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影响因素分析

2020-11-26张冬燕王冬至

市场周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考核创新能力人才

张冬燕,王冬至,刘 丽

(1.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保定071000;2.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河北 保定071000)

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以来,我国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央在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对高等学校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提出了要求。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不仅是高校的使命,也反映了当前大学生的自身需要。因此如何才能培养出既满足大学生自身需要,又要满足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是摆在高校面前的艰巨任务。

一、 创新人才的含义

我国从20 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倡导培养创造型人才,20 世纪90年代之后学者们提出了创新人才的概念,不同时期对创新人才概念的称谓不同,对创新人才的定义和理解也不尽相同。

温元凯(1986)和田建国(1988)对于创造型人才的理解都强调人才的能力,且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姚先桥(1988)认为只要在某一方面成绩卓越就应该称之为创造型人才,更强调其创新成就。

创新人才对于国家发展至关重要,但根据钱伟长先生的调查,我国在1950 ~1956年有6000 人回国定居,但此后30年却一共不到600 人回国。而在1995年,我国以国家学术带头人为调查对象的结果显示:在院士主持的国家级项目中,3年来人员流动约占72%,主要流动去向是出国占67%。很多优秀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去了发达国家,对我国来说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此后学者对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及创新人才培养有了新的认识。

寿天德和王伟(1996),李森和郎群秀(1999)都认为创新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知识、能力,还要有创新精神和追求,以及良好的身心素质。许蒙(1999)进一步分析了创新人才的弱点,因此提出在创新人才管理方面应为其提供良好的政策、人文、科学和生活环境,并坚持尊重和相信人才,不断发掘其能力。陈学俊(1999)着重分析了创新人才应具备的思想和政治素质,认为创新人才必须有坚定的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明确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向。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创新的主体是创新人才,少数学者(王豪,1999)认为能够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才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而富有创新思维与能力的人才培养要依靠理工科大学。更多的学者(田雪梅,1999;温向明,2000)认为创新人才应该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应具有鲜明的个性,并且是一种通才,既要具备自然科学知识,还要具备人文科学知识。因此在创新人才培养中高校应加强基础知识教育,实施素质教育、通才教育,要激发和保护学生的科学好奇心,进行发散思维教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1 世纪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时代特征是创新,发展的动力就是创新人才,很多学者(谢瑞俊和周莉,2000;刘宝存,2003;和学新和张利,2007;黄岩和谢嘉梁,2010)对创新人才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成果几个方面。对于创新人才的定义包含的范围也更为宽泛,李惠斌(2000)将创新人才分为知识创新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制度创新人才、对策创新人才和价值创新人才,因此,有学者(周瑛,2005;黄岩和谢嘉梁,2010)认为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人才都属于创新人才。另外,创新人才很重要的一点(刘宝存,2003;仲亚松,2019)就是要在个性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全面发展。

由于不同时期社会经济环境不同,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和认识不同,因此对于创新人才的理解存在差异。知识经济时代的本质特征是创新,基于此,论文认为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且通过个人努力取得创新成果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

(一)教育理念

我国传统高等教育沿袭了应试教育模式,以知识传承为主,其典型特点就是教师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没有自己的想法,很少甚至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不会提出质疑,教师也较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新问题,进而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更谈不上创新。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更多的是教会学生知识,而不能很好地教会学生如何更有效地学习,并且遏制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学生没有主动思考和批判学习的意识就很难有创新。2014年以来,全国上下掀起了创新创业的高潮,各高校也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但多年形成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没有彻底转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在知识传承理念下,我国高校课程设置多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实践环节以及拓展课程课时较少,并且课程内容较为滞后,与实际社会经济所需技术和理念相脱节,虽然近几年在“双创”环境下,各高校积极进行了课程体系调整,但涉及学科前沿、交叉学科的课程,以及创新能力和思维训练等的课程数量和内容仍不足,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较强,但动手实践能力较弱,且知识面不够宽,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足。

(三)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以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批判性,习惯全盘接受,缺乏主动思考,很少有自己的见解,更不会对所学知识提出异议,缺乏批判学习的精神,不能从所学中发现问题,长此以往形成思维惰性,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四)师资队伍

多年来的高校扩招使得高校教师缺乏,且很多高校中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其实践经验不足,本身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即使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也由于教学任务繁重而没有充足的时间自我提升创新思维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向学生传授创新思维和方法。虽然近几年各高校都积极引进人才,组建创新团队,提升学校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但时间较短,引进人才的数量还远远不够,创新型教师队伍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

(五)考核方式

“一考定终身”和重视理论知识考核的做法在很多学校的科目考核中仍是主要方式,在这种考核方式下,部分学生平时不认真学,考前突击靠死记硬背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并不能客观地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不能很好地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和开拓性运用,不能发挥学生的创新性和创造性。很多高校进行了考核方式改革,尤其是2020年疫情的影响下,绝大部分高校的大部分课程都进行了考核方式改革,把多种形式的平时考核纳入成绩评定中,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在部分课程考核过程中仍以知识考核为主,能力考核比重较小,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仍需要加强。

三、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不同类型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各高校应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制定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研究型大学应定位于培养科学创新人才,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原创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应在培养科学创新人才的同时,重点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应注重培养学生从原创到方案的转化;教学型大学应定位于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二)转变教育观念

高校人才培养应树立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观念,高校教师应根据学校定位及学生特点安排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发展。要转变知识灌输、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变主导者为引导者,使学生成为教学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批判地学习,培养学生养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优化课程体系

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是创新的基础,高校应优化课程体系,更新专业课程内容,增加选修课程数量和课时,打破传统的专业和学科壁垒,多开设一些学科前沿课程、交叉学科课程、边缘学科课程、跨学科综合课程等培养学生用系统观点全面思考问题,并且开设相关创新思维、创新技法等方面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挥,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各高校应改革教学方法,多采用案例、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批判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多思考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要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丰富科研经验的教师队伍,从源头上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保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术交流、进修培训,提高教师的学术能力和教学水平,有条件逐步引进创新型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实力,同时,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作为外聘导师开展讲座,一方面增强本校教师与专家学者的交流,提升教师素质,另一方面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改革考核评价制度

增加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学分设置,构建以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导向评价制度,设置多种形式的考核形式,加强过程考核,将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文件检索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以及学习态度等都纳入考核指标体系中,考核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求真理。

另外,高校应积极为学生搭建各种创新平台,目前各高校都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比赛、培训等,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比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各高校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所占比例较低,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各种政策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比如在保研、评优中,增加创新创业活动的分值,甚至设置一定学分要求所有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另外,高校应安排更多的资金支持学生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对于学生取得的科研成果、专利、发表论文、创新创业比赛等给予不同等级的奖励,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提升。

猜你喜欢

考核创新能力人才
集聚类型、城市创新能力与高质量发展
人才云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