产生的沉淀甚至在课程结束后的长期时间里还能持续产生影响。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要坚持基础知识、经典内容与前沿领域的融合与补充,不断进行创新与改革,以便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乃至对自身成才的渴望。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例如课内讲解、报告、小组讨论、体验学习、小组活动、课内作业、课堂实践,课外阅读、课外作业、在线学习、查阅资料、课外实践、小组学习、课外答疑等;教学方法千变万化,切忌不同学科、不同层面、不同环境下的生搬硬套。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的内容、顺序、学习课时、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活力,最大限度地达成教学目标。

随着时间的积累和教学方法的沉淀,每个教师的教学经验是千差万别的,这与教师性格、态度有关联,但更有区别。由于生理原因,有些教师授课时候声音大且善于感情投入,而有些教师讲课时候则可能一个音调贯穿整个课堂,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很难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教师的教学态度则与很多现实因素有关,调研发现当下最常见的情况就是部分老师不能较好地权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不重视教学,对教学投入较少,准备不足,而导致的课堂教学效果较差。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总是可以适当调节自身因素,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的。这也是任课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总结的重要方面。为加强学生课堂参与的效果,教师应立足以“学”为中心的综合教学设计方法,预期学习成果,进而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并且通过不同类型的课程考核与反馈,增强学习支持,促进学生课堂参与。长期来看,教师要经常性地通过评估最终达成的学习成果与预期学习成果之间的差距,以求形成有效的课程闭环改进系统。

3.学习环境和教学制度建设是课堂参与效果的重要保障

学习环境是学生学习生活、教师授课工作的空间,包括相应配套建设和长期形成的文化氛围,主要概括为硬件环境和软性氛围。学习环境的好坏对学生和教师至关重要,密切影响着学生的课堂参与。从学生反馈相对集中的几个问题中也可以看到,日益增长的学生的需求与相对落后的学习环境是一对主要的矛盾。就硬件环境而言,上课教室的建设配置是最主要问题,教室的位置安排、功能布局,桌椅舒适度、多媒体设施等的差别都会影响学生课堂参与,且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各种事务活动的增加,教室资源日益紧张,学生小班化上课的比例也相对较低。就硬件环境而言,虽然不同人群要求不一,看似乎众口难调,但加强教室的现代化建设,增加学生学习舒适度,尽可能地采取小班化教学,对于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主动性和学习效果确是有着积极的作用。课堂软性氛围主要指与学生课堂学习有关的气氛和影响,比如在一些课堂,周围的同学都在低头刷手机,原本认真听课的同学也可能会受到同伴因素的影响而降低课堂参与的效果。课堂参与软性氛围的打造与学生个体有关,与经验不同的教师调动性有关,与相关奖罚措施有关,与学校的学风校风也有关。

为加强教学质量,绝大多数学校采取了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成立质量保障组织、开展质量监测活动等规范性措施。但是从增强学生课堂参与和学习效果的角度而言,当前教学制度建设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其一是当前的学业辅导、课程安排、学风建设、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或者跟不上社会发展、学生思想及师生关系等变化的节奏;其二是当前相关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有了规范依据,但是在实际施行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相关内容得不到较好地执行。因此,加强教学的质量保障非一日之功,需要给予动态化、周期化、专业化的监督和探索。

猜你喜欢

编码课堂教学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Genome and healthcare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