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疗效及对肝胆指标、母婴结局的影响
2020-11-26马艳辉邵久玲王双梅
马艳辉 邵久玲 王双梅
(巩义市人民医院产科,河南巩义451200)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女性妊娠中、晚期易发生的一类并发症,临床主要特征为皮肤瘙痒及胆汁酸高,患者不仅会因为该病的瘙痒难耐,影响其正常生活与情绪,严重者还会造成胎儿死亡[1]。现临床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其目的在于抗胆汁淤积,传统药物单独使用,效果不够理想,停药后易复发,而近年来,肝素于我国产科运用广泛,研究表明,低分子肝素具有较好的抗凝作用及免疫调节作用,且发挥作用的同时还可降低其出血性不良反应,安全性高[2]。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低分子肝素治疗ICP的疗效及对肝胆指标、母婴结局的影响,并取得一定成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ICP患者为受试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年龄、孕周、瘙痒评分、孕次、产次及发病时间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2 纳入标准:①符合ICP诊断标准[3]者;②伴有一定程度的瘙痒症状者;③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④入院治疗期间未接受其他治疗者。
1.1.3 排除标准:①孕前或早期即存在肝功能异常者;②伴有心、肺、肾等重要器官病变者;③合并其他原因引起的皮肤瘙痒者;④对研究内药物过敏者。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肌肉或静脉注射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500~1000mg/d,治疗两周,后口服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肠溶片治疗,1000~2000mg/d,治疗1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皮下注射5000IU,qd,共治疗 21d)。
1.2.2 检测方法:于治疗前及治疗21d后,抽取患者清晨空腹的静脉血5mL,以3000r/min离心血样10min,提取血清并于-70℃条件下保存待测,通过迈瑞Mindray全自动生化分析仪BS-220测定两组患者的肝胆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
1.3 评估标准:瘙痒评分参考Ribalta评分标准[4]进行治疗前后评估,轻度瘙痒无需抓挠记1分;中度瘙痒,抓挠后减轻记2分;重度瘙痒,需持续抓挠记3分;持续抓挠仍无法缓解记4分。
1.4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1d后的肝胆指标(ALT、AST、TBA、TBIL、DBIL)及瘙痒评分(Ribalta评分)变化情况,并记录其母婴结局(剖宫产率、早产儿率、低体重儿率、新生儿1minApgar评分[5])。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胆指标比较:治疗21d后,两组患者ALT、AST、TBA、TBIL、DBIL 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 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 ALT、AST、TBA、TBIL、DBIL 水平比较 ()
表 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 ALT、AST、TBA、TBIL、DBIL 水平比较 ()
组别 时间 ALT(UL) AST(UL) TBA(μmol/L) TBIL(μmol/L) DBIL(μmol/L)观察组 治疗前 207.25±22.84 184.75±21.24 58.16±6.35 28.13±4.24 10.26±2.16治疗 21d 后 76.26±6.58 51.12±10.96 12.14±3.28 17.04±2.09 3.51±0.34 t值 48.737 45.461 52.349 19.192 29.577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对照组 治疗前 206.28±24.12 184.79±21.28 58.34±7.16 28.12±4.34 10.31±2.31治疗 21d 后 141.15±6.56 72.10±10.98 33.25±4.51 22.25±2.16 4.25±0.27 t值 23.259 38.266 23.552 9.893 25.730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t组间值 38.252 7.407 20.734 9.494 9.335 P组间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2 瘙痒评分比较:治疗21d后,两组患者瘙痒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 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瘙痒评分比较()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瘙痒评分比较()
组别 时间 瘙痒评分观察组 治疗前 2.62±0.53治疗 21d后 0.67±0.35 t值 24.274 P值 0.000对照组 治疗前 2.59±0.61治疗 21d后 1.25±0.54 t值 12.764 P值 0.000 t组间值 4.937 P组间值 0.000
2.3 母婴结局比较 治疗21d后,观察组早产儿率为1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3%(P<0.05),且观察组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剖宫产率及低体重儿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3。
3 讨论
目前,临床有关ICP的病因机制尚无明确解释,相关学者指出可能与血清性激素水平、家族遗传及外界环境有关,早期患者表现为无损伤性的皮肤瘙痒,若不及时治疗,随着瘙痒程度的加重,可能导致失眠、恶心、呕吐等不良情况出现,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6]。
表3 治疗后两组患者母婴结局比较 [n(%)]
研究表明,ICP患者血浆肝素水平较正常孕妇低,且血液呈现高凝状态,体内由于胆汁酸过度淤积,进而造成其肝功能损伤,也使得体内TBA水平显著上升,而过度淤积的胆汁酸不仅对母体有一定程度的伤害,还会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造成早产、低体重儿等情况出现,于胎儿生长发育不利;近年研究显示,ICP的发生还与母体内免疫功能有密切关系,胎盘内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失衡,以致母婴出现免疫耐受,进而引发不良结局。因此,现临床治疗ICP的主要目的不仅在于改善患者瘙痒症状,修复其肝功能,还应对其免疫功能进行有效调节[7]。
传统药物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是治疗ICP的首选药,其腺苷蛋氨酸可通过参与人体生化反应,如转硫基反应,从而促进硫化产物的形成,达到解毒效果,该物质于人体组织内生物活性较强,可达到较好的抑制胆汁淤积效果,但现临床治疗发现,单纯用药效果尚不如联合用药,后者更有利于快速改善ICP患者瘙痒情况,因此,本研究在传统药物的基础上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发现其效果更佳;低分子肝素是由普通肝素解聚后形成的低分子量肝素,可通过作用于抗凝血活性因子Xa(FXa)达到快速抗凝的效果,且对抗凝血酶作用弱,不会引发出血性不良反应;再者该药物对患者体内激素水平及细胞平衡的调节也尤为显著,可降低其对肝细胞的损害,对肝细胞修复有积极意义[8]。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肝胆指标及瘙痒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效果更明显,提示传统治疗药物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治疗效果不如联合用药,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后,降胆酸效果更佳,更有助于改善肝功能。另外,观察组治疗后剖宫产率及低体重儿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的早产儿率及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更佳,从总体来看,观察组的母婴结局更好,其结果有待加强样本量后深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