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财经类 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020-11-26胡双双高丽胡静王莉韩励
胡双双 高丽 胡静 王莉 韩励
(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一、前言
2012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人才培养工作中实践育人的重要位置,同时希望联动高校、企业、社会与政府的力量,对实践育人工作提供支持。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财经类专业人才时,也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重视实习、见习、实训等环节开展,同时教育部也明确指出对财经类学生的培养中,实践学分在总学分中的占比不得少于20%,形成了具体的量化标准[1]。
二、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
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包含经济学、管理学两大理论体系,向社会输送营销、会计、贸易、人力资源等行业人才,在如今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且金融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为了实现财经类专业教育的改革创新,广泛开展了校企合作模式,取得了不错成效[2]。其一,学校方面。高职院校结合财经类专业教学实情选择了对应企业,共建合作关系,实现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提升。除了最初级的共建实训基地以外,逐步拓深至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层面,推动着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发展;其二,企业方面。通过开展校企合作,企业能够对优秀毕业生优先挑选,大大降低了企业在用人方面的成本与风险;其三,学生方面。校企合作有利于财经类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让学生在校期间便能积累更多工作经验,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的重视度非常高,各地区高职院校与企业也积极开展了多元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并且取得了不错效果。不过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校企合作相较于工科类专业而言,整体表现较为落后,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有一定难度,主要问题体现在如下几点:
(一)毕业生能力与企业人才需求不符
部分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教学课程依旧以理论为主,教学模式也更多是课堂教学,虽有一定课时的实训课程,但是由于部分教师本身的实践能力与实践经验有限,所以导致学生的实操技能水平提升不明显,最后在顶岗实习时出现难以胜任岗位工作的情况。
(二)专业特性制约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
每年的用人市场对财经类专业毕业生都有一定需求,但是对于单独一个企业而言,并不会需要太多财经类专业中某一个具体专业的人才,这一点与工科类专业差异明显。此外,财经类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具有明显的行业通用性,换而言之能够在不同企业、不同行业间流动,因此很多时候学生在一家企业顶岗实习,而实习结束后却前往其他企业工作,从而导致财经类专业的校企合作中企业积极性受打击,影响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
(三)政府在政策与资金方面支持有限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阶段受到政府的管理相对较低,学校虽有一定自主权但十分有限。而在实际情况中,政府层面并未在政策与资金投入中给予充分支持,尤其是校企合作的推进,没有出台明确的操作条例与故障制度,严重影响校企合作双方的工作进度[3]。此外,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针对校企合作工作并未构建考核与奖惩办法,整体合作媒体依旧是专业教师与企业负责人的单线私下联系。虽然政府对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工作开展一直都是支持鼓励的态度,但制度的欠缺会对校企合作的长期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四)与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不符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人才的支持,特别是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区域经济正在经历产业升级的阵痛阶段,对于专业人才的要求提得更高且更加细化。而位于区域内的高职院校作为人才输出的重要基地,在校企合作这一人才培养机制中却并没有深度融合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切实需求,导致合作形式大过实质,没能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机融合,两者存在明显出入也就拉低了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效益,最终出现的后果便是区域经济发展后劲不足,难以实现稳健增长。
四、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存在问题的完善对策
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上述几点问题,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许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非常成功,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找准了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且针对性予以解决。所以,为了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校企合作工作,需要结合国情与学校实情,采取如下完善对策:
(一)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
在订单式培养模式下,学生不仅是在校学习的受教育者,同时也是企业的准员工,所以应当有企业与学校共同管理与实施教育,制定具体且更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开设相关专业教学与实习课程,同时由企业委派技术骨干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展开教学工作,确保所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用人要求。具体实施中,企业应当结合人才需求、人力资源配置计划,提前与学校签订“订单”人才培养协议,通过冠名方式保证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4]。在订单式培养模式下,学生无就业后顾之忧,教学也更具实效性,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心理压力,也能推动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更好发展。
(二)整合社会力量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金融行业的发展,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有了更多选择,但实际上由于大多数毕业设计缺乏实操经验,导致许多财经类毕业生无法就所学专业实现对口就业。同时,一直以来财经类专业都存在实习困难的问题,比如企业的电子商务岗位对技术要求高,而高职院校学生在实习阶段并未接触到实质工作内容,所以难以积累实践经验。针对种种问题,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当强化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吸引更多企业的赞助投入,不断完善实训基地。同时,结合社会需求办学,整合企业、政府资源去扩大办学空间。首先,整合教育资源,逐步构建科研训练实习平台;其次,与制作类企业、金融机构、保险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展开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通过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训学习,让财经类专业学生能够积累真正的工作经验。
(三)校企合作共同编写教材
教材作为财经类专业教育的载体,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以财经类专业中的经济管理举例来讲,目前高职院校的教材中存在的显著问题为:1.内容更新不及时;2.技能实训项目匮乏;3.业务流程不够清晰。从现状来看急需编写出适合校企合作开展的教材,具体来讲需要遵循如下原则:理论够用便可,但要保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真实业务流程作为主线,让学生能够结合教材边学边做,提高业务技能水平;以项目任务驱动,加强实践;摆脱理论、实践、实操等课堂的固有界限,实现教学做有机融合。
通过校企合作编写教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所以教材的编写需要广泛听取行业从业者、企业管理者、一线业务员的意见,由经验丰富的双师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确定教材的大纲与内容,同时将企业的工作流程、产品、案例以及员工培训内容、方法等有选择性地编入教材。当然,职业教育与企业培训还是存在区别的,切不可完全照搬企业培训材料,一定要保证教材的系统性与专业性。此外,在社会经济形势快速发展背景下,市场变化极快,为了确保所教内容与行业动态相符,每年都需要对实操指导书进行修订。
(四)推行综合型校企合作模式
结合大量教学经验来看,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校企合作更适合推行“综合型校企合作模式”,在该模式中包括参观企业、校内实训、实操模拟、企业培训、顶岗实习等众多内容。首先,企业进校。换而言之也即是将企业引入学校,保证财经类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保持同步,教学任务的完成意味着企业生产任务的达成,比如学校可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构建“财务管理服务中心”,学生在其中能够真正参与财务会计业务,对真实账目进行实操;其次,工学交替。比如高职院校可与保险公司展开合作,让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前往实习,采取上班与上课交替开展的方式实施教育,学生既能技能兼职工作经验,也能更快参加职业培训;再次,行业专家指导。财经类专业教学涉及许多实务操作课程,这些课程可邀请合作企业专业人员亲自指导,让实训课程与当下市场更加契合;最后,顶岗实习。校企合作为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打开大门,一般会采取现代学徒制做法进行实习。
(五)与区域产业群全方位合作
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推行下,学校与企业双方应当通过前期的社会调研去预测区域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实际规划,建立信息交流平台;通过产品的联合开发,建立技术交流平台;通过为企业输送高质量人才与培训员工,建立人才交流平台;通过教学、场所、设备等资源的共享,建立物资交流平台。如此一来,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以校企合作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如今社会经济与金融产业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在发展中也在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利益平衡点,希望能够摆脱过去“一厢情愿”的被动合作状态,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对财经人才的需求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对校企合作进行多渠道、多形式地推进,从而形成全方位、全员参与的校企合作,实现高效、学生、企业、社会多方共赢的局面。