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在会计风险管控中的运用研究
2020-11-26杨荣荣
杨荣荣
一、引言
国有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风险问题,而会计风险对国有企业的稳定发展影响较大。要在实现内部审计管控模式科学化的过程中,提升国有企业的风险应对能力,对基本的风险隐患进行识别和规避。同时,要发挥出国有企业的科学竞争优势,因此必须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控制手段。
二、内部审计的内涵与职能演变
(一)内部审计内涵
内部审计工作的意义在于提高内部组织运营的能力与水平,是在客观、独立的基础上进行的活动。利用规范的方法,进行系统性和规范性的管理与控制工作,对企业内部的经营活动进行反思和评价,以增强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的效果。内部审计部门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保证自身工作的独立性,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性、成本的效益性、评价的独立性负责,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经营和发展的目标。
(二)内部审计职能的演变
从财务导向性内部审计工作阶段到业务导向内部审计工作阶段,再发展到管理导向的内部审计阶段,内部审计职能在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在当下经济全球化逐渐加快和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国有企业的发展都面临诸多的影响因素。为了提升国有企业稳定发展的能力,应重视风险管控。而内部审计职能的不断发展,不仅提升了对审计对象的识别能力,同时可以对风险进行预判分析,能够在风险问题的处理上,发挥出良好的管控优势。
三、国有企业会计风险管控内容
(一)工作人员管理
会计工作要全面控制面临的风险,落实科学化的内部审计机制。对于风险来源的识别来说,主要是在风险管控的过程中,加强对于人的管控,因为人是会计管理行为的具体操作者。因为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及基本的工作技能水平,可能会影响工作的开展,影响工作的执行情况。在工作中,常常因为工作人员层面的问题,导致工作不能落实到位,会计风险由此不断提高。国有企业迫切需要工作人员提升科学管理能力,重视有关科学优化方式的有效落实。
(二)专业技术风险
在会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必须落实各项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完成各项会计工作内容。而在现代化技术不断升级发展的背景下,国有企业的会计运用手段不断更新。如果国有企业不能科学地掌握有关的技术要求,那么技术层面就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一般来说,专业技术风险主要体现在工作人员的操作技能不足、专业会计管理知识不充分、各种现代化会计管理设备的应用能力不足等问题上。技术层面的问题,会导致国有企业在会计管理过程中,不能科学地识别存在的运行风险,不能以技术能力作为企业市场竞争的优势,导致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等。
(三)客观会计风险
因为会计工作涉及资金管控、资金使用、预算管理等方面的诸多问题,所以在会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如果不能落实好相关工作,会影响会计风险的识别和科学规避机制,导致存在的风险问题不断变大,使国有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不具备突出的管理能力。主要的管理制度不能得到科学有效的落实,会计管理风险预防能力就不能提高。同时,也因为会计管理工作不具备突出的管理优势,所以会计本身的运行风险被不断地激发出来。
(四)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内部审计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要有效发挥自身的作用,保证其他工作具备内部审计会计风险控制能力。如果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不能得到有效提升,那么内部审计的工作要求就不能得到有效落实。在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风险隐患,导致风险控制能力不能得到科学的提升,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风险管控机制始终存在一定的缺陷。
四、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在会计风险管控中的运用策略
(一)明确工作方向
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对于提升会计风险管控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发挥出良好的引导优势,指明工作方向,全面提升内部审计水平,从而有效地解决存在的风险隐患。工作方向要面向国有企业实际会计风险管控的客观需求,结合企业会计管理的基本形式。在内部审计工作中,要制定适配性的工作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具备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引导能力。同时,要落实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基本科学机制的要求,保证具备突出的科学建设效果。因此,要遵循内部审计机制构架的基本原则,在内部审计建设的过程中,严格遵守基本的建设方案、流程。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确保内部审计在会计风险管控中切实地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提升内部审计质量
内部审计的质量决定了会计风险管控中实际的管控效果,有利于为国有企业构建良好的内部审计体系,提供质量上的优势。要提升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就应在建设过程中,落实各项质量建设要求。就应在内部审计的建设过程中,发挥良好的控制能力,以科学的质量控制指标参数,控制内部审计机制的建设效果,从而有效地提升实际的质量指标。在内部审计的应用中,也要建立有效的应用效果信息反馈机制,对内部审计的应用过程进行科学的监督,进行有效的过程反馈。在控制实际的质量方面,发挥出良好的质量优势,全面保障实际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识别。然后,经过科学的分析,解决实际存在的质量问题,从而有效地提升质量保障能力。
(三)建立风险控制与评价机制
应构建科学的风险评价体系,保证风险控制的客观性。评价体系应以客观性、全面性的评价指标为基本依据。在评价过程中,要落实全面化的指标控制机制,提升实际的指标评价能力,发挥出良好的客观问题反馈作用。同时,要对风险管控中获取的有关反馈信息,进行有效的识别。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对档案信息的科学性、真实性、可利用性进行有效的评价。在信息引用过程中,要指导各种内部审计风险控制决策的有效实施。
(四)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过程中,要采用科学化的信息模式,提升国有企业的内部沟通能力。在信息建设过程中,要具备比较突出的问题识别优势,识别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有效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问题反馈能力与实际调整能力。同时,信息化建设要提升信息的共享能力。在信息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对各种风险信息、应对举措等信息内容进行可靠的分享控制,提升实际的应用能力。
(五)提升工作人员整体素质
在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同时掌握内部审计工作的专业技能。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发挥良好的整体素质管控优势,体现内部审计的效果。因此,国有企业要建立科学的思想教育及专业知识技能培训机制。通过长期的工作人员培训引导模式,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和技能水平,使其具备落实科学内部审计会计风险防控工作的基本能力。
五、结语
要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落实,国有企业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掌握构建思想,有效构建科学的会计防控体系,具备落实各种有效防控措施的能力,加强对各项风险防控机制的质量建设,全面增强基本风险管控效果。同时,要在风险识别过程中,不断发挥风险管控优势,保证国有企业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