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在防汛抗旱中的作用及优化策略
2020-11-26王宁
王 宁
(济南市莱芜雪野水库管理处,山东 济南 271100)
水利工程包括防洪工程、农田水利工程、水力发电工程、供排水工程等多种工程类型,其中水库、大坝、堤防、溢洪道等水工建筑物在防汛抗旱中始终占据着主导位置,尤其对于多雨易涝或者干旱少雨的地区来说,水工建筑物强大的御险功能给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方面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1 水利工程在防汛抗旱中的作用
1.1 促进农业生产,确保增产增收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发展与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密不可分,但是受到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我国各个地区降雨分布呈现了不均衡态势,在农业生产当中,常常出“南涝北旱”的现象。而各种大中型水库,在少雨的季节,能够均匀调节水资源的供给格局,解决当地的农田干旱对水资源的迫切需求。对于各种堤防、大坝工程,当发生洪涝灾害时,能够抵御洪水的侵蚀,将农业生产损失降到最低点,进而在农民增产增收方面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1.2 蓄洪滞洪,减少水害
水库作为水利枢纽工程,近几年,建设项目数量逐年递增,水库设计蓄水容量不断增加,比较熟悉的如三峡水库,总蓄水量达到393 亿立方米,龙羊峡水库总蓄水量247 亿立方米,丹江口水库总蓄水量390.5 亿立方米,而位于东北地区的丰满水库总蓄水量为108 亿立方米,水库蓄水量的不断增长,不仅降低了发生洪涝灾害的几率,而且也为干旱少雨季节蓄积了大量的农田灌溉用水。因此,水库良好的蓄洪与滞洪能力在减少水害方面功不可殁[1]。
1.3 节水灌溉,科学利用
我国属于水资源极度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100 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据调查统计表明,每年用于农田灌溉的水资源占据水资源消耗总量的50%以上,因此,在国家大力提倡节水灌溉的新形势下,水利工程对灌溉水资源的调节功能日趋完善,能够根据当地雨量的大小,科学合理控制用水量,既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而且也达到了节水灌溉的目的。
2 水利工程在防汛抗旱中的优化策略
2.1 完善信息数据库,监测管理科学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级地方的水利工程主管部门已经建立了信息管理平台,为了充分体现平台的实用性,实现对当地水利工程项目的集中监测与管控,水利工程主管部门应当利用先进的大数据技术,收集当地的自然气候信息、自然灾害信息、河流湖泊信息,并将其录入到平台数据库当中,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分析、筛选、优化等功能,预测出当地的降水量、土壤含水量、河流流量等信息,为防汛抗旱工作提供确凿的数据支持。
2.2 重视过程管理,发动群众力量
水利工程施工周期长、结构类型多样、施工流程复杂、投入资金较大,因此,后续的运行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管理松散,管理者缺乏责任意识,极易导致水利工作功能性丧失,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会给当地的农业生产以及群众的正常生活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但是,水利工程分布范围广,尤其对于农田水利工程而言,几乎遍布整个农作物种植区域,这就给集中管理增加了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当地的水利工程主管部门应当广泛发动当地群众的力量,对各种水工建筑物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督,如果发现建筑物受损,应当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使工程项目能够得到及时维修维护,确保水利工程防汛抗旱的功能性不受到任何影响。
2.3 加大资金投入,做好基层宣传
以农田水利工程为例,近十年来,人为破坏水工建筑物的事件屡见不鲜,这主要是由于当地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缺乏对水利工程的保护意识。另外,通过调查与实地走访,发现多数农村的小型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早已丧失功能性,在发生干旱或者洪涝灾害时,水利工程形同虚设,因此,使当地的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面对这种形势,当地水利工程的主管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防汛抗旱形势严峻的地区,优先对年久失修或者功能性缺失的水利工程进行修缮,以恢复工程的防御功能。同时,指派相关人员下到基层,向当地群众宣传水利工程的重要性,使其树立主人翁责任意识,保护好当地的水利工程项目,避免人为破坏现象的发生[2]。
2.4 实施人才战略,加大培训力度
水利工程施工与维护技术专业性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因此,水利工程主管部门应当不断拓宽人才招聘渠道,借助于互联网第三方招聘平台或者与专业对口的高等院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以充实水利工程管理与技术人才体系。此外,针对各岗位人才的职责权限,进一步完善内部培训机制,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专业培训,并通过集中考核,对参训人员遵循“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原则,为更多专业技术水平高、个人执业素养高、工程管理水平高的人才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提升水利工程防汛抗旱能力奠定坚实保障。
3 结语
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使得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体系日趋完善,工程项目的防汛抗旱作用日渐突显,在这种利好局面下,水利工程的地方主管部门应当始终秉持与时俱进的态度,将我国的现代水利事业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